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高钢 《青年记者》2009,(15):79-80
看到《变脸》这部书稿,我沉浸在感动之中。这种感动似乎突然而至,如风如雾,弥漫心中。静心体味,感动或许出于三重原由。 第一重感动来自本书的两位作者:熊蕾和朱迪 我为两位记者选择了这样一个智慧的角度,观察今日中国新闻界的现状,向人们解读今日中国正在发生的历史变迁而感动。  相似文献   

2.
看到<变脸>这部书稿,我沉浸在感动之中.这种感动似乎突然而至,如风如雾,弥漫心中.静心体味,感动或许出于三重原由.  相似文献   

3.
时下,有一个很令人感动的词组叫"感动中国".我不知道江西卫视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之际、在举国上下欢庆祖国五十七周年华诞之日举办的大型活动"中国红歌会--红歌总动员"能否称得上是一件感动中国的事情,但是,由"红歌总动员"所感动着的感动,却是真真切切的.我作为"红歌总动员"的总导演,所历经的感动和震撼、所得到的感悟和洗炼,是从事电视工作十几年来没有过的.  相似文献   

4.
"感动中国"已成为人们时下语境中的流行语词,这缘于2002年中央电视台推出的特别节目<感动中国>.6年,整整6年,<感动中国>连续推出的60位感动人物和6个团队,他们所产生的感召力和震撼力,激荡人心、催人奋进!一年一度的颁奖典礼也被誉为年度中国人的"精神史诗",宛如一台精神"春晚",令人期待.  相似文献   

5.
南亚当代文坛,在中国知者寥寥。我们对其引进少,读得少,研究更少。然而它在中国虽遭冷遇,在世界文坛却如日中天。如此冰火两重之境,何为?纵观2013年的南亚文坛,其世界气象愈加分明。今日之国别文学,诚如赵白生教授所言:其活路“在于世界性”。  相似文献   

6.
作为中央电视台倾力打造的一档精神品牌栏目,《感动中国》以评选出当年度震撼人心、令人感动的人物为主打内容.自从2002年10月首次启动以来,《感动中国》先后推出了几十位感动中国的典型人物,每一个人物身上都有一种让观众感到心灵震撼的精神力量.而《感动中国》也因其巨大的影响力和震撼力成了央视最有影响力的品牌节目之一.  相似文献   

7.
从一次采访说起 眼下,改革开放三十年是一个热门话题.有趣的是,我发现不但我们关心这一段难忘的历史,海外也十分重视对于我国这一时段的了解.因为在这三十年间,中国发生了太大的变化,不了解它们,就没有办法了解今日中国飞速发展的奇迹.  相似文献   

8.
我细细地品读了1997年4月14日《中国档案报》头版头条刊登的《共产党员的风采》这篇通讯,深深地被大连市中级人民法院档案科科长崔新一同志的事迹所感动.老崔从事档案工作十五年如一日,他那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不计名利,无私奉献的光辉形象在我心底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相似文献   

9.
时下,有一个很令人感动的词组叫“感动中国”。我不知道江西卫视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之际、在举国上下欢庆祖国五十七周年华诞之日举办的大型活动“中国红歌会——红歌总动员”能否称得上是一件感动中国的事情,但是,由“红歌总动员”所感动着的感动,却是真真切切的。我作为”红歌总动员”的总导演,所历经的感动和震撼、所得到的感悟和洗炼,是从事电视工作十几年来没有过的。  相似文献   

10.
我的职业,让我常常处于感动之中,因了那种醉酒般的感动,我倍加热爱我的职业——记者。 记者,是一种需要激情的职业,只有自身焕发了激情,才能用饱含激情的笔去激活别人的激情。 激情来源于感动。 做记者十几年,每一次采写,我都被深深地感动,眼含热泪去倾听,眼含热泪去感觉,眼含热泪去表现。最终把我的感动变成许多人的感动。 当我甩掉皮鞋、扯下筒袜,把一双赤脚踩在那被夏日骄阳晒得烫人的热土上,听那位做了肠癌切除手术的村支书对我说:“三年后,你再来,这里会大变样”时,我哭了,我就是这块土地的女儿,我没有忘记这块土地的权力。我只有讴歌这片热土的义务。 当我跟着那个奋斗了大半辈子,已是一名地道的水保专家、却因为缺少一纸文凭还做着助理工程师的山里汉子爬上那座他和乡亲们治理了十几年的  相似文献   

11.
周六早上醒过来,没有急着起床,随手翻阅了手边的一期<新华文摘>,果然有收获,主要是哲学专栏的有关中国哲学的文章吸住了我.准确的栏头是"中国哲学的话语体系与未来走向笔谈".作者有陈来、刘笑敢、颜炳罡等.陈来、刘笑敢既是我的北大系友,更是当今中国哲学史学界的大家.他们的观点自然要引起我格外的注意了.陈来认可古人作学问的主张:"心知其意"、"述其大意"、"发明其意",同时也谈到了这一过程如今受到了新哲学话语的制约.刘笑敢则力求"采众美而酿新说".他尤其提出了关于中国哲学的两重身份、两种功能及两种角色.关于两重身份,一是"现代学科",二是"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2.
布贝 《新闻天地》2006,(3):17-20
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活动连续举办三年以来,在观众中获得了较高的声誉。观众在肯定这档节目的同时,也对《感动中国》节目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期望。在评选程序上,仍然延续去年的方式,保持《感动中国》不变的标准,把能够打动人们心灵的人物作为评选对象。这些人可能身份各异,有着不同的背景,不同的经历,有的可能曾经见诸媒体,有的也许还不为人知,但在过去的一年里,他们的所作所为,感动了我们,感动了中国。他们共同的特质是:震撼人心的人格力量。把“感动中国”做成凝聚中国人民族精神、道德力量的品牌,是“感动中国”不变的宗旨。2005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日前  相似文献   

13.
一、一年一度的约定 2013年2月19日,正月初十.此时,大多数中国人还沉浸在春节的喜庆气氛中.而每年大约这个时候,无论是回家的儿女,还是已经返回工作岗位的人们,都会守在电视机前,等待一个一年一度的节目,等待一份一年一度的感动.在过去的十一年里,这份荣誉从孩子的手里一次又一次递送到获奖者手中.在这样的过程中,它也慢慢的传送到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这个节目是《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晚会——中国人的年度精神盛典.当奖杯在荧幕上慢慢升起的时候,我在思考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持着这个节目前行.  相似文献   

14.
今天我很感动,为何而感动?因为今天大家为档案而相聚,为历史而相聚……"在不久前慈溪市档案局、慈溪日报社、慈溪市档案文化研究会主办的《上海滩视野下的慈溪商人》一书的首发式上,宁波市档案局局长孙伟良的这番话感动了我。对于他的感动,我作为一名档案人,发自内心地感同身受。  相似文献   

15.
果说党素珍在某种程度上因为《五十年的坚守》的宣传而荣获当年“感动中国的矿工”和“全国道德模范”,我一点也不觉得意外,她老人家这是名至实归。但是说实在的,《五十年的坚守》这篇作品能够获奖,让我多少感到有些意外,特别是获了一等奖,更令我有些惶恐。我知道,如果说有些什么感动了评委,那一定是党素珍的事迹而不是我挂一漏万的描述。  相似文献   

16.
笔者钟爱《中国青年报》,有一百个理由。可是有时又觉得一下子很难说清。既为它的选材和报道角度感动,也为它的说法和直言感动,更为它的大照片感动。比如4月24日《中国青年报》一版头条刊登的一幅大照片,就再一次深深地感染、打动了我。刨去刊头和报眼的位置,这幅照片大约占了报纸四分之一版面.我拿着报纸,放到一定的距离端详,忽  相似文献   

17.
由中央电视台主办的"感动中国"2007年度人物评选于2月17日落下帷幕。为救落水者英勇牺牲的解放军驻浙江金华某部军官孟祥斌在20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入选十大"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而此前的1月27日,孟祥斌已被高票入选为"浙江骄傲"2007年度最具影响力人物。孟祥斌的纵身一跃,不仅感动了金华,而且还感动了浙江,也感动了全中国。见义勇为的事迹在全国各地层出不穷,为什么孟祥斌一个人的壮举这次却能感动一座城,甚至感动全中国呢?笔  相似文献   

18.
2006年9月25日、12月26日,《人民日报·今日谈》刊登了笔者两篇小文,我很快收到了该报评论部惠寄的当日样报。收到12月26日样报后,我特别留意了北京邮戳:是12月27日寄出的。这样及时地给作者寄样报,既体现了很高的工作效率、良好的工作作风,也体现了对作者的感情、对作者的尊重,更在媒体与作者之间架起了一座看似无形、胜似有形的“连心桥”。于是我被深深地感动了,有一种温馨、温暖、美好的感觉在心里涌动。  相似文献   

19.
我女儿在国外读书,我和她在网上就“良心债”这件事聊了两个多小时。我很感动,孩子也很感动。楚天都市报对道德建设所付出的努力得到了很好的反响和回报。  相似文献   

20.
孙旭培 《今传媒》2007,(4):11-12
前几年,我曾读过被称为"中国揭黑记者第一人"的王克勤的事迹,颇为感动;近日,我读到原《南方都市报》政法记者石野的两本书,更觉激动人心!石野不愧为"中国卧底记者第一人".特种兵出身的他,真是一位以笔为刀的响当当的记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