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记者》2004,(11):33-33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董天策教授的新闻传播论文集《新闻传播学论稿》,近日出版。正如该书《自序》所说,作者近年来始终在教学与研究、新闻与传播、理论与实践之间漫游,这也使作者的研究视野相应宽阔。这本《新闻传播学论稿》涉及领域主要分四个方面:一是新闻传播理论,包括对  相似文献   

2.
祝建华 :本文描述的“传播机体”理论是“媒体依赖”理论在全球化和新媒体时代的继承和发展 ,用于分析媒体、个人、社群乃至社会各层面之互动关系。陈力丹 :鲍尔 -洛基奇是前任《传播学研究》的两主编之一 ,她与德弗勒的合著《大众传播诸论》1 5年前就在中国出版了中译本 ,因而被我国传播学界知悉。她在理论传播学方面与时俱进 ,现在已经将她早年论证的“媒介依赖论” ,以美国洛杉矶不同文化区域的传播生态作为研究对象 ,发展到了现在的“传播机体论”。本期发表的是她发言的理论部分。  相似文献   

3.
信息行为论——受众研究的一种新思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信息行为论”是近年来受众研究方面的前沿理论。这种理论不是从传播学产生发展而来,而是在传播学与社会信息学的学科交叉中形成的,归属于日本独到的社会信息学理论体系中。随着传播媒介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传统的大众传播理论对于各种新的传播行为和传播现象显得力不从心,信息行为论则为我们解释这些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  相似文献   

4.
国内学界在2003-2004年的传播理论研究中,出现了不少回顾传播学研究历程的文章,同时经典理论课题历久弥新,新的理论课题层出不穷。对传播学理论研究进行回顾的文章主要有廖圣清的《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大陆传播学研究》,田中阳的《论中国传播学发展的基本向度》,孙瑞祥的《传播社会学:发展与创新》,黄旦、丁未的《传播学科“知识地图”的绘制和  相似文献   

5.
郭庆光在《传播学教程》一书中说,以《人民的选择》拉扎斯菲尔德、《个人影响》卡兹、《创新与普及》罗杰斯和《大众传播效果》克拉伯为代表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研究者,批评“靶子论”(或称“子弹论”、“魔弹论”、“皮下注射论”等)“夸大了媒体传播的社会效果”和“带上了强烈的唯意志论色彩。笔者经过长达三年的考察与对比分析后认为。这是...  相似文献   

6.
黄顺铭 《新闻实践》2006,(12):62-62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董天策教授的论文集《新闻传播学论稿》(以下简称《论稿》),共收录了40多篇论文,大致分为四组,即“新闻传播理论”、“传媒产业运作”、“新闻传播策划”以及“媒介批评与新闻教育”。《论稿》具有独特的学术价值,颇值一读。  相似文献   

7.
《新闻界》2005,(6):35-35
当前,国内学者对于如何开展“传播学本土化”或“传播学中国化”研究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四川大学出版社新近出版的《中国当代传播理论体系分析》一书,对如何建构当代中国传播理论研究体系进行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8.
吴婷 《新闻世界》2011,(9):274-276
《论语》作为代表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对我们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解读《论语》,我们可以发现其中有大量蕴含着传播思想的言论。从传播学的角度看,《论语》对传播主体的分析重视传播者的自律;传播内容上,注重信息选择的“把门人”意识;传播渠道上,文化典籍是教化传播活动的主要媒体;传播对象上,树立了强烈的受众意识;传播效果上,重视道德在政治中的作用;儒家的传播原则很大程度上是根据“礼”而展开的。探寻《论语》中传播思想的魅力,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传播文化的历史继承,构建有中国特色的传播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王壮辉 《传媒》2016,(7):77-79
《奔跑吧兄弟》进入第四季,在浙江卫视收视率居高不下.《人民日报》曾评论《奔跑吧兄弟》在欢笑中传递正能量,引导人们感悟生活的真谛.在媒体技术手段和传播理念日益丰富的时代,“奔跑团”的成员们在节目中通过形象塑造和受众进行有效互动,契合传播学研究的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五大理论,在传播过程中演绎出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0.
《传播学教程》一书连续多次入选国家级规划教材,其主体是介绍和阐述以美国经验学派为代表的西方主流传播学,但是作者郭庆光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观察分析人类传播现象、历史及众多研究。该书在首章就以一节的篇幅论述了马恩的精神交往理论,而且在全书的许多章节都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精神,并能以普遍联系的方法分析和评价传播问题以及现有研究成果。使用该教材,应注意提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观,引导学生以此驾驭传播学。  相似文献   

11.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说服传播活动高度发展的时期,同时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源头与缩影。在这一时期,先秦诸子游历各国,试图通过游说的方式使君主或权臣接受自己的治国理政主张。频繁的说服传播实践与大量典籍的诞生使中国说服传播理论在先秦时期萌芽并得以发展。其中,道家学派的老子所著《老子》(又名《道德经》)一书,虽体现了古代朴素辩证法思想与独特的政治哲学,但更重要的是蕴含了几千年前富有中国特色的传播主客体认识、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技巧等传播学范畴的内容。可以说,老子在一定程度上对说服传播已有了深刻的认识与见地。本文从传播学角度考察《老子》,审视并总结老子的说服传播思想,把握其思想的当代价值与意义,以期对构建系统化的且独具中国特色的说服传播理论体系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2.
刘艳 《新闻窗》2009,(6):75-76
“把关人”是新闻传播业务中常见的词语,也是我国学者最早试图结合新闻传播实际加以运用的一个理论。胡正荣在《传播学概论》中指出:“把关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把关人”泛指采集、制作信息过程中对各个环节乃至决策发生影响的人。  相似文献   

13.
一、“中介论”是艾丰的重要理论建树艾丰的哲学著作《中介论》写于1992年 ,出版后得到了各方面的重视 ,特别是各级领导者和实际工作者的重视———他们认为该书从哲学上回答了他们在实践中感到困惑和长期解答不了的问题。理论工作者特别是哲学工作者也对其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学术上的支持。1994年11月和1995年6月 ,先后有三家全国知名哲学学术团体在北京召开研讨会 ,许多哲学界的权威学者都到场发表意见 ,对该书给予了总体的肯定。2000年1月 ,该书由经济日报出版社再版 ,艾丰在《第二版前言》中称之为在“已经出版的著…  相似文献   

14.
刘毅 《东南传播》2011,(9):60-63
传播效果的“魔弹论”早在70年前即被证明是过于简单、笼统和天真的,传播学者包括施拉姆、克拉珀在内均以“盖棺定论”之态度将其否定。然而,对于每一种传播效果理论,我们都不宜用单纯的“是”或“非”进行评判。“张悟本现象”、“马悦凌现象”的出现却仿佛预示着“魔弹论”大有卷土重来之势。本文将通过分析“伪养生大师”现象中受众加工信...  相似文献   

15.
赵凯 《新闻记者》2002,(5):60-60
对于传播、传播学、传播学史及著名的传播学者 ,我们这一代人确实知之不多。记得第一次听说传播之词还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 ,复旦大学新闻系的林帆老师和陈韵昭老师到青海考察访问之际。当我们乘快艇在青海湖劈波斩浪的时候 ,两位老师在船舱里给我这位当年的学生“上课” ,说起传播 ,说起信息、反馈 ,说起传者、受众、把关人 ,说起传播模式———“谁说什么 ,对谁说 ,通过什么渠道 ,产生什么效果 ?”当然 ,这些都是片言只语。回到西宁 ,我专门请陈韵昭老师给《青海日报》的编辑、记者讲了半天课 ,讲述传播和传播学的基本知识。她讲到威尔…  相似文献   

16.
邓涛 《新闻爱好者》2011,(11):28-29
“相亲”是2010年中国电视的关键词。而江苏卫视的电视婚恋交友节目《非诚勿扰》当属其中的佼佼者。节目推出后持续攀升的高收视率引起了学界、业界和民间的广泛探讨。但是,节目的真实性、话题性以及其中透视出的婚恋观、价值观也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和质疑。本文将以传播学理论中的“5W模式”为理论基点,对《非诚勿扰》做传播学视角下的解析,并从传播伦理的角度探讨节目所处困境的解困之道。  相似文献   

17.
严怡宁 《新闻知识》2006,(11):29-31
随着研究视野的开阔和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和扩大,近年来国际新闻传播研究成为我国新闻传播学科新兴的研究领域。那么目前该研究领域呈现何种态势和特点?本文以2005年CSSCI收录的综合性新闻传播学期刊《新闻与传播研究》、《现代传播》、《新闻大学》、《国际新闻界》、《新闻界》以及《新闻记者》的全年论文为研究对象,总结分析这一研究领域的状况。一、西方发达国家仍是主要研究对象鉴于西方发达国家在新闻理论和实践方面的领先和影响,目前的国际新闻传播研究较多集中于对西方国家新闻传播活动的梳理分析以及借鉴。主要话题有以下几类—…  相似文献   

18.
邵培仁先生作为传播学本土化的倡导者与践行者,近年来与姚锦云博士积极致力于华夏传播研究。他们在《华夏传播理论》一书中,坚持传播学本土化,直面目前华夏传播研究所面临的根本性质疑,并以宽宏的多学科研究视野,阐释华夏传播研究的知识论与方法论问题,进而提出华夏传播理论观与价值传播模式,为华夏传播理论建构作出重要贡献。而本书的另一意义,在于以传播学本土化为中心,回应了目前学界关于学术理论本土化的焦虑与争议,即理论建构不必执拗于内外、古今之别,而应内外兼容、古今融通。  相似文献   

19.
谢清果教授的新作《华夏自我传播的理论建构》作为华夏传播研究自主创新过程中的又一力作,开创了系统性研究华夏自我传播领域的先河。回到知识本源、回到“大传播”的追索彰显了谢清果教授华夏传播研究的智慧和洞见,多学科的视角体现了华夏自我传播的包容性与理论张力,与西方的对话则进一步打通了中西理论之间的割裂和阻塞。尽管在中西对话与理论建构中呼应着米德的自我杂念,但本土哲学议题的传播学阐释显然已经开拓了一个富有活力的研究领域,并将为华夏传播研究提供有益的启发。  相似文献   

20.
郭静 《编辑之友》2016,(12):59-62
我国的传播学界习惯将凯瑞的《作为文化的传播》与戴扬和卡茨所著的《媒介事件》视为一脉相承的传播学仪式研究著作.并出现了相当一批打着“仪式观”旗号,而实际上却是秉持着“传递观”的行为研究、应用研究.笔者认为,《媒介事件》与《作为文化的传播》从“仪式”内涵到研究范式均存在很大的不同,并指出凯瑞的仪式观和我国主流的哲学观、传播价值观以及民主观均不相符.而我国学者明明秉持着“传递观”却非要戴上“仪式观”的帽子则反映出根深蒂固的实用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