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4 毫秒
1.
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是在信息共享空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的信息服务模式。这种服务模式是借助各种技术工具促进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的。加拿大约克大学斯科特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充分的前期准备、丰富完备的数字信息资源和高素质的图书馆员队伍等特点值得我国高校图书馆借鉴。  相似文献   

2.
空间问题一直是图书馆的主要问题之一,高校图书馆实际上已发展成为以学习为中心的空间场所,空间功能由以前的资源存储型转化为读者使用型,物理空间向适合读者学习、讨论、教师教学、科学研究等需求转化。图书馆应当根据不同空间的特性需求,并结合技术设施的配置,提升不同空间的学习功能,以更好地利用图书馆空间。对高校图书馆空间框架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对图书馆用户多种需求的深层思考,学习型空间以及信息资源和技术对学习的支持是图书馆角色的挑战,也是高校图书馆的新机遇。  相似文献   

3.
调研了加拿大6所高校图书馆的空间建设现状,发现其空间类型主要有学习协作空间、多元特色学习空间、虚拟学习空间,学习空间使用原则有预约制度、资源使用制度、音量约束制度,学习空间特点为资源丰富、分类齐全、专业化团队保障。我国高校图书馆学习空间建设应以读者需求为导向,坚守图书馆初心与使命;优化空间布局,建设新型学习空间;优化空间服务内容,打造特色学术服务;培养专业馆员,夯实图书馆根基。  相似文献   

4.
整合与变革:皇后大学学习共享空间创建与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学习共享空间是为满足学生对协同式学习环境的需要而兴起的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服务模式,是信息共享空间发展的新阶段和主要分支之一.文章以加拿大皇后大学图书馆LC为案例,探讨大学图书馆应如何进行空间、资源、人员和服务的整合与变革来实现为学习服务,以期为我国高校图书馆LC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高校图书馆正从信息资源库向学术共享空间转型,空间服务是其核心服务之一。本文通过对2010年以来新加坡公立大学图书馆空间再造的案例研究,分析了协作与社交空间、安静学习空间、资源服务支持空间及校园文化集聚空间这四大读者空间的再造路径及其成效,旨在为我国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提出我国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需前瞻性地分析本校读者的需求,合理配置4种读者空间,并采用基于评估的空间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6.
简介国内外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互动服务的现状,总结出影响学习共享空间互动服务质量的因素,即人员、技术、设施、资源,并分析这些因素对学习空间互动服务质量的影响.结合实践,分别从打造空间设施环境、推广和构建资源服务体系、大力推广和宣传新媒体技术平台、激发读者参与互动的积极性四个维度,提出提升高校学习共享空间互动服务质量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7.
从空间、资源和服务等方面,就福州大学师生对构建学习共享空间的实际需求做了问卷调查统计和分析;并以福大图书馆为例提出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构建设想,最后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高校图书馆构建学习共享空间提供参考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美国大学图书馆学习支持服务和大学学习支持项目的深入调查,解析学习共享空间开展学习支持服务的背景和运行机制.进一步分析两国高校在学习支持机制和管理运作等方面的差异,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高校学习共享空间学习支持模式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 Commons,简称IC)是一种将技术、服务和空间进行整合和集成,提供学习交流支持的高校图书馆新的服务方式,能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文章阐述了IC的概念、类型、功能,以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建设的Kate Ledger信息共享空间为例。从建设思路、硬件软件环境、服务功能等角度进行了剖析。以期为我国高校图书馆建设IC提供借鉴和思路。最后,对我国高校图书馆建设信息共享中心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0.
文章简述了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图书馆的概况,从学习资源、信息素养、学习空间等方面对该馆的学习支持服务进行了研究,并揭示了对我国高校图书馆学术支持服务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中美高校数字图书馆教学参考资源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学参考资源是高等学校师生在实施教与学的过程中一种重要的文献资源,也是高校图书馆为教学提供服务最直接最重要的体现。本文通过调查10所中关高校数字图书馆,比较我国和美国高校图书馆教学参考资源的特点,分析它们之间的差异,正确认识我国高校图书馆教学参考服务的发展状况,以促进我国高校图书馆教学参考服务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文章对2015-2019年中国高校图书馆发展论坛中空间改造的实践案例进行文献调研和归纳分析,根据空间功能以及开展活动的类型差异,归纳总结了当前我国高校图书馆空间改造的四个类别及其主要内容,指出:高校图书馆空间改造要以支持学校办学特色为指导,以促进学生能力为目标;依托原有空间和资源,以提升馆员服务能力为核心;开拓多元化资金筹集渠道,保障空间改造的持续性;及时建立多维评价体系,促进空间服务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13.
英国大学图书馆在提供学习支持服务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主要开展了培养学习发展能力、提供专有的学习资源、多样化的心理健康、版权服务、有阅读障碍学习支持、面向学习的空间服务等.本文以英国29所大学图书馆为调查对象,采用网络调查和文献调研的方法分析英国大学图书馆学习支持服务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提出我国大学图书馆开展学习支...  相似文献   

14.
学习共享空间是大学图书馆在信息共享空间基础上,为适应大学教育体制改革,满足大学生交互式学习需求而营造的新型协作式学习环境。借鉴国外大学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的建设经验,构建国内大学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构建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的协作与交互式学习环境,实现图书馆服务向整个校园的拓展,以实现图书馆的发展与服务创新。  相似文献   

15.
地方高校图书馆服务产学研一体化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时代,地方高校图书馆服务产学研一体化的必要性日益凸显。针对目前我国地方高校图书馆服务产学研一体化存在的阻力,如观念、馆藏、人才、体制等,地方高校图书馆需要转变传统思维,创新服务理念,使文献资源建设适应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并从机制上对人力、物力、财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从而真正实现地方高校图书馆作为地区文献信息中心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意义]图书馆空间是支撑大学用户学习、科研、教学等活动的重要场所,是大学图书馆未来战略发展方向。对图书馆空间项目的设计流程及实施策略进行研究,为大学图书馆的学习空间建设提供参考和指导。[方法/过程]基于文献综述及案例分析,从项目流程切入,分析大学图书馆空间项目规划、需求收集与分析、概念设计、要素设计、服务设计及空间评估过程,阐释每个流程的要点、实施办法和最佳实践。[结果/结论]总结图书馆空间项目实施的5个策略: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与大学战略发展相统一、保持空间灵活性、空间与服务融合以及和校内伙伴广泛合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意义] 注重收藏本校以及本校有关出版物和学术文献对建设具有本校特色的文献信息资源体系及建设高校机构知识库至关重要。[方法/过程] 利用定量分析、定性分析、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以116所"211"高校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网站访查的方式获得数据,从本校教师著作和学位论文两个方面对高校本校学术文献资源建设及其利用现状进行深入调研分析。[结果/结论] 高校图书馆普遍重视学位论文的收藏,收藏率高达93%,但借阅率偏低,纸本文献总借阅率仅为14%;本校教师著作的收藏率虽然只有47%,但借阅率要高于学位论文;鉴于馆藏空间有限,将两类资源电子化已成为趋势。在电子资源利用程度方面,两种文献尤其是学位论文大多对收藏机构外的用户设置IP权限。两类文献都需要进一步提高其共享性和开放性。  相似文献   

18.
泛在学习具有可记录性、可获取性、可交互性及可发现性等特征,对培养人终身学习能力、习惯有积极影响和关联。先进的科学技术,丰富的文献资源,使高校图书馆知识信息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传播泛在学习理念、加强文献资源建设、提升现代技术水平、推送个性化人文服务是高校图书馆泛在学习环境下的应有担当。  相似文献   

19.
[目的/意义] 基于港台地区大学图书馆服务创新与实践,确定大学图书馆的服务重心和核心价值。[方法/过程] 从"需求为驱动的资源组织" "资源的全面揭示和整合" "重视资源的共建共享" "先进的空间服务理念" "便捷的自主服务"5个方面介绍我国港台地区大学图书馆围绕其所能提供的资源开展服务创新与实践活动,引发对大学图书馆服务重心和核心价值的思考。[结果/结论] 提出内地大学图书馆要转变思路,将图书馆服务重心放在图书馆所能提供的资源方面,将服务创新工作落在实处,紧紧围绕资源的系统化、资源的特色化、资源的数字化、资源的整合化、资源的关联化,做好资源服务工作。  相似文献   

20.
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与利用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网络调查法和综合分析法对我国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情况进行调查,内容涉及引进中、外文数据库、自建数据库和学科导航建设三个方面。依据调查结果分析了我国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建设和利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提高我国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利用率的具体措施,目的在于真正实现数字资源的共建与共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