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静 《出版科学》2011,19(5):98-103
2—11世纪,在近一千年的时间里,中国的书籍和文章主要以抄本的方式在社会上传播。佣书是一种通过抄写获取收益的行为,在抄本时代,佣书者就相当于印刷机,是复制文本的主要力量。汉唐时期文化教育的繁荣和纸的普及是佣书兴盛的主要原因。佣书是贫寒士人的一种常见职业,隋唐时期达到鼎盛。佣书的主要雇主为官府、宗教机构和私人。汉唐时期自给自足的读者传写方式和重农抑商的社会现状使得书商不可能成为佣书人的雇主。  相似文献   

2.
陈静 《出版科学》2010,18(2):95-102
魏晋南北朝时期,纸的普及引领中国文化进入抄本传播的新时代。新媒介对作者、读者和作品都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对作者而言,书写材料方便易得,作品传播迅速广泛,可以当世成名,这无疑极大地鼓励了他们的创作积极性,直接促成魏晋以来作品数量激增的盛况。对于读者而言,抄本传播的便捷使得他们能够及时阅读同时代人的作品,并能进行当世的交流与评论,形成文学批评实践,进而推动以刘勰、钟嵘为代表的系统、成熟的文学理论的形成。对作品而言,抄本传播使社会进入阅读文化时代,诗歌开始与音乐分离,真正变成阅读文化。  相似文献   

3.
版权与出版     
版权是指作者对其创作的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享有的专有权利,包括发表权、署名权、保护作品完整性权、修改权、收回权等精神权利,以及授权或禁止他人以出版、复制、录制、表演、广播、展览、摄制影片等形式使用作品,并因他人使用而获得报酬的经济权利。版权是一种民事权利,它由民法和版权法确认和保护。出版是经过编排、加工,以书刊、音像制品等形式生产作品复制品的过程。它积累和传播科学文化,是一项重要的文化事业。出版是传播作品最古老的方式,在现有传播方式  相似文献   

4.
学术论文涉及作者、作者单位、期刊社和读者的利益,因此其署名权与一般作品的署名权之间存在差异,著作权法理论所认为的作者可以不署名发表作品的主张难以对其适用.侵犯学术论文署名权的行为主要表现为强行挂名、漏署作者姓名等.学术论文署名权受到侵害时,作者可以主张著作权精神损害赔偿,但一般应以侵权人具有主观故意为前提.  相似文献   

5.
雕版印刷术大规模使用之前,古籍多是以抄本方式流传,被称为中国书籍史上的“写本时代”,雕版印刷术广泛使用后,印本图书逐渐代替抄本成为古代书籍传播的主要形式.之后的千余年,抄本继续处于与印本并行的状态,其文物、文献及艺术价值依然被关注和研究.本文对国家图书馆馆藏刻本时代的抄本古籍进行梳理和研究,以期进一步挖掘抄本古籍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古代书籍盗版拾偶黄正雨【湖北】印刷术发明以前,书籍是以抄本形式出现的,由于数量较少,著作者唯恐其作品不能流传,当然是欢迎传抄的。如西晋诗人左思作《三都赋》后,因自己名不见经传,遂请当时的著名文学家皇甫谧为其作序,“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相似文献   

7.
刘光裕 《出版科学》2008,16(3):83-87
中国古代的出版概念,是复制和发行两要素说。编辑并非出版诞生的标志,它是出版成熟或趋于成熟的标志。没有编辑的出版活动普遍存在于古代。出版史的研究对象是历史上以公众传播为宗旨,以作者为起点、读者为终点的书籍传播。出版史的研究范围大致是历史上书籍传播过程与在这过程中出现的重要人物、重要事件,以及影响、制约书籍传播的社会历史环境。  相似文献   

8.
论期刊编辑的著作权意识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期刊编辑的著作权意识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方面具体表现为注意尊重作者依法享有的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信息网络传播权、汇编权、转载权和摘编权、获得报酬权等项权利 ;另一方面具体表现为注意维护期刊社依法享有的汇编作品著作权、首发权、修改权和版式设计权等项权利。  相似文献   

9.
由于手机具有移动性、便携性、个性化等特征,手机阅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各种手机阅读类APP客户端也迎合用户的需求迅速发展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在阅读类APP客户端中,书籍、作者、读者三者之间的互动至关重要,而在这一过程中,编辑的作用是不可小觑的。编辑既是优秀作家、作品的推广者,为其提供广阔的平台,也是读者阅读选择的引导者,更是读者与作者、与书籍、与读者之间交流的促进者。  相似文献   

10.
我国著作权法在著作权归属方面规定了法人作品①和职务作品等不同类型.在一定情况下,职务作品和法人作品除署名权以外的权利归属完全一致.依照法律,职务作品的作者享有署名权.这是著作权法"保护作者的著作权益,鼓励作品的创作和传播"立法宗旨的具体体现,也是著作权法给予作为生命个体的人的终极关怀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