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景剑雄 《编辑之友》2023,(2):106-112
作为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在纸质地图出版物中,地图叙事特征体现在地图图像的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上的探索,当纸质媒介转变成数字媒介,交互性则给地图叙事带来更多的可能性。文章以电子绘本中的地图图像为切入点,从单一地图界面中图像的互动数字叙事机制、地图界面切换中图像的互动数字叙事关联两个方面,分析电子绘本中地图图像互动数字叙事的特点,提出基于虚拟全方位空间融合的图像交互、依托虚拟与现实空间组合的人图交互、模拟手动翻页切换空间的视角变化、采用触感交互切换空间的大小变化四种电子绘本地图图像的互动数字叙事路径,旨在通过对电子绘本中地图图像的空间类型和空间关系的解读,为地图图像互动数字叙事的研究打开新视角。  相似文献   

2.
在当下青少年发展与成长的各种环境因素中,媒介的"图像建构"作用越来越强大.媒介不仅对青少年以提供各种信息的方式对其予以心灵图像的直接塑型和描绘,而且通过对其监护人--父母、教育提供者--学校的信息提供而予以间接的"图像建构".那么,媒介的信息传播是如何对青少年成长进行社会认知、人生价值观上的"图像建构"的?  相似文献   

3.
《新闻界》2019,(11):52-59
在《传播的历史:技术、文化和社会》一书中,埃德蒙德·卡彭特提出了媒介偏重概念,认为只有通过某种媒体,我们才能以最佳的方式获取和交流这条信息和见解。文章分析了埃德蒙德·卡彭特媒介偏重概念与伊尼斯"媒介偏向"概念的异同,并借用媒介偏重概念,分析了文字与图像两种大众媒介的媒介偏重。研究发现,作为两种完全不同的媒介,文字与图像的媒介偏重各有不同,在意义的传递与表达上也各有侧重。主要表现为文字是抽象的,图像是直观的;文字是联想的,图像是强迫的;文字是间接的,图像是直接的等。同时,二者又相互渗透,在某些情况下,二者互相补充,为意义的表达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文章同时指出,文字与图像的媒介偏重还指涉为文字符号与图像符号在表意上的差异,以及文字所代表的印刷文化与图像所代表的视觉文化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视觉文化时代,社会生活已被图像所包围,大众媒体借助媒介技术广泛传播图像符号,使网络民族主义呈现出“图像转向”的新样态。“图像转向”表明话语形式逐渐转变为以图像为中心,促使网络民族主义从以语言文字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转向以图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本文以“阿中”走红事件为例,分析其传播特点和传播动因,并试图探究网络民族主义“图像转向”变化背后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麦克卢汉以"冷""热"来划分媒介的属性,实际上是对媒介从参与和互动角度作出的独特理解。媒介研究学者阿拉塔认为,"冷媒介"指具有高参与度和互动特征的媒介,在这个意义上,新媒介是最"冷"的"冷媒介"。文章以麦克卢汉理论为依据,分析新媒体的"冷媒介"性质,本质含义在于它的开放、自主和互动,其意义不仅在于开放网络人人参与的"集体智慧"知识生产方式,它的互动模式还表明了它的创新潜能。  相似文献   

6.
本文重在论述图像传播研究与文化转向之间的关系。详尽阐明了当今图像研究兴起的重要背景——"文化转向"的内涵:是以视觉为中心的转向,视觉事物成为文化建构中的关键,图像成为传播知识和建构文明社会的重要媒介,建构着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想像及认知/想像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对被重新发现的"图像"的作用、地位和本质等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在最后就图像与文本的关系进行了阐释。本文认为,图像已成为现代传播中一种最有效的传播方式和途径,一种不可或缺的社会生产力,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一种有效的工具和文化力量。开展图像文化传播研究,对构建和谐社会,强化传播效果,拓宽文化研究的领域等方面都将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从AI到AIGC再到ChatGPT,人工智能将个体与技术紧密关联,“智能媒介化”成为当下热议的话题。关于ChatGPT,众说纷纭,但对“生成式图像技术”的研究较少。本研究从媒介学视角,以Midjourney为研究对象,探讨生成式图像技术对图像生产及创作主体的影响与变革。研究发现,在生成式图像技术构建的虚拟图景中,“虚拟思维”促使人类观察逐步脱离经典的实体观察框架,转变为对计算机算法构建虚拟世界的高度抽象的构想,更深刻地反映了AIGC背景下实体与数据化的深度转化。  相似文献   

8.
“图像-媒介-身体”这一三位一体的图像人类学理论将媒介规定为经验图像的中介场所,并且强调“身体”这一活媒介,为我们重新理解人和媒介、身体传播实践提供了新视角。作为精神图像神明无法自现其身,因此俗民需通过一系列幻想媒介才能完成人神交流的目的;俗民和演员的身体是一种活的媒介:俗民对乡土、宗族、神明的记忆与想象的图像在身体这生命的媒介中生发和被体验;演员将其身体作为媒介提供给无法自显其身的神明,使其向俗民传达神明和达官贵人的声音。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Van Gorp的"框架包裹"理论和Kress and Van Leeuwen的视觉语法框架理论为理论基础,试图建立一种分析图像的框架模型,从而挖掘图像的深层意义;对图像的"框架包裹"三要素进行界定,分别为:"框架化装置"、"视觉语法装置"和"文化现象";文章的最后,本文以八个国家93枚二战相关的邮票为案例,对前文提出的图像框架展开分析,不仅可以分析图像的表层视觉符号的选择和突显,亦可进一步挖掘贯穿于图像中的深层涵义,探讨传者和观者之间的潜在互动。  相似文献   

10.
出版媒介技术发展和出版形态的变革二者相互促进。从造纸技术、印刷技术、激光照排技术发展到电子技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全媒体技术,我国出版由传统出版形态发展到现代出版形态、数字出版形态,出版媒介融合发展成为我国出版发展的大趋势。"人"对出版媒介的参与和控制表现为人和人、人和出版媒介技术之间的互动融合发展,历史的必然性和文化的偶然性,促进了"人"和出版媒介的意义建构、文化选择,促成了"人"和出版媒介之间的互动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1.
数字技术的发展重构万物互联时代的传播范式。万物互联致使媒介不断溢出其所属边界,延伸至传播主客交融动态群,将自身转化为图像思维范式,嵌入“日常生活化”的泛媒介与算法技术浪潮中。图像以崭新的话语生成方式,改变信息流动规模与量级,在视觉文化转向与传播媒介形态革新中,凸显媒介载体对信息传播松散耦合与分布式的交互协同关系。阐论图像传播范式及其谱系重构有益于改善视觉传播对传播理性的损害,创新性架构将促使视觉传播修辞范式完善进程,从秩序、表征、整合修正图像传播革新,以学科互涉的协作、流动,促动图像传播谱系重构从应然走向实然。  相似文献   

12.
以技术为标签的新媒体时代培养着用户的媒介接触需求,体现存在感、追求个性化和互动即时性成为用户信息消费的新表征,但也相应地带来了"信息冗余"、"众声喧哗"和"碎片化"的媒介生态问题。《老梁故事汇》作为一档脱口秀节目,既关照着用户的多元化体验,又化解着新媒介时代的隐忧。本文以"使用与满足"理论作为研究路径,进一步探讨《老梁故事汇》对受众规避信息风险的需求满足。  相似文献   

13.
《新闻界》2014,(8):37-40
本文从电视图像叙事的基本规律出发,讨论电视图像作为一种媒介技术特点与其传播特征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体现为"时间"与"真实"的联系、"空间"与"现场"的联系、"形象"与"个体化"的联系。论文从上述三个角度,结合当下电视新闻报道实践讨论电视新闻的图像叙事中的时空因素。  相似文献   

14.
何镇飚教授所提出的媒介非传统安全研究以话语分析为核心,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单纯基于话语分析的思路需要介入媒介技术的维度,本文结合假新闻"纸馅包子"的案例对媒介安全模型的核心变量媒介话语(ΔM)进行技术维度的阐释。社会正在为技术垄断,理论需要随着媒介技术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嬗变。在图像至上的时代中,让"电视新闻空间"以安全为基本诉求为"民族想象共同体"服务,是本文的愿景。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图文彼此的优势与差异、历史上冲突与互补的共生关系及当下图像霸权的焦虑产生的三个层面上的原因,提出当下语境中图文和谐共生的策略,即重建阅读文化与营建深度化的图像文化,促进图文互动传播,提高人们的媒介素养和视觉文化素养。  相似文献   

16.
张双燕 《东南传播》2012,(1):154-156
平面媒体作为一种直接作用于眼睛的视觉媒介,传递的信息主要分为理性的文字和直观的图像两个部分,在科技进步和视觉文化高度发达的今天,图像语言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联系现代社会的媒介传播我们发现,图片的运用已经成为了显著特征,而拥有最广泛受众的新闻媒体,也不仅仅是图像时代的重要参加者,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时代背景下媒体自身改革的积极动态。因此,摄影记者如何及时抓住新闻点,并以直观准确、精辟独到的图像方式呈现在大众面前,是我们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媒介融合不仅是一种媒介设备提供多种媒介功能的技术过程,更代表互动文化转型。从2005年《超级女声》开启选秀节目热潮到2016年以网络选秀节目为模式的新超女,不同媒介的沟通与融合,受众的互动性、参与性被深度挖掘。从而带动了由下而上的多样性的互动传播实践。本文将从2016年《超级女声》节目模式、互动传播特色、节目问题及借鉴意义、网络选秀节目发展趋势方面对媒介融合环境下网络选秀节目互动研究,并提出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18.
数字化时代以批量生产复制的图像内容宣告一个新的视觉文明的到来,我们正从一个以语言文字为中心的文化向以图像为中心的文化过渡.现代社会日益被图像和符号所包围,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大众传播媒介,特别是以影像为主要内容的电视媒介加速了这种效果的释放.电视不仅担负着视觉文化的传播者角色,也是建构者和缔造者.视觉影像塑造了一个媒介主导的现实和电视构筑的文化,图像传播表征了一种新的视觉文化:图像成为建构和理解当下社会文化状态的必然手段,成为构成文化中群体的主导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9.
威廉·弗鲁塞尔的技术图像论位于其媒介哲学、传播哲学、翻译哲学、生存论哲学和后历史哲学的关键位置。从反思启蒙现代性、唯科学主义与超越二元价值论的立场出发,弗氏提出想象力与理性协调合作的批判思考方式,宣扬科学、艺术、哲学与创造一体的观念,主张通过技术图像及新的技术想象力重新整合现代性中真-善-美的价值观分裂、科学-技术-艺术的文化分裂和主客体的分裂,重构文明的“元标准”。从犹太-基督教伦理观、间性论与对话哲学出发,弗氏经由技术图像探讨自我与他者、自由与责任的关系,主张通过技术图像生成主体间关系空间、意义空间与真正的人道主义媒介。作为“后历史图像”的技术图像在文明的危机中诞生并成为其表征,又以自身的辩证能量而提供了弥合与救赎危机的可能。人类必须在对技术图像的批判中达成对自身的批判,在远程通信社会的革命中创造人道主义的后历史。在主体生成与在世存在的意义上,技术图像应被视为迈入后历史的人类重新定位自身、捍卫自由与创造新文明的“翻译”与“投射”实践。  相似文献   

20.
2020年爆发的"COVID-19"流行病仍在不断形成新的变异毒株侵袭全球,媒介工业也以惊人的传播速度在高传染性流行病的隔离规限中建构了新的移动范式,重塑了当代社会的流行病经验和文化记忆.屏幕作为新移动范式的操作界面,也作为流行病经验"终端化体验"的重要介质和装置,在独特的具身视觉框架下建构了与流行病相关的图像经验和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