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的人谈论人权、宪政总和资本主义、资产阶级等概念连在一起,我认为他们把"宪法问题"过于"政治化",忽略了宪政价值的普遍性"中共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中共也领导人民遵守宪法和法律,中共自己也在宪法和法律范围之内活动。"30年前,面对"执政党与宪法的关系"这个问题时,主持宪法修改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彭真用这三句话来概括。30  相似文献   

2.
吉玉泉 《新闻知识》2005,32(2):23-25
宪政体制作为人类在反封建皇权的世俗专制和神权心灵桎梏的制度选择,是人类明发展的重要成果之一。在宪政体制下,没有事先被假定为永远正确的君主或组织,一切政治的权力的运作要服从于宪政的安排。公共权力机构和公民一样,都必须服从宪法和法律。综观人类宪政思想和实践的历史,宪政观念的缘起和核心在于给出政府治权以合理性和公正性的根据,重心在于人民权利的保障。  相似文献   

3.
田野 《大观周刊》2011,(15):30-31
宪法和宪政都是现代国家在依法治国、建设政治文明中举足轻重的重要概念,两者对于法制、人权等领域的的影响力无人质疑。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不仅能够了解宪法和宪政的发展历史,更可以获悉宪法和宪政的未来。本文主要谈论宪法和宪政在民主方面的联系。在分别分析宪法与民主的关系、宪政与民主的关系之后,对两者的联系进行对比和总结,以证明完政是宪法的逻辑结论,宪法和宪政之间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逻辑上,民主是宪政的前提,宪政是民主通过宪法而实现现代国家最理想形式,无民主即无宪政,宪政的本意在于主权在民。正如此,宪政法律秩序必然追求民主,民主是宪政法律秩序的首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马成 《兰台世界》2016,(3):73-76
谢觉哉是中共党内特别重视民主宪政建设的领导人之一。他的新民主主义民主宪政思想中体现了较多的制度设计和理性思考:他第一次明确指出了新民主主义宪法和纲领之间的区别;他要求立法工作必须要体现人民群众的生活全貌,客观对待立法专家的意见;他认为人民政府只可能存在于新民主主义社会中,民主宪政就是建立倾听民意的人民政府。  相似文献   

6.
《英格兰宪政史》只是梅特兰(1850~1906)上课用的讲义,对这部半年之内就完成的作品,他并不想出版。不过,日后这部讲义的出版,不仅给梅特兰的名字增了光,而且也给人类的思想宝库添了彩。作为19世纪英国一位思想精深的法律大家,梅特兰在1888年4月完成的这部讲义正如译者所言,是一本极好的宪法入门书。它让读者在历史的纵深中把握英格兰宪政的脉络,了解英国宪政的基本原则是如何演化而来的。  相似文献   

7.
成菲  漆捷 《兰台世界》2015,(4):31-32
辛亥革命后,宪政得以在中国生根。然而在军阀的摧残下,民初宪政很快失败。此后,国民党采取独裁统治,宪政成为一个虚名。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宪政建立,人民权利得以保障。  相似文献   

8.
大变局时代的宪政变迁 宪政史研究以文本为中心,这似乎是个惯常做法。之所以如此,可能一方面是为了宪政史书写的便利,另一方面也是宪政史研究之法学立场的凸显。但很大程度上,宪政史考察的是激变时代的宪政变迁,用阿克曼的说法,就是更接近于“宪法政治”时代,而非常规政治时代,具体的宪政变迁之复杂性可能远远超过按部就班的宪政文本排列中所呈现的格局。  相似文献   

9.
沈钧儒,著名爱国民主人士,中国民主同盟的创始人之一,沈钧儒"一生从事宪政运动",提出了许多影响深远的民主宪治思想,是近代中国宪政运动的旗帜,为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制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0.
要建设宪政制度,就需要维护宪法的权威,而维护此种权威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设立违宪审查制度。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会议今次通过的程序性文件,则初步搭建起了违宪审查制度的基本框架。[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是清朝统治者在即将灭亡之际炮制出来以求缓和国内矛盾,挽救自己腐朽统治的一根救命稻草,了解它的立宪背景、制定过程以及基本内容和特点,对中国的宪政建设事业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沈钧儒是我国著名的政治活动家、法学家和律师。他一生饱经世事、学贯中西,积极投身宪政实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民主法治、人权保障和司法独立等思想。沈钧儒的政治法律思想在中国近现代法律思想史上占居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3.
卞昭 《兰台世界》2012,(25):91-92
人类是经过对黑暗封建专制制度长期抗争,逐渐找到长治久安的民主宪政道路的。在中国近现代历史长河中,孙中山顺应时代潮流和历史发展,为中国民主宪政建设作出了重大历史功绩。一、孙中山是中国民主宪政理论的倡导者和奠基人19世纪中叶以后,我国少数改良主义思想家就开始宣传宪政思想,提出了宪政主张,后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又发动了大规模的宪政运动,但都是主张君主立宪,是改良主义  相似文献   

14.
周拴龙 《兰台世界》2013,(11):19-20
《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是清朝统治者在即将灭亡之际炮制出来以求缓和国内矛盾,挽救自己腐朽统治的一根救命稻草,了解它的立宪背景、制定过程以及基本内容和特点,对中国的宪政建设事业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政党政治伴随着资产阶级革命后民主宪政制度的建立,从17、18世纪起首先在欧美各国开始产生。随着资产阶级革命向全世界的扩展,封建专制政权一个接一个被民主宪政制度所取代,政党政治也逐渐被世界各国人民所接受。到了19世纪末,中国开始出现政党。  相似文献   

16.
论我国宪法对新闻自由的保障与限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我们实现依法治国的基础,是其他法律、包括新闻立法的依据。我国宪法包含着新闻自由的思想,体现着新闻自由的精神,并从多个角度规范了新闻自由的原则,但同时,宪法也对新闻自由的具体实践规定了诸多的限制。在新闻立法呼声日高的今天,对宪法有关新闻自由规范的探讨,无疑具有一定的现实性意义。   我国宪法对新闻自由原则的保障   1.新闻自由是宪政精神的内在要求。   宪政即宪法政治,指国家的机构运转、职能设置和公民权利的保障都按照宪法来进行。因此,宪政基于运行的宪法也须符合权力制约和权利保…  相似文献   

17.
胡林科 《大观周刊》2012,(50):58-58
民族主义诚然是当今世界最引人注目的政治文化现象之一。伴随冷战终结和全球化进程加深,在形形色色理论与思潮中,民族主义以其内在的强大力量,逐步成为多数国家统治的意识形态和合法性根据,成为目前国内外社会科学研究的学术前沿。民族主义在当今中国呈现出积极健康的主流,但也滋生了消极片面的非主流和日益极端的反主流。积极的民族主义促进了宪政建设的发展,而消极的民族主义对宪政建设产生了阻碍。  相似文献   

18.
近代中国的宪政思想与中国传统相涉不多,主要来自西方,晚清重臣张之洞正是在中体西用的思想范式下,接触了西方的宪政制度,而他对宪政的理解,并没有摆脱儒学的烙印,他对议院、民权、立宪的理解,也印证了他忠诚卫道的儒臣本色。  相似文献   

19.
九一八事变后,社会各阶层纷纷要求国民党结束训政,实施宪政。吴经熊受命为宪法起草委员会副委员长,个人主持起草《吴氏宪草》,尽管国民党政府没有完全采纳其主张,但是《吴氏宪草》对宪政、民主制度的积极探索还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20.
康有为是晚清著名的维新派思想家、政治家。他第一个将宪政思想与变法实践相结合,从而组织和领导了著名的百日维新。其宪政思想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前期(1898—1911),主张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政体;后期(1911-1927),主张在中国建立虚君共和制政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