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中国掀起一股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价值的热潮.在大众传媒方面,以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文化类电视节目一方面承担起在新形势下形塑中华文化认同的责任,另一方面也正历经着媒体融合的电视节目发展阶段.在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文化类节目往往呈现出无益于中华文化认同的种种面向.本文最后以案例分析的方式,结合新媒体融合功能与媒体融合方面的理论,为文化类节目的创新性融合发展提出应对之道.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媒介融合的进一步深入,为新闻生产的多样化提供了契机。广播新闻评论类节目作为传统媒介中的重要内容,在媒介融合发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存在一些问题,阻碍了广播新闻评论类节目的创新发展。本文将基于融媒体背景下广播新闻评论类节目创新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探索广播新闻评论类节目在融媒体背景下的创新路径,以期为相关研究者和工作者提供有效借鉴。  相似文献   

3.
在各种综艺娱乐类节目大行其道的形势下,以汉字和成语等为载体的原创文化类节目却异军突起,引发了传统文化热播浪潮,为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媒体传播拓展了空间和思路。本文以《中国谜语大会》《汉字英雄》和《成语英雄》为例,对当前电视媒体传统文化热播的经验和前景进行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4.
罗琦 《今传媒》2020,(2):9-12
5G时代文化类节目正在迅速发展,中央广播电视台通过讲好中国故事、引发观众共鸣和多元媒体互动等创新策略生产了《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朗读者》等现象级节目。本文在对此进行阐释的同时也提出,文化类节目只有深耕中华传统文化资源,采用形象化与交互式的方式呈现中国传统文化,引领全民核心价值观,并利用5G时代的传播手段,增强节目的传播力、影响力、互动性,才能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5.
近两年的电视荧屏上,相继涌现的一批原创文化类节目成为一道新景观。《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汉字英雄》《最美是中华》等立足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通过独特的文化视角和接地气的节目形态,让传统的文化类节目变得更好听、更好看,实现了传承文化、涵养心灵的传播效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央视近期推出的《中国诗词大会》,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广播媒体应该加强对广播问政类节目的创新,提升广播问政类节目记者、编辑、播音员主持人的综合素养,打破广播问政类节目传统一成不变的采写、编排与播音主持技巧,从而增强广播问政类节目的权威性、可听性和趣味性,促进广播问政类节目在新时期能获得更好地发展机会。  相似文献   

7.
广播舆论监督类节目和服务咨询类节目是广播主流媒体与人民群众有效沟通、树立媒体品牌形象的主要平台。近年来,一些广播电台陆续推出将舆论监督类节目和服务咨询类节目相互融合的节目形态,即民生监督类节目。本文就选题定位、选题来源、采访技巧、传播手段等方面,探究广播民生监督类节目的精准定位问题,以期让此类节目在新的历史时期更接地气、更聚人气,从而更好地服务大局、服务百姓。  相似文献   

8.
电视媒体在传播中国文化,传承中华文明,构建中华主流文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电视文化类节目大量涌现,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起到了积极作用.打造优秀的文化类节目对提高观众的文化素养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本文从文化类节目的类型、内容、形式三个方面阐述传统媒体在推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提升中国文化自信方面的作用,并分析其存在问题,为进一步提升文化类节目质量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9.
朱江  张鼎 《新闻前哨》2013,(2):48-49
在广播媒体市场化进程中,广播节目呈现出了多元化和多样态的发展趋势,广播方言类节目也应运而生。它以本地方言为主要表现形式,以区域性听众为主要定位,所体现的小众化、贴近性、亲近性等独有特色,得到地域听众的认同和支持,并产生了不可小视的社会影响力。诚然,在推广普及普通话的社会大背景下,广播方言类节目的兴起,也受到一些异议。但传播实践表明,作为一种主流文化的补充与辅助,广播方言节目的兴起,还是利大于弊。  相似文献   

10.
河南广播电视台在传统文化类节目制作上有良好的表现,其中“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具备创新意义,对我国的节日文化以及地域文化进行良好展示,并且受到了广大河南群众的喜爱与追捧,在互联网上有较高的热度与话题度。本文以河南广播电视台“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作为案例,对传统文化类节目对外传播效果提升策略进行浅析,期望能够给予广播电视台传统文化类节目策划人员一定的参考,让传统文化在电视媒体中得到良好的传播与传承。  相似文献   

11.
陕西广播电视台故事广播在2016年,结合网络、手机移动端等媒体融合特点,推出了声音纪录片《手艺》,小角度切入,去中心化视角展现,重塑了非遗文化项目以及非遗传承人的形象,是在媒体融合语境下,传统媒体文化类节目,在叙事角度、节目架构、语言风格等方面的一次有益尝试和突破.  相似文献   

12.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文化类节目制作的重要使命。《经典咏流传》大型原创诗词文化音乐节目,在媒介话语的进路上通过故事性媒介话语场景建构、意义性媒介话语内容呈现、多元性媒介话语表达策略,开启文化节目制作传统经典与时代流行结合,轻赛制、重互动、强传播的2.0新时代,对文化综艺类节目的创制具有一定的实践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杜佳汇 《声屏世界》2016,(10):58-61
在诸多新媒体中,微信凭借与广播的诸多契合性特征,在与广播的融合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文章以中国之声特别报道 《致我们正在消失的文化印记·方言篇》为例,分析了其如何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开创了广播新闻类节目与听众互动的新方式.主要体现在:未播先互动,提前为节目造势;适当改编原报道,加入互动环节;积极回应听众呼声,及时调整节目安排三个方面.但类似的互动并未常态化、固定化,传统广播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探索仍然有较大的发挥空间.  相似文献   

14.
林兴华 《东南传播》2020,(1):I0005-I0005,F0002,I0001-I0004,F0003,F0004
两岸交流,媒体先行。2019年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发表四十周年,日前,由东南广播公司牵头策划、两岸70家广播媒体参与的"第十四届两岸广播春节联播暨闽台红砖古厝联合采访活动"在闽南和金门举行,以中华传统文化为纽带,以两岸红砖古厝建筑群为载体,共同探索两岸媒体融合发展新路,在海峡两岸引发强烈共鸣。  相似文献   

15.
李娜  陈红梅 《东南传播》2021,(12):130-132
大众传媒肩负着传承文化的历史重任,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文化类电视节目蓬勃发展,借助于现代科技手段为观众打造震撼唯美的视听体验,同时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进行再演绎.《典籍里的中国》创新性地采用传统戏剧艺术的演绎形式与现代媒体传播艺术的双向融合,书写了一部献给华夏文明的经典"典籍".文化类节目的"意外出圈",必然有其自身制作上的优势和亮点.深入分析文化类节目的创新性呈现方式,有利于助推我国此类节目的发展,为接下来此类节目的创作助力.  相似文献   

16.
伍江南 《出版参考》2017,(10):70-72
本文结合国内英语绘本市场原创匮乏的现状,探索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原创英语绘本的出版实践,并从绘画风格、神话故事、历史名人、民俗文化和古老哲理故事等方面对英语绘本的创作过程进行详细解析.文章旨在探索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推原创英语绘本融合出版的更优方案.  相似文献   

17.
纵观2023年广播事业发展,广播业突出体现在治国理政、社会沟通、文化多样等领域的成绩和探索。比较其他年份,2023年广播治国理政类的节目设计和话语体系均有一定发展;在社会服务层面,音频特点突出;在文化多样性传播中,广播凸显出对传统文化、城市文化、本地文化的偏爱与深入参与;在经济贡献层面,广播广告虽下滑,但音频媒体的节目销售和节目制作等相关服务同比增长,长期以来广播媒体在政务服务、车展等领域的服务价值优势仍在,一些老牌的线下活动仍然焕发活力,融合传播的创新案例不断涌现。2023年是广播业自我革新、承上启下的一年。  相似文献   

18.
《新闻前哨》2014,(8):6-6
日前,《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报告(2014)》(广电蓝皮书)在北京发布。2013年,节目创新创优从数量规模型向品质效益型转变,人文教育类节目大量涌现.综艺类节目总量减少,总体品质明显提升;公益类、文化类节目比重有所提升。节目原创已经成为发展新主题,从节目克隆到节目引进改造,再到节目原创的三级跳已经开始,中国节目模式市场雏形基本形成。  相似文献   

19.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连接人类精神世界的纽带,对社会有着深远影响。作为文化的传播者,媒体一直承担着传播、传承的社会责任。随着教育的普及和国民文化素质的提高,人们对于精神文化有着更为强烈的需求。一大批适合时代发展的文化节目,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先后出现在各类媒体中,让人们感受到了文化的厚重和深度。这其中,来自新媒体和电视端的文化视频类节目来势尤为凶猛,这对广播文化节目形成了冲击。大众的视线,也在寓教于乐中,不自觉地向文化视频类节目转去。在视频文化节目百花齐放的形势下,广播文化类节目或是音频文化产品该何去何从?本文将通过列举、梳理、归纳广播文化节目特有的传播特点、全新制作思维、巧妙的运作思路,探讨广播文化节目在多媒体包夹形势下的发展与突破。  相似文献   

20.
新媒体有两个最重要的特性即草根性和多次传播性,草根性接近地气,多次传播可以将内容覆盖无死角。这是和传统媒体最大的区别。广播汽车服务类节目受听众欢迎的原因是其可以直接和听众互动,服务听众。广播汽车类节目和新媒体的融合,继续发挥直接服务听众的广播优势,同时在新媒体的融合下避免一次传播的缺陷,碎片化的多次传播被无限放大,起到事半功倍的成效。广播汽车节目通过媒体融合会成为直接服务汽车实体上的重要链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