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对于林纾,世人的评价很多。从康有为的"译才并世数严林,百部虞初救世心"[1]46,到谭正璧的"介绍西洋近世文学最多的一人而且又是第一人"[1]46;从著名文学家郑振铎的"他以一个‘古文家’动手去译欧洲的小说,且称他们的小说家可以与太史公比肩,这确是很勇敢很大胆的举动。自他之后,中国文人,才有以小说家自命的;自他之后,才开始了翻  相似文献   

2.
《话亦有道》收录了52名民国文人所写的79篇关于"说话"的文章,这些文章围绕说话这一寻常而又独特的视角,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对于人生与世界的看法,雅俗共享,篇篇经典。本文为编者姚宏越撰写的后记,文中提出了两个"说话"以外的问题,颇具讨论价值。  相似文献   

3.
民国以后,东三省移民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昔日封禁政策的残余全被扫除,"新的共和国在推翻满清统治以后,深知把本国人移往满洲的重要性"[1]753.  相似文献   

4.
《新闻界》2015,(19):9-13
邵洵美,长期被视为招摇的富家子、失败的民国出版家,这种评价有失公正。他一生以爱书人的热情从事出版,不惜投入全部财产以实现自己"看书而做书"的人生理想。在屡试屡败、屡败屡试的出版过程中,他为上海的文学新人、小众作品及窘困的文人提供了慷慨的资助,实际发挥了赞助上海文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正中国博物馆肇端于清末,在贫弱交加的社会背景中出现,所以一开始就有"广国民之新识"[1]、"开民智"[2]以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起步阶段的中国博物馆以"劝业型"与"教育型"为主,因而它们"更看重的是开放与直观的陈列展览传播教育功能,而非收藏特性。"[3]可以说,中国博物馆是带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而逐步成长起来的,在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博物馆也确实发挥了宣传思想、改造社会的重要职能。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四  相似文献   

6.
七七事变之后,日本侵略者越来越将掠夺战争物资重点放在伪满洲国,相继在伪新京、哈尔滨和奉天开办数所大中专学校,大力推行"满洲国建国精神""归源于东洋道德,以图王族协和,日满不可分,王道立国主义教育之实现"[1]692的教育方针,大力宣扬"日满是亲邦,日本是根,满洲是叶,根深才能叶茂"[2]5的殖民思想,精心挑选日本政客和伪满汉奸文人,组成"教科书统制编纂委员会",全面篡改教科书,鼓吹"满洲国"自古就是独立国家,与中国无关;大力宣扬"大和民族"是"天孙人种",是"最优秀的民族","满洲国人"要与日本"日满一心"、"日满一体",以便将"满裔"学生教化为日本帝国的"良民".  相似文献   

7.
张小满 《兰台世界》2012,(13):43-44
"在本世纪的政治舞台上,邵力子是一位十分活跃而又非常特殊的文人"[1]186。他曾经有双重身份,既是国民党员,又是共产党员,是国共两党的元老。他参加了历史上国共两党多次谈判,特别是1945年的重庆谈判和1949年的北平谈判。他极力促成两次谈判并在谈判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赢得了"和平老人"的尊称。  相似文献   

8.
社会教育是指"学校以外的一切文化设施对青少年、儿童和成人进行的各种教育活动"[1]313。中国近代社会教育出现伊始,就是一种面向民众的教育,目的在于提高民众智识,改良社会[2]182。戊戌变法以来",开民智"、"作新民"观念的出现,标志着近代社会教育思想的萌芽。《新民丛报》的"新民"思想是清末社会教育思想的代表,并对民国以后的社会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新民丛报》的社会教育思想《新民丛报》创刊宗旨称,"本报取《大学》新民之义,以为欲维新吾  相似文献   

9.
汉语"广告"一词意义的历史生成与流变深刻地反映了马克思所强调的"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1]佛教中土传播、晚清七十年大变局、民国创立、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互联网时代来临等重大事件,都是中国千年未有之大历史,推动了中国社会转型与文化嬗变,深刻影响了汉语"广告"一词词义流变与发展。同时,语言发展具有自身规律与民族文化特性,"广告"一词因此具有与时偕行、无穷生新的自身文化特色。这正如傅兰雅(John Fryer)所概括的:"中国语言文字与他  相似文献   

10.
正左宗棠(1812-1885),字季高,晚清重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曾任陕甘总督、两江总督、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等,湖南湘阴人。左宗棠一生非常注重兴修水利,这与他青年时代有过一段耕读生活及在家乡时遇过水灾,有修渠的经历有关。同时,也和与他有着密切交往的林则徐、陶澍等友人有关。他的这些朋友亦是非常注重兴修水利且有一定治水政绩的。如林则徐认为:"水利是农田之本""水道多一分之疏通,即田畴多一分之利赖"[1];陶澍认为:"赋出于田,田资于水,故水利最关紧要"。[2]另外,左宗棠用兵西北时,亦从实践中深刻体会到"治西北者,宜先水利"[3]"开屯之要,首在水利"[4]"水利为屯政要务"[5]的道理,并进而认为"水利兴废,关系民生国计"[6],所以他非常重视西北  相似文献   

11.
美国为庆祝巴拿马运河开通,于1915年在加州旧金山市"开世界未有之盛会而庆祝之"[1],即1915年首届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简称"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美国广邀各国参会,民国北京政府也受到了邀请.中国社会各界对本次赛会极为重视,江苏也是全力以赴,最终取得佳绩.中国"得奖之多,赴赛各国,殆无伦比"[2],江苏也斩获颇丰.  相似文献   

12.
<正>1921年,陈独秀在广东女子师范学校演讲时,从两个方面分析了人生,"第一种是精神上的,第二种是物质上的"[1]102。这里的"人生"是指人的生存状态。从陈独秀所著文章和活动来看,在分析社会分层基础上,他从物质和精神生活等方面对民生进行了考察。一、对民生之"民"的认识鸦片战争后,传统社会结构逐步解体,以士、农、工、商为特点的传统社会阶层结构被突破,买办、企业家、工人等新阶层出现。  相似文献   

13.
"水"是古代档案文论中常用的一个意象,它代表着我国古代文人的一种价值取向,是文章某种风格与境界的追求,体现着古代文人的一种人生理想,而这种人生理想又以其哲学观念为根基.因此,我国文论中的"水"之喻蕴含着文章风格、人生理想与哲学观念几个相互关联转换的内涵层面.  相似文献   

14.
汉代郑玄从"致诚悫"[1]1434和"慎其闲居之所为"[1]1625两方面对"慎独"进行了诠释,即慎独精神的主要内涵包括省察内心和独处自律。此后经孔颖达、朱熹等人的大力倡导,慎独思想深入人心,成为古代儒家学者的重要修身方法。近年来随着郭店简《五行》的新发现,有学者开始批驳"闲居"说,认为慎独的  相似文献   

15.
一、汉语拼音拼写中国人名的现状分析 通过分析期刊的目录、眉题、著者姓名和文后参考文献著录主要责任者项目等所在位置汉语人名的拼写情况,发现满足"汉语人名按姓和名分写"[1]36和基本满足"姓在前名在后的著录形式"[2]163要求.  相似文献   

16.
褚辅成是民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在辛亥革命期间,他秉承同盟会政治纲领,从事民族民主革命。本文拟对浙江辛亥革命前后褚辅成的历史实践作一探讨。一、宣传和组织反清革命褚辅成(1873—1948),浙江嘉兴秀水县人。在浙江新思潮的影响下,他于1904年"只身东渡,联合同志,以期复国自强"[1]160。留学期间,他结识孙中山,并于1905年宣誓加入同盟会,回国后担任同盟会浙江支部长,开始  相似文献   

17.
《马祥麟专刊》是一种颇为少见的的北方昆曲花谱,由客居天津的文人吴子通于1933年为昆弋伶人马祥麟制作,现仅见二期。其内容以诗词酬唱为主,对马祥麟的演艺起到褒奖与广告的作用,帮助马祥麟从普通伶人上升为昆弋名伶。与晚清的花谱制作者及"同好"群体有所不同,其流通方式不再是通过书商与市场,除花谱的制作之外,更借助于报刊所形成的城市文化空间,以征诗与诗文酬唱的形式来构成一种"放大的花谱"。花谱的制作者吴子通,虽然并不具备"捧角"的"硬实力",但是通过天津城南诗社这一文人群体的人际网络与文人雅集的运作方式,组织花谱的编撰、制作与传播。《马祥麟专刊》的制作过程,不仅呈现了昆弋在彼时的处境、其赞助者的阶层及其运作方式,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花谱传统延伸至民国的样本。  相似文献   

18.
谈迁(1593-1657),原名以训,字观若,明朝灭亡后改名迁.天启元年(1621),以<明实录>为本,参阅诸家史书,辨正是非,著<国榷>.元后期,统治者改变"贫极江南,富称塞北"[1]的策略,对江南实施"轻刑薄赋",江南乡绅过着安定奢华的生活.元末群雄起兵,江南动乱迭起,不同文人做了不同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滕固(1901-1941)是民国时期中国文化史、艺术史研究领域的重要学者,然而目前学界对他的研究日益呈现出"脸谱化"、"碎片化"的倾向,对其早年成长求学经历和个人文艺思想的转变过程所知甚少。实际上,1917年17岁的滕固便成为上海鸳鸯蝴蝶派文人陈蝶仙的"遥从弟子",曾跟随其学习古体诗文创作。本文在笔者前期既有研究基础之上,力图围绕滕固早期履历、诗文作品等原始史料,进一步追溯滕固的青年艺文学习与创作经历,逐步寻绎人物思想表层叙述背后的欲语还休与言出心曲,展现一代民国青年鲜活的个体生命、缱绻的爱恨情思与苦痛的人生挣扎,重新认识一个早已被艺术史学界从日常生活中剥离的滕固形象,最终希望能够为扩充和推进民国艺术史学史研究的内容与意义,提供一个具体实证的人物个案。  相似文献   

20.
文人花事     
文人自古恋花,大概是由于文人遭遇多如花草,从怜惜花之易落中可以感慨人生苦短,从叹息花之飘零中可以照见落拓人生,从花之落寞与繁闹的对比中可以体味人生哲理。因此文人不仅恋花,更把花草作为自己在大自然的化身,在其中寄予了数不尽的人生况味和心灵感悟。屈原大概算是"香草美人"象征的典型代表了,他在诗中说自己"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对高洁品质的追求张露无遗;又说自己"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对青春逝去、事业无成的恐惧跃然纸上。后世文人在此影响下,咏花诗层出不穷,无论是李白的芙蓉还是陶渊明的菊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