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教案以“足球中的伯努利原理与马格努斯效应”为主题,结合中小学《科学课标》的要求,在科技馆现场模拟足球场景并依托有关流体力学的展品和实验等资源,以体验式学习、多感官学习、情境教学和做中学为主要教学方法,以实验探究、角色扮演相结合的活动形式,以视频播放为辅助教学技术手段,从而实现“了解力作用于物体,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液体压强与流速的定性关系”等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2.
STEM教育是目前各国用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及应用能力的重要手段,目前在我国进行STEM教育的主要载体为非正规教育。科技馆作为非正规教育的主要载体,在教学信息的载体、教学时间、教学空间、教学形式、获取知识的属性等方面都具有比传统教育更适合开展STEM教育的优势。本文从STEM学科三个维度“实践(Practices)”“跨学科概念(Crosscutting Concepts)”及“学科核心概念(Core Ideas)”的视角出发,融合了“基于合作学习和问题学习方法的逆向过程的教学设计方法”及“5E教学模式”等教学策略的核心思想,提出了适合科技馆STEM教育的“基于全方位整合展品的体验式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科技馆中静态陈列型展品为研究对象,利用移动媒体技术(iBeacon),开发基于微信小程序的信息化辅导平台;根据5E学习环,设计探究式学习辅导资源内容,使用户通过微信“摇一摇”,获取展品辅导资源,引导用户了解展品操作方法、探究实践、原理解释、生活应用和相关展品推荐等内容。围绕设计开发的思路和具体方式方法,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有助于科技馆基于静态展品的科教活动开发设计。  相似文献   

4.
本教案选自厦门科技馆“HPS(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下的教育活动——吾爱吾师工作坊”教育项目。该项目依托厦门科技馆常设展厅中的古代建筑及榫卯类展品,结合小学《科学课标》中关于“技术的核心是发明,是人们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使用和制作简易的古代仪器模型”的教学目标进行活动开发,重点讲述“榫卯的结构与功能、榫卯结构在古建筑中的应用”等科学内容。本教案将“基于展品的项目制学习”作为基本教学模式,通过情境教学法和项目制学习,结合科技馆展品融入地方特色,引导学生掌握具体科学知识,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的应用常常会对社会经济产生影响”的概念。  相似文献   

5.
本教案来源于上海自然博物馆“开放式环境下的互动诠释——飞鸟探秘系列”教育项目。该项目依托常设展览中与小学科学课程有关的鸟类展品,重点诠释“鸟巢的结构与功能、鸟类的筑巢行为”等科学内容。在教学理念和方法上,本教案将基于实物的体验式学习作为核心教学理念,采用基于实物的学习和情境教学法为主要教学方法,通过多样的活动形式与科技手段,引导学生完成一系列基于实物的学习流程。由于活动材料可以整体打包,本项目也适合在学校中开展。  相似文献   

6.
本教案来源于山西科技馆创意工作室的探究式教育活动项目。该项目针对小学高年级课程中的物质科学领域内容,引进5E教学模式,以“惯性”为主题,以“基于实践的探究式学习”为教学理念,以5E学习环为主并综合运用体验式学习、多感官学习和做中学等教学方法,以拼搭乐高积木、观察、比赛、分组实验为主要形式,并采用动画视频等辅助技术手段。学生自主探究有关惯性的知识,利用所学知识解释惯性现象并了解其在生活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李祖全 《大观周刊》2011,(47):187-187
初中《物理》附有许多研究性学习“综合探究”;近几年,都有部分中学的开展物理”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活动;许多教学杂志也刊登了很多关于研究性学习的文章……可见,各地普遍重视研究性学习。  相似文献   

8.
本教案来源于上海自然博物馆探索中心的探究式教育活动项目。该项目针对鸟类展品展项和初中课程中的生命科学内容,以“鸟类适应飞行的形态结构、生理构造”为主题,以多感官学习和情境教学为主要教学方法,以观察记录、分组实验为主要形式,并采用动画视频和标本模型等辅助技术手段。由于本项目活动材料整体打包,也适合在学校中开展“移动课堂”。  相似文献   

9.
侯治国 《大观周刊》2011,(27):186-186
体验式教学是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教学模式之一。高中物理具有思维难度高,应用范围广等特点,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师讲解式教学,学生必须会感到枯燥和乏味。因此,物理教师应充分发挥其学科优势,通过教师方法指导和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身体验物理学习的过程,享受物理学习的乐趣,从中掌握物理规律,不断增强物理学习信心。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科技馆教育活动的实践和研究,对展览展品的设计既提出了挑战,也带来了启示。展品如何实现体验式与探究式学习?展览如何提炼深层次科学内涵与主题?如何营造既有深层次科学内涵又能引导体验式与探究式学习的展览环境?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当前展览展品设计面临的问题,探讨了各地科技馆教育活动的成功经验及其中蕴含的教育学理论和方法,以及上述理论与实践为展览展品设计带来的新思路、新方法。  相似文献   

11.
经过30余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科技类博物馆建设成绩斐然,对促进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提高、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与此同时,发展不平衡、场馆利用率不高、管理机制僵化滞后等问题也越来越突出。面对国际上科学教育的智能化、虚拟化和科技类博物馆科学教育外延及其越来越多地参与科学文化传播的趋势,结合国家“十三五”规划,我国科技类博物馆在“十三五”期间应做好完善现代科技馆体系、建设虚拟科技类博物馆、推动特色科技博物馆建设、创新完善科技类博物馆管理等重点工作,保持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近年来我国科技博物馆建设实践的观察,就科技博物馆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并借鉴发达国家博物馆建设发展的经验与研究成果,就如何加强科技博物馆建设管理、提高其建设质量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3.
展览、教育作为博物馆的主要公共文化服务形式,得到了越来越多机构的日益重视。但由于科技博物馆在历史、观念、人才等方面的影响和制约,仍存在发展偏差和不足,其中最突出的是机构在理念上重展轻教,在实践中有展少(无)教或以展代教、展教分离等。本文将聚焦展教分离问题展开探讨,并就如何提升科技博物馆的展教结合水平,提出五大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4.
高校博物馆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发现其资源配置出现了模式单一、效能低下、管理意识薄弱、开放程度和社会化程度低等问题。随着近几年来“共享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校博物馆需要探索出一条高质量的共建共享路径。本文引入共享经济的理论,为高校博物馆事业的资源共建共享提供新思路,在共享经济视角下定性分析高校博物馆优化资源共建共享的路径。  相似文献   

15.
科技馆的展品多为一次性投入,但创新研发并不是一次性完成,在实际开放运行过程中必然与设计初衷和观众理解存在偏差,因此改进、完善是必不可少的。通过组织展品运行状态综合评估,构建包括知识传达、互动形式、教育应用、体验效果和质量状况的五项指标评估框架,收集科技馆展品的优缺点信息,组织内部与外部进行合作评估,采取定性评价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混合评估方法,形成改造、升级或更新的支撑方案,明确展品升级优化的目的性,从而实现科技馆展品常展常新和创新研发。  相似文献   

16.
当前科技博物馆普遍存在展览水平不高、传播形式单调、拘泥于知识、有形式没内涵等问题。本文依据科技史、科技哲学、博物馆学的研究成果,结合教育学、心理学及传播学等理论,探讨一种基于科技藏品、利用各种媒体手段加强体验和认知的情境式传播方法。科技发展的历史不能重演,但透过情境对科技藏品的展示及其内涵的传播,可以让人们追根溯源,了解科技产生的背景、发展脉络、带来的变化,以及关键人物对科技的贡献等,让人们感受到科技文化的力量,从中受到启发,对未来科技充满向往。  相似文献   

17.
自然科学博物馆是进行科学传播和开展科学教育的机构。通过回顾自然科学博物馆的发展历程,分析可持续发展目标、地区发展不均衡、科技与社会交互对自然科学博物馆发展所产生的主要影响,目前国际社会和自然科学博物馆为解决上述问题而采取的行动,以及自然科学博物馆未来发展面临的挑战,本文指出“一带一路”倡议为自然科学博物馆应对上述挑战提供了一揽子解决方案。据此,提出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自然科学博物馆之间互惠共享的多项对策和建议:搭建交流平台,开展合作,建立长效机制,加强能力建设,为“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之间开展更深层次的科技、教育和文化合作交流注入活力,最重要的是为构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自然科学博物馆命运共同体而共同协力。  相似文献   

18.
科技藏品在科技博物馆中的地位随着时代变迁与教育理念的变化在不断变化。科技藏品除了具备与互动性科学展品共有的科学性之外,还具备基于历史的真实性、信息传播的多维性和收藏价值的凸显性。并据此提出了五种科技藏品的科学传播策略:情境再现法、布局突出法、对比分析法、协同展示法、故事讲述法。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统计数据和实地调研,分析了“十三五”期间科技馆取得的成就和发展经验,指出存在的主要问题:科技馆数量、质量不能满足公众需求,科学精神传播力度不够,优质展品供应不足,标准化工作有待加强。根据新形势、新要求,提出了“十四五”期间科技馆的发展目标以及相关的政策建议:加大投入,不断促进我国科技馆的区域均衡发展;创新模式,提高展品研发质量;价值引领,发挥科技馆“三基地一平台”功能;标准先行,促进科技馆规范化发展。  相似文献   

20.
自然博物馆与高校及科研院所进行合作是大势所趋。文章以天津自然博物馆为例,分析了自然博物馆与高校及科研院所进行合作的必要性和基础,指出自然博物馆与高校及科研院所进行合作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有着广泛的基础;双方应主要致力于科研、科普展示教育、数字信息化以及图书信息资料等方面进行合作;同时就天津自然博物馆目前的情况,提出了建立联合中心、聘请专家定向指导、聘为学术委员会馆外专家以及参与高校教学与社会实践等合作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