1.
|
亚马逊网络书店的图书揭示功能对数字图书馆OPAC的启示 被引次数:1
|
|
|
|
|
邢明旻《图书馆杂志》,2008年第27卷第1期
|
|
详细介绍了亚马逊网络书店的图书检索功能和图书信息描述功能,并将其与国内四所数字图书馆的OPAC进行比较,总结出我国数字图书馆的OPAC在馆藏书目信息揭示上的不足,提出要以亚马逊书店为启示,强化OPAC的检索能力,重视对文献内部信息的深度揭示,鼓励用户参与OPAC建设,以及在OPAC书目记录中整合相关外部资源.
|
2.
|
消除MARC记录与OPAC检索之瓶颈研究——以汇文4.0为例
|
|
|
|
|
吴丽坤《图书馆界》,2011年第4期
|
|
联机公共目录查询(OPAC)是图书馆提供馆藏信息的窗口,也是读者自助式查询图书馆馆藏文献信息的主要途径。该文以汇文4.0为例,阐述了MARC记录与OPAC服务之间存在瓶颈的事实,挖掘了著录与检索的关系,从理论上分析了这一现象的根源,并提出解决方案。通过实例展现消除瓶颈之后的理想状态及其意义。
|
3.
|
基于文献资源与服务整合的OPAC系统设计与实现
|
|
|
|
|
陆为国 张继忠《大学图书馆学报》,2011年第29卷第1期
|
|
随着信息环境的变化、图书馆馆藏内容与服务的增加,现有OPAC的显示与功能亟待加强,作者设计和实现了所在图书馆的基于文献资源与服务整合的OPAC系统,并阐述新OPAC系统的设计思路、框架与功能,提出系统的设计要注重馆藏内容、读者体验、商业逻辑和图书馆业务流程。
|
4.
|
新信息环境下基于OPAC的图书馆资源整合
|
|
|
|
|
巩林立 张会田 傅晔《图书馆学研究》,2008年第6期
|
|
随着OPAC的不断发展,基于OPAC的图书馆资源整合仍然是新信息环境下数字资源整合的一种重要方式.将图书馆电子资源与OPAC书目查询系统整合在一起,为读者开辟了更加快捷地获取文献全文的渠道.本文结合实际,就电子资源与图书馆OPAC的整合谈一些看法.
|
5.
|
WPopac:新一代的Opac
|
|
|
|
|
黄田青 陈清文《情报杂志》,2007年第26卷第12期
|
|
在现代信息技术和服务的影响下,OPAC面临许多困境与挑战,急待改革。本文针对现实中OPAC的不足,讨论了基于Web2.0技术的图书馆新一代的OPAC(图书馆公共检索系)WPopac架构馆藏书目信息的实现过程,提供了改进图书馆现有OPAC的新思路。
|
6.
|
基于Scriblio的新一代开源OPAC的实证研究与思考
|
|
|
|
|
魏青山 闫晓弟 李娟《图书馆建设》,2012年第11期
|
|
新一代开源OPAC系统以读者需求为中心,通过构建一站式检索功能,在一个检索页面为读者提供不同的分面。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在原有"学科博客服务平台"、"图书馆与读者"系统的基础上,搭建了基于开源Scriblio的新一代OPAC测试系统。新一代开源OPAC系统页面信息丰富,适合年轻读者,但其馆藏数据交换、同步问题较多,需要修改插件,同时开源OPAC系统的二次开发、维护工作量大,技术难度较大。
|
7.
|
网络环境下虚拟馆藏与实体馆藏建设探析 被引次数:2
|
|
|
|
|
刘勤《图书馆学刊》,2009年第31卷第2期
|
|
实体馆藏与虚拟馆藏构成图书馆信息资源体系,共同为图书馆的文献信息服务提供资源保障。探析了实体馆藏与虚拟馆藏的特点,同时对其建设发展作了进一步的阐述。
|
8.
|
虚拟馆藏在图书馆建设中的尝试 被引次数:1
|
|
|
|
|
佘惠仙《蒙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4卷第3期
|
|
馆藏是一切图书馆工作和服务的基础 ,对于图书馆而言 ,对读者最具吸引力的永远是其丰富的馆藏文献资源 ,若仅靠有限的经费购买文献来增加馆藏 ,已远远满足不了读者的需求。随着科技、通讯、网络技术的发展 ,图书馆联网已逐渐增多及普及 ,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 ,提出了“虚拟馆藏”的概念 ,通过In ternet使用其它馆的文献资源 ,以此作为补充馆藏的一种文献信息收集方式 ,形成自己的馆藏 ,成为馆藏的延伸及补充 ,与实体馆藏形成互补共存。本文就如何利用Internet网建设虚拟馆藏 ,提出了一些具体思路及做法 ,使馆藏资源贫乏的中小型图书馆突破了馆藏的限制 ,为实现文献信息资源的无限扩大 ,作了一些实践尝试。
|
9.
|
福州大学城图书馆联盟外文文献资源共享与馆际协作研究
|
|
|
|
|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4年第7期
|
|
福州大学城图书馆联盟馆际协作活动始于2010年。两年来,联盟在平等的基础上实现了馆际间文献资源优势互补、利益互惠的文献共享局面。本文根据各馆外文馆藏和服务基础等状况,在外文文献的联合采购模式,各载体类型文献信息的多层次、统一的标准化著录,OPAC检索平台功能强化等方面对外文文献的共建共享进行探讨研究,以期在联盟整体范围内提高外文文献保障能力。
|
10.
|
“实虚“结合——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选择 被引次数:4
|
|
|
|
|
张永红 罗雅琳《数字图书馆论坛》,2005年第9期
|
|
引言 在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馆藏信息资源由本馆实体馆藏和网络虚拟馆藏两部分构成.实体馆藏难以适应信息发展的需求,虚拟馆藏又不能完全取代实体馆藏,它们各自的特点及其局限性决定了实体馆藏和虚拟馆藏必将长期并存、有机结合、共同发展.因此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馆藏信息资源建设的主要内容就是要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将馆藏信息资源进行优化组合,有机整合实体馆藏和虚拟馆藏,使其形成一个新的有机整体,处于统一的系统控制中,高效发挥各类资源的作用,为学校教学和科研提供切实有效的文献资源保障.……
|
11.
|
数字图书馆OPAC与图书搜索引擎和网上书店功能的比较研究
|
|
|
|
|
苏建华《高校图书馆工作》,2009年第29卷第5期
|
|
通过比较数字图书馆OPAC与图书搜索引擎和网上书店的检索和信息揭示功能,分析了国内OPAC系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要以图书搜索引擎和网上书店为启示,强化OPAC的检索和信息揭示能力,鼓励用户参与OPAC建设,以及在OPAC系统中整合相关外部资源的的4项措施。参考文献11。
|
12.
|
论图书馆OPAC查询记录统计分析功能的缺失及改进
|
|
|
|
|
田禹《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2年第30卷第1期
|
|
OPAC查询记录是读者向图书馆提交的明确的信息需求请求,是分析读者需求的一项重要依据。文章从多角度阐述了图书馆OPAC查询记录统计功能的意义。在无需对OPAC查询日志进行数据挖掘的前提下,借鉴网络书店顾客管理与需求分析的模式,提出了图书馆实现OPAC查询记录统计分析功能的设想和方案。
|
13.
|
基于OPAC的书目信息推拉服务 被引次数:2
|
|
|
|
|
朱茗《图书馆学刊》,2010年第32卷第8期
|
|
OPAC是图书馆提供馆藏资源信息的窗口,也是读者自助式查询图书馆馆藏文献信息的主要途径。随着计算机和网络应用技术的不断发展,如何使读者在利用OPAC常规功能的同时享受到基于OPAC书目信息带来的增值服务值得图书馆技术人员的探讨。介绍几项应用现代技术实现的OPAC书目信息推拉服务。
|
14.
|
我国高校图书馆虚拟馆藏的开发 被引次数:4
|
|
|
|
|
阳艳《中国科技资源导刊 (中国信息导报)》,2005年第10期
|
|
一、高校图书馆虚拟馆藏构成及特色根据虚拟馆藏的建设方式,高校图书馆虚拟馆藏可分为自建馆藏与引入馆藏两大类。自建馆藏包括书目数据信息库、文本数据信息库、实体馆藏的数字化资源、自建光盘磁盘数据库、网络信息资源深加工信息、自建专题数据库、高校数据库整合资源及高校图书馆的OPAC系统资源。引入馆藏则包括购买或试用的各类数据库产品(如CNKI、WAP、EI等)、网络导航资源、电子出版物(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等)、OCLC联机检索信息及其他
|
15.
|
支持网络级信息发现服务的OPAC平台结构体系研究
|
|
|
|
|
黄悦深《山东图书馆季刊》,2011年第4期
|
|
用户需要OPAC支持网络级的信息发现、识别与获取,而不只是限于馆藏资源的查找。为此,OPAC需要变革以便集成第三方应用。新OPAC结构体系具有松耦合、易集成的特点,内部模块采用面向对象设计模式,遵循封装性和接口化原则。最后,分析了Google图书搜索在OPAC中的集成应用。
|
16.
|
简论改进OPAC的几种途径
|
|
|
|
|
楼向英 黄田青《浙江高校图书情报工作》,2009年第4期
|
|
OPAC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目前正处在变革的前夜。本文分析了近几年来OPAC变革过程中的一些实例,总结出图书馆改进OPAC的三种主要途径:一是通过购买由图书馆自动化系统供应商改良、升级后的OPAC产品;二是图书馆技术人员自主开发或在原来基础上改进OPAC;三是图书馆与第三方机构合作,共同改进OPAC。最后,作者认为不管走哪一种途径,开放的、社会化的OPAC系统是OPAC2.0的发展方向。
|
17.
|
借助OPAC平台维护馆藏数据的一种方法 被引次数:1
|
|
|
|
|
刘绍荣《现代情报》,2007年第27卷第6期
|
|
随着数字图书馆的加速发展,OPAC功能的不断加强,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借助OPAC可以为读者提供更多的服务,OPAC也成了读者使用图书馆的主要窗口。本文根据实际工作中的体会,介绍一种借助OPAC维护馆藏数据的一种方法。
|
18.
|
论网络环境下实体馆藏信息资源的采集模式
|
|
|
|
|
郑兰《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2006年第16卷第3期
|
|
在图书馆实体馆藏建设的实体信息资源的采选工作中,对不同类型的信息资源选择哪些采集方式进行采选,直接关系着信息资源到馆的时效性和到馆率。因此,如何采取合理的采集模式是图书馆实体信息资源采选工作的重点。本文对目前图书馆实体馆藏信息资源的采集模式进行了归纳,并分析了不同采集模式的优缺点。
|
19.
|
对OPAC服务功能的几点改进 被引次数:3
|
|
|
|
|
朱茗《图书馆建设》,2009年第5期
|
|
图书馆OPAC系统可实施改善的服务功能包括:嵌入著名搜索引擎的特色服务功能模块,引导读者多途径检索馆藏信息;研究用户搜索行为,提供"搜索建议(搜索帮助)";增加检索关键词的高亮显示功能,帮助读者鉴别结果;深度揭示馆藏地,便于读者快速确定文献的物理位置;整合纸质文献和电子资源,基于OPAC提供一站式资源检索服务.从这5个方面对OPAC系统的改进,能够体现出其以人为本的功能,使读者更为便捷地利用图书馆资源、享受图书馆服务.
|
20.
|
基于OPAC的安徽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整合
|
|
|
|
|
祖芳宏 朱东妹 方曙《图书馆学刊》,2010年第32卷第12期
|
|
基于OPAC的图书馆资源整合是电子资源整合的一种重要方式。安徽省高校图书馆的电子资源整合,应以现有馆藏资源为核心,建设集各种电子资源为一体的OPAC系统,将图书馆电子资源与OPAC书目查询系统整合在一起,为读者开辟快捷获取文献全文的渠道,实现电子资源的有效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