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一般来说,“财经”可以解释为economy(经济)、finance(金融)、business(商业)三种含义。因此,可以在此基础上将电视财经节目分为三种类型:1.大众财经频道(经济频道):其内容不但包括经济信息、证券资讯和深度财经,还提供一定比例的生活服务和娱乐节目:2.专业财经频道:直接为投资者提供服务的频道,主要由证券资讯、金融评论、深度报道、案例解读、投资指南等专业财经节目组成;3.商业频道:专门提供市场或者商务信息的电视频道,目前在国内还没有出现。  相似文献   

2.
薛诗怡 《青年记者》2017,(12):69-70
在网络时代,国际传播的环境与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挑战与机遇并存.国际传播是一种跨国界、跨民族的信息交流与分享,即由各种媒介支持、具有全球化视点,供不同国家和地区交流与共享的信息的流动.① 央视财经频道(CCTV-2)以专业财经信息为核心内容,以生活服务和消费时尚为辅助内容,1987年2月1日正式开播,现已实现全天24小时播出.②2009年8月24日更名为财经频道.CSM数据显示,央视财经频道的市场份额占全国财经节目市场的七成.《环球财经连线》《经济信息联播》等节目依托央视70多个海外记者站实现了全球覆盖,及时深度报道世界各地重大财经事件.央视财经频道在国际传播方面投入了大量资源,通过近几年来多种途径的积累,以及不断在国际场合发声,为观众带来最具中国视角的国际新闻,积极传播中国声音.  相似文献   

3.
《青年记者》2012,(26):56
8月24日,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携手搜狐公司,正式推出《央视财经》手机新闻客户端。《央视财经》将放在拥有3400万用户的搜狐新闻客户端里,届时,《央视财经》将成为央视财经频道优秀财经节目的汇集地,同时也为央视财经频道与  相似文献   

4.
从2005年3月12日起,一档名为《对话浙商——厉玲有约》的财经谈话类节目在浙江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周六晚间11点播出。根据央视·索福瑞调查,首期节目即在全省创下了近1个点的收视率。在电视媒体竞争异常激烈,频道细分、节目细分、观众细分、需求细分的趋势十分显著的浙江,一档深夜财经谈话节目能达到这样的收视水平,令许多业内人士侧目。而其独特的节目运作、节目形态、节目内容更是构成了让人注目的亮点。  相似文献   

5.
析我国电视财经新闻的发展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 受众对财经信息的需求与日俱增,媒体对财经领域的报道量也逐步加大,发展电视财经节目成为必然。但电视与财经的联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广大受众需要什么样的“经济大餐”,电视财经节目能否引起观众的共鸣,必须依据广泛、深入的市场及受众需求调查,努力办好节目,提高栏目收视  相似文献   

6.
2007年夏天以来次贷危机和全球金融危机在世界蔓延,对各行各业造成巨大影响.2007年10月以来,中国股市逐渐由牛市转为熊市,投资者损失惨重.在这样的背景下,专业电视财经媒体不可避免也会受到影响.本文选取第一财经频道为个案,研究其收视现状和2007年10月-2008年10月期间的收视变动特点并进行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专业电视财经媒体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和证券行情波动挑战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陈明 《视听界》2009,(4):83-84
《头脑风暴》是第一财经频道于2003年底开办的大型互动式财经谈话类节目。节目由热门事件、现象等为导入,以PK为骨架,透视人物,在话语碰撞中对中国经济进行把脉。第一财经通过把《头脑风暴》打造成国内知名的财经节目,进而提升自己的品牌实力,同时希望为中外企业家及财经人士等提供有益的帮助。  相似文献   

8.
收视率诉求与电视财经频道的节目定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赵曙光 《现代传播》2005,(4):117-119
在“收视率—广告”的盈利模式下,财经频道的专业化发展意味着较低的收视率进而影响广告收入,而要提升收视率,财经频道的节目定位只能选择“大众”,放弃“小众”。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湖南经济电视台等财经频道的节目已经逐渐淡出专业财经报道领域,而转向电视剧、综艺节目等,如此不仅模糊了自身定位,而且容易引起电视台其它频道的抗议。在收视率诉求保持不变的假设下,电视财经频道如何确立节目定位,既能够获得较高的收视率又可以符合财经的“名义”呢?最小厌恶定位(LOP)与最大偏好定位(MPP)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前执行官、节目总监保…  相似文献   

9.
金海云 《视听界》2010,(2):110-111
随着房地产、股票市场的不断升温,财经节目也获得了快速发展的契机。由于财经节目关注的对象是房产、股票、GDP、CPI等备受老百姓关注的内容,因而成为老百姓了解中国经济走向的重要参考资料。尽管如此,有影响受欢迎的财经节目却很有限,这从财经节目不太理想的收视收听率可见一斑。根据尼尔森的收视调查统计表明,央视晚间《中国证券》的收视率通常只有0.3%,《中国财经报道》也只有0.2%或者0.3%,地方台节目更是如此,有影响力的财经节目寥寥无几,有的被挤到边缘位置。  相似文献   

10.
频道及节目的在线包装是财经频道竞争力的主要体现之一。本文根据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财经频道的频道和节目设计,分析了倒L屏样式的频道包装系统和演播室财经在线包装系统各自的特点,设计并实现了两套在线包装系统,这两套系统已经正式用于财经频道的播出。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省级卫视财经节目资源使用效率情况、省级卫视财经节目全天收视走势、省级卫视财经类节目观众构成情况等角度,分析了省级卫视财经类节目收视市场的基本概况,总结了财经类节目共同存在的问题,对财经类节目的发展前景提出了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2.
当下,电视经济节目作为一类相对专业化的节目内容,日益受到业界的重视。作为国家电视台的央视开办了专业的财经频道,一些地方电视台也开办有财经频道、经济频道或经济生活频道,制作播出大量的经济节目。电视经济节目受到业界重视、蓬勃发展的背后,有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那就是关于这类节目传播效果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3.
新闻界新闻     
上海构建跨媒体专业财经资讯平台 据《中华新闻报》报道:跨电视、广播的专业财经资讯平台——《第一财经》7月6日在上海诞生。从7月7日起,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旗下的原上海电视台财经频道和上海东方广播电台将统一使用《第一财经》的呼号对外播出节目,从而实现电视和广播在人力资源、信息资源和品牌资源上的整合与共享。  相似文献   

14.
2006年以来,国内资本市场快速成长,引发了国内民众空前的投资热情.他们对于理财知识与信息的渴求也催生了媒体的财经节目热。在历经了娱乐选秀类节目的潮涌潮落、“品质提升”成为2008年国内电视媒体的关键词之一后,财经类节目也理所当然地成为众多电视媒体培育的着力点之一。2008年改版计划书上,不少媒体都亮出了开办“财经类节目”甚至打造”财经节目带“的构想。为此,策划人和编写者搜索了国内外的财经频道及财经节目.从节目编排、节目形态等方面,对现有的财经类(包括致富类)节目进行研析,以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伴随着电视节目分众化传播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电视精英谈话类节目进入人们的视野.但由于知识体系的高端性,收视人群狭窄,财经节目往往"曲高和寡",收视率低迷.在此背景下,号称中国最具有原创精神的第一档商业脱口秀互动电视节目--<波士堂>于2006年开播了.开播至今,其收视率一直居于第一财经频道之首,在业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进,各类经济问题得到新闻媒体的高度重视,以财经信息为主要内容的各类媒体不断涌现,不仅平面媒体中有以财经为圭题的月刊、周刊、日报,在广播、电视媒体中也出现财经专业频率、频道,在北京就有中央电视台第二套经济&#183;生活频道、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二套经济之声、北京电视台第五套财经频道和北  相似文献   

17.
经济类电视节目在地方电视台大多处于弱势地位,收视率普遍不高,能够形成拳头节目的更是凤毛麟角。对于地方台来说,一方面缺乏懂经济、懂财经的记者、编导和主持人,另一方面,专业的经济节目的收视群偏小。经济专业  相似文献   

18.
财经频道无论是遍布国内外的专业演播室,还是2000人的全球智库系统,包括全链条的财经信息服务平台,都给了我们以极大的震撼和信心。这种信心还基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财经频道汇聚了中央电视台最优秀的节目制作团队。既有以王小丫、陈伟鸿、芮成钢为代表的一批明星主持人,也有以郭振玺主任领衔的精英管理团队,更有一大批富有理想和创新精神的制片人和编导。《经济半小时》的栏目制片人李彬彬就是其中的代  相似文献   

19.
CNBC(Consumer News and Business Channel)财经频道是全球三大财经电视媒体之一,是道琼斯公司和美国三大广播网之一的国家广播公司联合推出的一个财经频道。①本文将中央电视台和CNBC主要节目进行比较分析,希望能够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20.
财经电视节目的尴尬财经电视节目随着市场经济的大手摸遍了社会生活的边边角角,似乎已经没有什么不能和经济挂上钩了,即便是传统意义上的社会新闻,也似乎总可以找到角度和财经挂上钩。因此,近些年来,很多电视台纷纷上马经济频道或是财经频道,意图在这个新领域能够有所建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