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7 毫秒
1.
1948年10月,正当我军在前线取得节节胜利的时候,新华社党中央(当时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的同志们突然接到通知说,敌人可能偷袭石家庄,窜扰西柏坡的中央机关,要求大家做好暂时撤离的准备。原來,敌人得悉解放军主力部队当时都在远处作战,保定到石家庄一线我军比较空虚,石家庄实际上是座空城。西柏坡距石家庄不远,敌人偷袭石家庄威胁我中央机关。毛泽东同志分析了情况后,一方面指示中央机关做好暂时撤离的准备,一方面用两条新华社新闻导演了別具一格的“空城计”。  相似文献   

2.
《采.写.编》2009,(6):4-4,65,66,F0003
秋风送爽来,太行邀宾朋。10月21日至22日,以“西柏坡精神与当代传媒”为主题的中国第六届太行山新闻论坛在革命圣地西柏坡所在地——我省石家庄市平山县隆重举行。太行山周边及北京、上海、湖北等7省市多家媒体的社长、总编辑和全国大专院校新闻专家教授40余人会聚一堂,共同研讨西柏坡精神,畅议新闻改革发展大计。  相似文献   

3.
本刊讯 秋风送爽来,太行邀宾朋.10月21日至22日,以"西柏坡精神与当代传媒"为主题的中国第六届太行山新闻论坛在革命圣地西柏坡所在地--我省石家庄市平山县隆重举行.太行山周边及北京、上海、湖北等7省市多家媒体的社长、总编辑和全国大专院校新闻专家教授40余人会聚一堂,共同研讨西柏坡精神,畅议新闻改革发展大计.  相似文献   

4.
西柏坡是红色革命圣地,也是新中国新闻事业的摇篮。西柏坡时期,党的新闻工作空前繁荣,从稚嫩走向成熟,奠定了新中国新闻大厦的基石。西柏坡新闻实践和新闻精神不仅在中国新闻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华章,铸就了新闻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光辉典范,更为我们在当前复杂的社会形势下做好新闻宣传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和深刻启示。  相似文献   

5.
五月的西柏坡,青山披绿,百草吐香,湖光灵秀的岗南水库,碧波荡漾,舟桨画影。5月23日至29日,由全国新闻战线"三项学习教育"活动领导小组组织的"中央新闻单位百名青年编辑记者寻根西柏坡活动"在革命老区西柏坡开展,来自首都北京30多家媒体的百余名青年编辑记者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革命旧址前聆听西柏坡的红色历史,  相似文献   

6.
1948年5月,中共中央由陕北迁至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在这里,中国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大决战。我党用“枪杆子”和“笔杆子”两个武器协同作战,迎来了新中国的黎明。西柏坡时期新闻工作重心经历了从农村到城市的重大转折,在新闻理论、新闻业务、新闻机制和队伍建设等方面都日臻完备,  相似文献   

7.
西柏坡:奠定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基石 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新闻工作重心经历了从农村到城市的重大转折,在新闻理论、新闻业务、新闻机制和队伍建设等方面都日臻完备,奠定了新中国新闻大厦的基石. 1.整合壮大新闻力量,构筑新中国新闻事业框架 中共中央进驻西柏坡后,对新闻机构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整合.新华社晋冀鲁豫总分社与晋察冀总分社合并,成立华北总分社;晋冀鲁豫边区<人民日报>与晋察冀边区<晋察冀日报>合并,出版新的<人民日报>,作为中共中央华北局的机关报.  相似文献   

8.
新闻视点     
为进一步开展好“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石家庄市档案局组织全体党员于3月2日来到革命圣地——西柏坡,缅怀革命老前辈和先烈的丰功伟绩,接受党的优良传统教育。大家一致认为“两个务必”是西柏坡精神的核心,凝结着深刻的历史经验,体现了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同时,大家也认识到在行业进一步深化改革的背景下,档案工作任务重,责任大,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但只要有与时俱进的思想,求真务实的精神,真抓实干的作风,勇于实践,善于总结,遵循规律,继承和发扬党的“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牢记“两个务必”,就能为建立行业高效顺畅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做好服务工作。  相似文献   

9.
1949年2月,陈翰伯来到当时党中央驻地西柏坡,任新华总社编委兼国际新闻部主任。这时,全国即将解放,各条战线都是一个大发展的局面,都存在一个培养干部的问题。新闻战线如何适应全国解放后人民新闻事业大发展的需要,如何培养新型的人民记者这样一个重大的问题,引起了中央  相似文献   

10.
翟军平  靳伟英 《兰台世界》2016,(21):123-128
建国以来,西柏坡研究经历了萌芽—起步—发展—繁荣四个阶段。在研究内容上,经历了从歌颂西柏坡,表达敬仰之情,到西柏坡时期历史资料的整理,再到西柏坡精神的理论研究,再到关于西柏坡经济发展的多学科研究的发展历程。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加强专业化队伍建设、建立西柏坡学科体系、加强理论成果转化。  相似文献   

11.
1948年12月18日,在解放战争的平津战役取得重大胜利的形势下,由于平津已迫近解放,新华总社派出范长江、徐迈进为首的先遣队20多人,离开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前往北平西南郊区的良乡,接受平津战役的报道任务,并准备进城接管国民党的新闻机构,同时筹备办理新华社迁社事宜。  相似文献   

12.
各位专家、各位媒体同仁,平山县委、县政府各位领导,大家上午好。在这个金色的季节里,我们汇聚革命圣地西柏坡,参加第六届太行山新闻论坛,共同探讨如何做好新时期、新形势下的新闻宣传工作。作为主办单位,我代表河北日报报业集团,对各位来宾、媒体同仁和新闻界的前辈表示热烈的欢迎。  相似文献   

13.
我出生于河北平山北庄村,我村与西柏坡只有一土岸之隔,村民习惯称西柏坡为北岸上。1947年至1949年春,中央在西柏坡时对外称"工校",当时我十四五岁,亲自见证了"工校"在西柏坡期间的点滴小事,现回忆如下。  相似文献   

14.
晚风中的两柏坡,不见白天的火热.安静,冥暗,清凉.这是英雄们曾经信步的地方.如今,平凡的我们从这里走过.2010年5月23日~25日,对于到西柏坡"寻根"的100名年轻同行来说,相信都会是一段留下了特殊情感、回忆的日子.  相似文献   

15.
许帆  庄壁瑛 《大观周刊》2013,(8):154-154
1948年5月,毛泽东同志率领中共中央、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从延安移驻西柏坡.在这里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自此西柏坡成为重要的革命根据地,同时在这里也产生了伟大的革命精神——西柏坡精神。作为当代大学生党员,我们应该认真的思考西柏坡精神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我们又应该如何将西柏坡精神永远的传承下去?  相似文献   

16.
刘静 《湖北档案》2013,(8):38-39
1948年5月,党中央来到河北西柏坡,从此,西柏坡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中心。为了解决中直机关物资供应问题,这一年的10月,中共中央成立了一个神秘的公司———"中共中央直属机关经济建设部",对外称"新中国经济建设公司"。此公司当时在中央办公厅的直接领导下,秘密开办了一系列企业,它从成立到1952年3月结束,在短短不到4年的时间内,不仅保证了中直机关的物资供应,而且为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积累了经验,培养了大批干部。  相似文献   

17.
革命圣地西柏坡闻名中外,但西柏坡搬迁在全国却鲜为人知,笔者曾先后在西柏坡学习工作三次, 历时10余年,亲自目睹了搬迁的全过程。几十年过去了,搬迁后的西柏坡已是一番欣欣向荣之态,追忆当年的搬迁过程,仍令人感慨万千。  相似文献   

18.
迎接全国胜利,中共中央筹建“黄泥警校”黄泥村是滹沱河沿岸的一个普通小山村,距离西柏坡5公里。1947年7月。中共中央工委到达西柏坡后,社会部就驻扎在这里。1948年,中共中央进驻西柏坡后,  相似文献   

19.
正一、西柏坡精神影视作品的传播现状西柏坡是全国五大革命圣地之一,是党撤离延安后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自建国后,不少以解放战争为背景的红色影视作品都表现了西柏坡的重要历史地位,如电影《开国大典》、《大决战》系列、电视剧《解放》等。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对西柏坡精神研究的深入,以反映党在西柏坡的历史为主要内容的影视作品开始出现。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出现了一些颇具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从这里走来”.“这里”指的是哪?西柏坡。每年数次去西柏坡,每每想起西柏坡,一种由衷的崇敬便从心底涌出。漂洋过海.当听到有的外国人也说这句话时.更感到西柏坡的伟大和坚实:这个当年的小小山村.竟然承载过如此重的一个泱泱大国的命运;事过境迁。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连外国人也没有忘记,足见它的历史定位越来越重.越来越清晰。才华横溢的朋友康旭发同志,平山县人,对家乡,犹如对家乡的西柏坡,一腔自豪,一往情深,当他将一部《红都西柏坡写真》交我作序时,我便敏感到这书的份量肯定不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