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 毫秒
1.
推动服务创新,加快公共图书馆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茜 《图书馆》2008,(3):82-84
公共图书馆是我国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创新能力则是衡量公共图书馆服务社会水平的重要标准。要促进我国社会文化事业快速发展,必须把大幅度提升公共图书馆服务创新能力放在突出地位。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创新能力薄弱,既有外部环境因素,也受到内部条件制约。提高服务创新能力,公共图书馆要增强服务意识,强化创新激励机制,培育内部创新文化,整合利用外部资源;政府要营造有利于服务创新的环境,加大对公益文化事业的支持,通过规划促进公共图书馆事业的整体突破,从而推动服务创新。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三门峡市图书馆的实际情况出发,探讨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背景下公共图书馆在利用地方文献、服务特殊群体、提升服务水平等方面的创新服务模式,以有效地拓展服务空间。  相似文献   

3.
公共图书馆打造读者服务品牌,是提升公民素质的需要,也是促进图书馆发展的需要。以江西公共图书馆为例,阐述了创新读者服务品牌的实践,提出加强公共图书馆读者服务品牌建设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公共图书馆打造读者服务品牌,是提升公民素质的需要,也是促进图书馆发展的需要。以江西公共图书馆为例,阐述了创新读者服务品牌的实践,提出加强公共图书馆读者服务品牌建设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实践与提升:试论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的公益性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丹  申晓娟 《图书馆》2011,(4):61-64,68
文章结合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现实,对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在维护社会信息公平,促进学习型社会构建,促进国家和社会创新发展方面的重要意义进行了阐释,并就未来进一步提升公共图书馆免费服务公益性价值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公共图书馆应适应新形势。创新服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从文献资源建设和读者服务两方面论述了公共图书馆如何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7.
论文结合南京图书馆读者服务的实践经验,通过公共图书馆创新服务的意义,创新服务的理念,创新服务的内涵,创新服务的范围四方面的内容,对新时期公共图书馆建设与发展进行了探讨与研究。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图书馆泛在化服务、创新图书采编服务以及公共图书馆新业态发展实践三个方面,就如何提升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9.
中国公共图书馆需要建设全域服务体系以推动公共图书馆服务的高质量发展。全域服务是对单域和多域服务的突破和超越,其体现出线性时间与立体空间的延伸、穿越、塑造、融合、选择、感知,为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带来了时间与空间的丰富逻辑。全域服务在中国公共图书馆已有了多年成效卓著的实践探索,创造了城乡一体总分型、主题活动推进型、社会协同共建型、物流配送便捷型的新模式。未来,中国公共图书馆应首先在持续深化的法制建设下不断提升全域服务建设水平;其次,根据全域服务这一全新的发展理念和服务模式深化公共图书馆改革;再者,将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与全域服务建设有机结合;此外,发挥公共图书馆的全域服务在文化精准扶贫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公共图书馆如何通过服务创新来提升文化品牌建设成效是近年来学界和业界研究和关注的重要议题,本文通过对全国各省级公共图书馆中高级管理人员的调查分析发现,公共图书馆有必要扩展文化品牌以吸引更多用户并为其获取发展资源和提升社会话语权提供助益,而服务创新是提升图书馆文化品牌建设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建议从三个方面提升我国省级公共图书馆文化品牌建设:高度重视专业馆藏资源的整合,加强文化品牌推广力度;开展多元文化休闲服务的设计,提升文化品牌影响力感知的用户体验;面向特殊群体提供定制化服务,丰富文化品牌传播的特色要素。  相似文献   

11.
高校图书馆创新集成运行机制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释创新集成的内涵与高校图书馆创新集成的意义,剖析高校图书馆面临的问题,指出高校图书馆创新集成的目标是支撑高校知识创新体系、提高用户需求满足度、优化图书馆信息资源体系并促进图书馆可持续发展。构造高校图书馆创新集成运行模式,设计创新集成实现方案,并对资源创新、服务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和文化创新等创新集成运行要素分别做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2.
用户参与的学术图书馆服务创新路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服务创新理论出发,探讨用户参与的学术图书馆服务创新的路径选择,研究用户在创新过程中的参与方式、参与程度和多重角色,指出要在图书馆服务创新过程中充分发挥用户参与的作用,可从打通用户参与创新渠道,把握领先用户,积极对待用户投诉,帮助用户认识其共同创新角色,促成用户知识隐性向显性转化以及充分利用web2.0技术等方面着手,把握创新方向,提高服务创新效率。  相似文献   

13.
高校图书馆是高校的文献信息中心 ,是知识创新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因此 ,高校图书馆必须以创新的技术、创新的服务及创新的人才队伍为知识创新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相似文献   

14.
合理的制度安排可以改变激励机制、降低交易费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进而增加有效供给,促进供求平衡.然而,制度创新滞后于技术创新、宏观制度与微观制度不协调、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不相匹配、制度激励与制度约束不均衡严重制约着高校图书馆供给效率的提高,必须采取高校图书馆产权明晰化、制度创新市场化、创新程序民主化、图书馆文化建设长效化等措施提高高校图书馆制度的供给效率,促进高校图书馆的供求平衡.  相似文献   

15.
Public libraries have a huge potential to be creators and facilitators of social innovation in communities and society. Qualitative research based on interviews with 27 librarians showed that social innovation in libraries can take the form of educational and cultural activities, leisure and networking activities and social support services. The main goal of the research was to find out what factors support and make these innovations difficult in public libraries. A four-layer model of barriers and stimulators for social innovation is presented, which includes structural, local, organizational and personnel levels. The model could serve to inform librarians, their stakeholders and governments about all levels of barriers and stimulators connected to innovation of library services and social re-positioning of public libraries in the future.  相似文献   

16.
面对激烈的信息服务竞争和不确定的外部环境,营销创新是图书馆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前图书馆营销存在营销工作重视程度不够、营销创新意识缺乏、营销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因此,图书馆应从营销理念创新、营销模式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等方面推动图书馆营销创新。  相似文献   

17.
论图书馆文化服务功能的开发与延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以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为宗旨,以延伸图书馆服务的广度与深度、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为指导思想,从图书馆公共服务范畴吸纳“社会工作”职能和手段的重要意义,图书馆加强“文化形象”建设是图书馆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保证,图书馆创办“文化活动”是开发公共信息空间新功能的重要举措,图书馆“文化产业”的巨大市场空间是增长社会效益的重要领域等四个方面,阐述了图书馆创新文化服务功能的构想。  相似文献   

18.
论述高职院校图书馆现状与服务创新的内涵,提出服务创新的模式,并对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服务创新工作进行分析,指出在服务创新时要注重营造创新服务文化、以读者为中心、进行权威服务、重视版权保护等。  相似文献   

19.
王跃虎 《图书馆》2021,(4):60-67
文章通过剖析图书馆空间服务的形成,建立描述空间服务的框架,利用该框架系统地分析了图书馆空间服务的创新方法和创新服务,并深入探讨了空间服务创新对图书馆的影响。剥离读者空间且不提供空间服务,是对当前实体图书馆空间服务的最大创新,而空间服务创新、空间再造正促使实体图书馆向双核心结构转变。  相似文献   

20.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Twitter streams and websites of 36 university innovation centers and identified 14 service categories the centers offered. Exploring the present Twitter use practices of innovation centers and the services the centers provide can inform the design and planning of service offerings at new innovation centers and support training for center staff in the use of this social media platform. In addition, existing innovation centers can benchmark their service offerings against those services. Furthermore, mapping the services the innovation centers offer to the activities in an innovation workflow model can help center managers optimize the information architecture of their websites and resource guides. In this way, students can easily be informed about the help and resources available for each activity or phase of the innovation process. A comparison of the tweet categories identified in the present study with those of academic libraries assembled in a previous study revealed significant overlap, but some differences as well. In contrast to the Twitter accounts of academic libraries, the Twitter accounts of innovation centers did not tweet about their information services even if they offered them. Innovation centers also did not use Twitter to provide Q&A services to their users. Furthermore, innovation centers tweeted not only about the technological resources they provided, but also about the human resources they recruited to serve as student mentors and advisors. Finally, technology use was more mediated in innovation centers than in libraries, and some centers offered their users fee-based assistance from professionals with their 3D design and printing task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