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闻素描在结构和语言方面,往往运用文学手法。高潮在前的“倒金字塔”是一般消息文体的基本结构形式,而新闻素描则显然并非如此。《强渡长江》的结构形式是:弛——张——弛,高潮在中间。事件的描写,在这篇新闻素描中,一步紧似一步,有平原,有山峰,有缓流,有激流,扣人心弦,令人回味,其结尾又能使受众感到余味无穷。这篇新闻素描,运用文学结构形式,把受  相似文献   

2.
倘若新闻记者描写的是他在场时所发生的事件, 而受众在接受这条消息时,能想象得出新闻事件发生时的画面,那么,它就是新闻素描。如果说,动态消息、综合新闻等,主要是叙述、交代新闻事件和事实的话,那么,新闻素描则几乎完全是对新闻事实和事件的描写、再现。叙述是对新闻中的人和事所作的综合的、概括的说明和交代,而描写则是对事件、人物、现场、环  相似文献   

3.
深入实际深入现场──从“羊城晚报”一篇新闻素描上头条说起暨南大学新闻系教授程天敏面对来自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一线的欢蹦乱跳的新鲜事实的新闻消息成了凤毛麟角的状况,笔者欣喜地读到《羊城晚报》1997年6月2日头版头条位置刊出的新闻素描《柯受良...  相似文献   

4.
有人把现场短新闻定义为“现场+短+新闻”。粗一听,似乎有些道理,细一想,这种简单的机械揉合并不贴切。不少新闻写了现场,而且很短,诸如一般性的动态消息、会议消息等,但并不能算是现场短新闻。现场短新闻是记者以耳闻目睹的事实和短小的篇幅,再现于形象描摹中的现场感很强的新闻报  相似文献   

5.
素描原本指单纯用线条描写,不加彩色的画,如铅笔画、木炭画、毛笔画等。它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随着新闻学的发展,素描作为一种报道形式被众多的新闻工作者采用。事实表明,这种新闻文体。有着其它文体无法替代的报道功能。它可以将十分繁杂的事物用最精短的文字加以报道,其特征是,用线条简笔勾勒事物完整的轮廓。为什么要采用这样的报道手段,原因有三:一为事物本身所决定。很多事物就其“线条”具有报道价值,而具体的内容缺乏指导性或带有局限性。二是新闻改革提出的要求,我们倡导采写短新闻,而很多事物又得作“面面俱到”的介…  相似文献   

6.
“新闻即史”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若干年前,我曾提出过:“新闻是‘事学’”。这只是一个论题,正如“文学是人学”一样,不是定义,而且有待商榷。但有一点十分清楚,“新闻是‘事学’”,是从“文学是人学”引发出来。我要探讨的,也仅在新闻的源流。 文学主要是写人。可以出于想象和虚构,通过概括集中,突出人物性格,使所写的“这个人”典型化。新闻有所不同,它要用事实说话,报道一桩一件的事实,通过信息的传递,使许许多多个别的事实具有新闻性。因此,新闻主要是写事,报道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即使是着重写人的报道,包括人物通讯,也不过是因事及人,终究离不开大量事迹。所以说,“新闻  相似文献   

7.
素描原本指单纯用线条描写,不加彩色的画,如铅笔画、木炭画、毛笔画等。它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随着新闻学的发展,素描作为一种报道形式被众多的新闻工作者采用。事实表明,这种通讯类的新闻文体,有着其他文体无法替代的报道功能。它可以将十分繁杂的事物用最精短的文字加以报道,其特征是,用线条简笔勾勒事物完整的轮廓。为什么要采用这样的报道手段,原因有三方面:一是事物本身所决定。很多事物就其“线条”具有报道价值,而具体的内容缺乏指导性或带有局限性。二是新闻改革提出的要求,我们倡导采写短新闻,而很多事物又得作“面…  相似文献   

8.
新闻素描还具有一快二精的特点。即:它能够迅速如实地描写某时某地发生的某一事件,虽着墨不多,却可把读者引进这个事件发生的现场去看、去听、去思索,甚至流连忘返。它兼有简讯和通讯之长,又避两者之短。它简练而不失之枯涩,生动而  相似文献   

9.
一“现场新闻”,也称“视觉新闻”、“目击新闻”、“现场速写”、“特写”等,它是记者或通讯员亲临现场,通过耳闻目睹采写的新闻。这种报道方式贴近现实生活,真实感强;能给读者身临其境之感,可读性强,从而使新闻作品易于贴近读者。一般来说,现场新闻有以下特征: 一、可感性。现场新闻必须写出特定的现场氛围,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在现场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精彩镜头,典型场面。通常的消息侧重于文字记叙,现场新  相似文献   

10.
这里所说的“新闻”,是专指消息而言。消息,是最基本的新闻体裁。胡乔木同志在《人人学会写新闻》一文中说:“新闻是今天最主要、最有效的宣传形式,可以说,不学会使用这种形式,他就不要说什么宣传。”胡乔木同志说的“新闻”,即是消息。可见,消息在发挥新闻作用方面是举足轻重的。因此,研究消息的写作、把消息写得引人人胜,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毋庸讳言,眼下报纸上的消息大多写得不理想,模式化严重,陈言套语多,“新闻腔”颇足。不改变这种状况,就很难充分发挥新闻的宣传使用。  相似文献   

11.
把新闻写短,这是新闻传播规律的要求,也是新闻工作的一贯主张。 所谓“现场短新闻”,应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凝练,短小的现场立体报道”。它既具有“现场”的条件,又具有“短”的特点,具有“新闻”的共同要素。  相似文献   

12.
重视会议报道,写活写好会议新闻,是党报新闻改革的老话题,但要真正做起来并把它做好,却并非易事。在第十一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人民日报获二等奖的作品《集思广益编制好“十五”计划国家计委问计于民》,是党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朝着这个方向努力迈出的可喜一步! 这篇获奖消息是一篇以会议为题材的现场短新闻,一起笔便以寒冷的天气与现场热烈气氛  相似文献   

13.
呼唤短新闻     
《今传媒》2002,(5)
提倡写短新闻,现场新闻,一直是 上级的要求,群众的希望。有关部门还专门发出文件,规定报纸头版的消息必须达到多少条以上。在这方面虽有改进,但收效甚微,长而空的报道,仍屡屡见诸报端。 笔者从7月14日《人民日报》头版看到一条《情系“月子汤”》的消息,加上标题共201个字。说的是一位下岗女工,利用家住南京市妇幼保健院对面的方便,代客加工“月子汤”,如今已形成四类十多种。每天订购出的“月子汤”六七十份,一年365天,基本上天天如此。 文章虽小,表现的却是关系到下岗职工再就业的大事;文字虽短,但对新  相似文献   

14.
现场短新闻既包含着“新闻”、“短新闻”的共性,又包含着“现场”这一个性。现场短新闻靠现场体现特色,靠现场写活新闻。 现场是客观存在,呈自然状态。现场短新闻中的“现场”则是经过作者选择和剪裁的“物化现场”。作者选准了新闻现场以后,至关重要的是剪裁、再现现场新闻事实。让我们从剪裁角度赏析获得全国第二届现场短新闻一等奖的作品《铁肩担国防》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15.
现场短新闻,有的叫目击新闻,实地记实、视觉新闻、实录性新闻,有的叫现场速写、新闻特写、现场报道、现场实录。这里,名称虽然很多,但都有一个共同的鲜明特点,这就是强调“现场”——新闻的采写者,必须亲临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此外,它的体裁孔可以不拘一格,从全国首届现场短新闻评奖活动结果看,现场短新闻的体裁不只局限于消息,还包括通讯(小故事)和特写,而更多的属于新闻特写。现场短新闻中的消息,不同于一般的动态消息。它常常先用引导性的文字,引出新闻事实,接着对新闻事件进行概述,绘声绘色、有情有景的详尽描述其重点部分,力求再现现实生活和客观事实.如获全国首届现场短新闻评选二等奖的消息《大同等地震灾区人民情绪稳定》一稿,开篇便以“大同、阳高等地震重灾区已开始行动起来,抗震  相似文献   

16.
“春节前夕的一个夜晚,一辆坦克开进南京城,沿着平整宽广的柏油大道驶过闹市区——新街口。过路的行人都停住脚步,惊奇地望着它……”这是《解放军报》1980年2月27日一条消息的开头。仅一个现场素描就一下  相似文献   

17.
什么是导语?许多人把它简单地理解为消息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这虽然很不确切,但导语确实是消息的开头。美国的沃尔特·福克斯在《新闻写作》一书中指出:“一条奏效的导语应实实在在地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并将其导向记者认为是新闻的基本点或报道角度的地方。”导语是新闻结构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新闻的眼睛。它最先被受众所感受,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导语写得好坏,直接关系到新闻的宣传效果。因此,新闻记者们历来十分重视新闻导语的写作,导语也一直成为新闻理论主要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8.
目前出版的一些新闻学教科书,在讲到消息写作时,都论及了提炼主题的问题。有的说“每一篇新闻都有一个主题”,“哪怕只写几句话或一句话,也有它的主题”。有的表述得更彻底:“没有‘无新闻主题’的新闻”。只有复旦大学新闻系编写的《新闻采访与写作》一书,谈到了“有少数消息,如简单地报道一种自然现象或一个社会动态,仅仅给读者提供一个新信息,就无所谓提炼主题的问题。但就大多数消息来说,仍然需要通过提炼主题来说明某一问题,或宣传某一种思想、观点”。对这些畅行于新闻系课堂的说法,笔者倒有一点疑义。我认为,通讯需要提炼主题,这是没有争议的。但多数新闻(指消息这种体裁,以下同)不存在提炼  相似文献   

19.
目击新闻,顾名思义是记者用眼睛采访,并通过对现场的素描写出的新闻。时下,不少报刊常常以“现场实录”、“现场速写”、“新闻特写”等称谓出现,它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再现”。即把当时当地的现场情景、气氛等,作翔实的描写,再现新闻事件的生动形象,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目睹其人,耳闻其声的实感。目击新闻的“再现”艺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现场短新闻”现场感强、信息密集、言简意赅,深受读者喜爱。读的人多,写的人众,因此“现场短新闻”发展势头迅猛。纵观大报,小报,目前无一不视“现场短新闻”为重头稿,鲜嫩、耐读的“现场短新闻”也累累见于报端。但从总的看。写得好的中竟不是很多,不少稿件或多或少地存在着缺陷,概括起来大致有八个方面,在此暂且视之为八忌。一忌主题平庸,缺少含金量。首届“现场短新闻”一等奖《难忘的时刻》之所以能获此殊荣,它除了其它因素外,含金量大是最重要的一点。邓小平同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