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何深入浅出地运用通俗流畅的语言、文采斐然的笔调,吸引中等以上文化程度的读者领略博大精深的历史知识?湖北人民出版社最近推出的“世界史话系列”为此进行了成功的尝试,令人耳目一新。 “世界史话系列”(10种)系“青少年文史库”第二辑,包括《世界城市史话》《世界艺术史话》《世界民族史话》《诺贝尔奖史话》《世界风俗史话》《世界探险史话》《世界兵器史话》《世界海战史话》《世界  相似文献   

2.
山西商办保晋矿务公司广告/大公报.-1908,4,1调查张家口及库伦之商务状况/商务官报.-1909,(7)票商顾全大局/新闻报.-1912,8,16山西票号的性质与作用/杨荣晖//光明日报.-1961,5,22,票号和钱庄的起源/中国金融.-1979,(7)山西商人的研究/(日)寺田隆信//山西大学学报.-1980,(3)山西票号史话(之一)/孔祥毅//山西日报.-1980,1,21山西票号史话(之二)/孔祥毅//山西日报.-1980,1,28山西票号史话(之三)/孔祥毅//山西日报.-1980,2,8山西票号史话(之四)/孔祥毅//山西日报.-1980,2,22山西票号史话(之五)/孔祥毅//山西日报.-1980,3,3山西票号史话(之六…  相似文献   

3.
在人民共和国五十年大庆临近之际,四川教育出版社适时推出了十卷本《新中国史话(1994-1999)》。该书是四川省庆祝建国五十周年的重点选题,也是全国庆祝建国五十周年一百种重点选题之一。《新中国史话》由《开国兴革》、《跨进新天》等十卷构成。本书第一、二卷展现的是1949年10月1日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八年,即新中国急速跨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前后的发展历程;第三、四卷则在揭示中共八大以后,党的指导思想如何从逐渐改变到根本背离了八大正确路线的历史脉胳,而最后陷入“左”倾错误泥淖,以至于难以自拔的境地。第五、六卷,以林彪…  相似文献   

4.
《出版参考》2013,(3):20
本刊讯(记者邸荣芬)致力于全面细致呈现中华文明发展史的大型历史知识普及读物"中国史话"丛书首批200种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1月6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中国史话"丛书出版座谈会在京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武寅希望通过媒体的广泛传播,让社会各界尤其是青少年更多地了解和阅读丛书,也希望社科文献出版社做好丛书的后续出版、营销以及走出去工作。"中国史话"丛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数十位著名历史学  相似文献   

5.
我与《新闻与写作》结缘,是因为她以前的"史话"栏目,那时笔者还是一名时新闻史感兴趣的历史系学子。虽然每期"史话"栏目刊登的内  相似文献   

6.
《图书馆史话》从普通读书人的视角,以生动鲜活的文风,讲述了百年中国图书馆的故事.从中可以看出:图书馆是全人类的大脑;珍爱文献是图书馆人的职业本能;战争是图书馆的最大敌人;面对新事物,在悦纳的同时,还需充分考虑人文关怀;新世纪的图书馆应该成为社会和谐的稳定器.《图书馆史话》实乃广大图书馆员实现快乐充电的一剂良方.  相似文献   

7.
革命胜利的缩影──为《大众日报史话》作的《序言》匡亚明早在1982年6月中旬,大众日报高级记者陈华鲁同志告诉我说,他准备写《大众日报史话》。我认为很好,非常支持地他这件事。大众日报是在抗日战争初期的1939年元月1日创刊,曾先后作为中共中央山东分局、...  相似文献   

8.
中国图书流通史是中国出版史的一个重要分支,源远流长,在历史演进中涉及许多文化领域,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是一个有待开发的研究课题。了解图书流通史,不仅有助于编辑学、出版学的建设,对于研究当今图书市场也具有借鉴意义。《中国图书流通史话》就是这方面的一种探索。史话所说的图书流通是一个广泛的概念,既是指图书的商业性交易(即图书发行),也包括非商业性的传播交流。文章将依时代先后,按专题对我国图书流通的历史进行有点有面的介绍,并适应刊物要求,采取史话体裁,力求融学术性、知识性、可读性为一体。本刊将从本期开始,分篇连载,欢迎读者随时反映意见。  相似文献   

9.
诞生于抗日烽火硝烟中的大众日报,在风风雨雨中走过了55年的岁月,她是我国最早的一张党报。书作者陈华鲁同志,用一个老报人的忠实眼光,以“史”写人以“史”记事,以翔实丰富的真人真事,以生动感人的真言真语,“话说”大众日报的成长史、发展史。匡亚明先生对此书高度评价说,“《大众日报史话》是大众日报的缩影,大事记是骨头,史话是肉,有骨头有肉……”  相似文献   

10.
《当代北京阅读史话》是一部反映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阅读风潮的史话作品,揭示了60多年来北京的沧桑书文化史。这部书别具一格处在于使用了阅读视野来反映文化史,在同类书中有鹤立之姿;然而,对60多年北京阅读历史浓缩式的写作也带来了一些体例上的缺憾,很多阅读例证也有所缺失。瑕不掩瑜,这是部可供研究当代北京文化史甚至我国当代文化史的优秀作品,尤其是它的阅读视角,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