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难忘的告别演出 借调濮存昕来演的《秦皇父子》是我导的最后一个戏。为什么最后一个戏是这个呢?因为到了1987年的时候,那年我60岁,办了离休手续。我也不想再拖下去了,虽然他们有的人拖了几年.可我还是在1987年整整60岁的时候办了离休手续。到这时。就只剩下一个《茶馆》有时候还演,这个剧组不能不去,大家也都回去了,  相似文献   

2.
我小的时候农村基本上没什么文艺生活,皮影戏是农村的一个重要文艺活动。当时在我们斜桥有很多皮影戏班子,养蚕季节会演蚕花戏、结婚时会演暖房戏、小孩子满月要演满月戏,几乎天天都有皮影戏看。只要不上学,我就去看皮影戏,每次看完皮影戏回到家中,都会用捡的香烟壳子剪出皮影人物,再缝起  相似文献   

3.
有人问冯小刚如何做电影,冯小刚很有感触地说,他之所以被广大观众认可和接受,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接地气。赵本山自认,一群农村人拍《乡村爱情4》这样一部农村的戏还算有把握。我们这种接地气的,观众比较喜欢。不接地气、远离现实一度是央视  相似文献   

4.
读者看到这个题目也许会问:这还用说?电视剧当然不是电视新闻报道!但是,事实证明,这两种创作形式不仅一些初学电视剧创作的业余作者分不清,电视台的不少编辑记者有时候也把它们混为一体。因为工作关系,笔者常常收到业余作者写的电视剧本子,有的开宗明义说:我写的是我市某某英雄人物,事实真实无误,如果电视台有兴趣拍摄,可以请英雄本人自己演自己。有的作者说:我写的是最近发生的真实事件,如果有拍摄价值,经历这件事的原班人马可以把事件再现一遍,拍得绝对真实!  相似文献   

5.
话剧《WM我们》1985年11月在京上演,因其前卫的表现手法和深刻的思想性引起了巨大反响,但当时因认为此剧传递了“灰暗情绪”,被建议停演,最终该剧在北京舞台上只演723场。  相似文献   

6.
论采茶     
京剧《小放牛》是我们长看的戏,牧童哥和女娘对歌一阵完事,情节和组织都不像舞台戏,因为是太简单了。《采茶》和《山歌》有人说是一种东西,有人说不是一种东西,拿《小放牛》做它们的解答是最有趣的。《郁林州志》说:"元宵以前,乡村中有扮竹马春牛戏者,竹马则唱采茶歌,春牛则唱耕牛曲。"《小放牛》是《竹马春牛戏》移上舞台,可无疑义了。牧牛哥虽不骑春牛,女娘虽不骑竹马,拿马鞭子代牛马是旧剧的老例如此;但他们所唱的是《采茶》还是《山歌》却又不能一  相似文献   

7.
《南方人物周刊》2006年第一期有对当红明星赵薇的一篇专访,其中有几段答记者问,个人感觉很有点意思,边看边作了摘录:A:当初演《还珠格格》我也被骂得很惨。我不认为一部戏大家都说好是一个正常现象,其实,懂哲学的人都知道这个道理,不可能大家对一件事都说好。B:一部戏的成败不是一个演员可以决定的,但大家很容易把一部戏好坏全算到我头上来。C:大家对于我每一次的新动作不知道用什么词来形容,我只要接一部新的戏,大家就说是转型。我也不能天天转啊。D:不要问我最什么什么。我感觉没有最什么、最什么的事情。你问我最喜欢、最爱什么,我都…  相似文献   

8.
追求特色     
什么是特色?我就是特色。有人说我虚伪,也有人说我实在;有人说我软弱,也有人说我坚强;有人说我圆滑,也有人说我固执。你可以喜欢我,也允许讨厌我。因为我的“基因”是独一无二的,是与你和他有所区别的。  相似文献   

9.
有人问冯小刚如何做电影,冯小刚很有感触地说,他之所以被广大观众认可和接受,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接地气"。赵本山自认一群农村人拍《乡村爱情4》这样一部农村的戏还算有把握。"我们这种接地气的,观众比较喜欢。"不接地气、远离现实一度是央视春晚的软肋,近年央视春晚一改脸谱化,吸收草根明星加盟。无论是"西单女孩"还是"旭日阳刚",都传递了一种对底层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0.
我们这次拍摄《还你一世情》,并把卞少辉确认为片中的主角,出于一个比较偶然的机会。一次,在拍摄收藏石头的一位老人时,他给我们看一份1991年的《西安晚报》,因为上边有他收藏石头的一篇报道。而我在看报的时候,注意到报道旁还有一条消息,说一个叫卞少辉的青年工人,一次在灞河救出了三个落水儿童。当时我们并没往中国家庭上想,只是想给栏目再拍个节目,就去找这个卞少辉。厂里的同志介绍说小伙子挺不错的,还把卞少辉也曾被人从灞河里救过,而且把救命恩人赡养起来的情况向我作了介绍。我当时一听,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  相似文献   

11.
有人说,评论类节目以选题取胜,拍摄好坏无所谓,不像专题节目,要精心构思,精心摄制,甚至播点晃点都不碍大局。但我认为,制作出一部精品评论节目,离不开恰到好处的采访,更离不开准确到位的拍摄。  相似文献   

12.
从1968年初中毕业到1985年转为国家干部,我在农村干了18年。这十多年中,我演野戏,走新疆,卖豆腐,挑大粪,上深山伐木,下大河捞沙……可谓是道路弯弯,受尽了磨难。但也不可否认,它为我日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生活基础。说起创作,谈何容易!我家住偏僻乡村,20多岁了,还未见过《人民文学》哩!煤油灯下,我把弟弟们用过的作业本翻过来,冒写稿。写好了,再去县城翻找杂志地址,匆匆忙忙寄出去。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后来,听说作家郑克西老师来淮阳深入生  相似文献   

13.
《新闻界》1994,(2)
新闻语言“不免言过其实”?区区读到3月13日四川某报4版一篇文章:《成都人看<情人>》。文章说:“近日成都将此剧搬上了舞台,……有人称此举‘立即在锦官城刮起了大小风。’其实,那不过是新闻语言,不免言过其实。”这段话把我弄糊涂了:怎么?新闻语言会不免言...  相似文献   

14.
综观中国广播电视奖’96电视新闻奖的获奖作品,它们的成功与报道组织者在采访拍摄前的精心策划是分不开的。本文拟就加强题材策划在电视新闻中的重要作用谈一点见解。一、新闻策划的概念有人说:电视是遗憾的艺术。因为当节目制作完成或播出以后,回过头来看看总感到有这样或那样的疏  相似文献   

15.
在CCTV空中剧院看了一场豫剧《朝阳沟》,我觉得那个小山村不但空气新鲜。文风和语言环境也没有污染。如果让我用一句大白话来表达。那就是戏剧是人写的。写人的;人演的,演人的;人看的,看人的;只有以人为本的戏和表现人间真善美的戏才是长盛不衰的道理。《朝阳沟》50年走红中原大地,唱响大江南北,老百姓百看不厌的秘笈。就在于此。  相似文献   

16.
拍摄电视艺术片《女吊》纯属偶然。2001年夏季我到北京出差.看到报上刊登北京人艺上演新戏《无常·女吊》的消息。也许因为我是绍兴人,从小在绍剧团里长大,母亲年轻时就演过“女吊”,忽然便有了几分冲动:或许我应该把《女吊》拍成电视艺术片。于是,我就开始收集有关《女吊》和与《女吊》这出戏相关的各种信息资料。  相似文献   

17.
我是《北京日报》的老订户.我爱读《北京日报》,因为这家报纸不仅能使我看到国内外的各方面的新闻报道,而且能够使我及时了解到我所生活的北京周围发生的许多事情。作为一个戏曲演员,我更关心戏曲界的情况,看看北京各家剧院在演甚么戏,哪个地方的戏曲剧团来北京演出.这些《北京日报》都能及  相似文献   

18.
前两天转发了一条微博,说的是我喜欢的一位男演员张震,说他拍《赤壁》,为演孙权熟读三国;拍《建党伟业》,又把民国史熟记于心;拍《深海寻人》,他考到了PADI潜水执照;拍《吴清源》,他的围棋已能压制专业三段;《一代宗师》杀青,他拿了全国八极拳冠军…… 有人说仅仅是一部电影,张震也只不过是一个演员,如此付出有必要吗?张震不悔,不悔,是一种多可贵的东西,不悔,也是一种职业精神.  相似文献   

19.
我已经做了16年的电视剧导 演工作,当导演似乎成了行政职务. 每年你拨款,我拍戏,完成任务,单位养我理所 当然。记得1984年在深圳大学进修时,香港导 演徐小明讲课说:"在香港,一个导演,三年他的 作品在社会上无影响,那他自己必须主动离开 导演岗位,去做场记或其它服务性工作".我听 了这话,心里庆幸:"还是社会主义好".因为我 们的职务,只要是领学定了,自己不犯错误,那 一定是终身制了.1992年我在北京电影学院上 学,一个美国制片人告诉我们:"你们中国导演 太幸福,政府拿钱,…  相似文献   

20.
这是一部罕见的由中国团队拍摄的针对国际热点事件的纪录片。虽然尚缺乏力度但已经彰显了野心淹没在众多大片当中的国产纪录片《索马里真相》,上映时并没有掀起太大波澜,这和该片的类型、制作水准相符。但直到现在,依然有人看过后陆续发表自己的观感。有人认为这部罕见的由中国人拍摄的针对国际热点事件纪录片乏善可陈,也有很多人开始关注影片中未说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