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仝鹏 《出版广角》2016,(17):85-87
近些年,新闻传播“标签化”现象明显,造成很多传播偏向,尤其在网络热点事件中“标签化”传播成为显要特征。这种带有明显价值判断的贴标签行为违背了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原则,负面标签更是给新闻报道的媒介载体、报道人物、报道事件和受众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本文认为,媒体只有去“标签化思维”,才能真正解决客观性原则与新闻“标签化”传播之间的悖论,回归新闻客观报道。  相似文献   

2.
王治尹 《新闻传播》2014,(3):189-190,192
基于话语的表征理论与新闻传播的标签理论,分析了媒体对"X二代"事件的标签化报道方式,试图探究作为一种新闻话语的"X二代"报道,如何实现对社会冲突的表征。结果表明,有关"X二代"的新闻话语建构,加强了受众对"X二代"形象的认知,实现了对当下社会阶层冲突的表征。  相似文献   

3.
徐红  涂江浩 《新闻世界》2013,(12):68-69
传播视域下的"标签化"无形中产生传播的偏向,一定程度上失去事实的客观性。本文除了论述"标签化"是传播偏向产生的一个基本因素,还分别从顺标签化传播的奖与罚和逆标签化传播的是与非,四个方面分别阐释标签化传播的种种偏向。当然,标签是双面的,一方面向人们传播虚拟的"群体影像",扭曲人们对社会的认知;另一方面又是一个个体自嘲和情绪疏导的阀门,是对认识社会的简化。  相似文献   

4.
媒体新闻报道中的负面新闻往往更能吸引公众。为了便于受众对报道内容进行归类和接受,负面新闻常常采用标签化的策略。媒体制作的标签和泛化的群体或个人全面评价之间的关系凝固僵化,形成对报道对象的污名化。从标签的制作过程来看,报道者一般先以"概念化"的思维方式对报道对象的属性进行定性,然后用非常精炼的结构、固定的话语叙述出来,完成标签的制作。标签完成后经过媒体的报道成为社会集体记忆和刻板印象,也成为了社会认知报道对象的框架。社会不同阶层和不同群体之间互相"标签化"导致互相"污名化"。同时,以标签去思考,妨碍了受众理性探讨和深入思考,进而丧失理性判断。因此,媒体应该全面系统地呈现事件信息,不要轻易"贴标签";同时负面新闻的报道对象应积极应对,将真实正面信息告知公众。  相似文献   

5.
标签化现象是言语传播中媒体对报道对象的形象建构,媒体用特定的符号给描述的对象贴上标签,用个体特征来代表整个群体特征,这种狭隘化、片面性的报道模式,阻碍了真相的全面、客观呈现,扩大了受众的认知和理解偏差.目前,地域标签化成为网络热点事件中的常见现象,尤其是在负面报道中更明显,地域标签化是对地域形象的“污名化”,不利于地域媒介形象的建构.  相似文献   

6.
传统"标签"主要是帮助人类区分不同事物的工具,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具有重要意义。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屌丝"、"90后"、"钉子户"等具有强烈感情色彩的标签化新闻报道有越演越烈的态势。新闻报道的"标签化"不仅扭曲了事实,误导了舆论导向,甚至还会引发严重的公共事件,给社会造成恶劣的影响。本文针对新闻报道的标签化现象进行研究,并联合其他新闻工作者和外部监督力量共同解决该问题。  相似文献   

7.
随着数字化信息时代的到来,媒体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标签新闻成为许多媒体吸引受众、增强传播效果的一种手段。标签新闻是一种标签化的新闻传播现象,即将新闻事实扩大化、泛化传播的现象。  相似文献   

8.
陈婷 《青年记者》2022,(4):111-112
作为客观事实的"符号再造",在标题中应用标签不仅能简化标题、满足受众碎片化的阅读需求,还能宣泄社会情绪.但新闻标题标签化也会带来群体污名化、新闻公信力丧失和社会偏见扩大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在新冠肺炎疫情事件传播过程中,由于受标签式舆论作用机制影响,导致受众对"武汉"、"武汉人"及"武汉政府"形成负面刻板印象。本文分析新冠肺炎疫情传播过程中"武汉"标签式舆论的盛行,探讨如何规避标签式舆论带来的刻板印象及负面效应,进而在构建良好传播环境的同时提升受众社会共识度。  相似文献   

10.
在新闻传播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大量新闻媒体对离异家庭子女负面形象的标签化刻画,既造成受众对离异家庭子女的认知偏见,又损害了新闻报道真实、客观、全面、公正的原则,新闻媒体必须纠正认知偏见,正确引导舆论导向,才能保护青少年健康发展,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相似文献   

11.
符号化传播是当前一些热点舆情事件衍生出的新迹象,对社会文化和民众认知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索绪尔符号学理论对符号化传播现象的研究有着积极意义。同时,舆情事件的符号化传播对媒体传播、受众信息养成以及网络文化有着潜在的负面影响,需要政府、媒体以及公众的共同规范。  相似文献   

12.
向冰洁 《新闻世界》2012,(8):272-273
“90后”、“富二代”、“官二代”等各种标签在当今这个信息时代已经是过于泛滥,媒体在报道新闻事件时习惯性地贴标签,使其形象化、典型化甚至脸谱化,这极大地影响着受众对所发生事情的判断。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媒体不应过度标签化,在信息本身真实可信的前提下,媒体应转变报道思路,分析受众心理,提高报道技巧,,避免泛标签化加深受众的“刻板成见”。  相似文献   

13.
新疆维吾尔语主流媒体传播效果的调查数据初步探究了新疆维吾尔族受众的网络媒介依赖情况。研究发现,受众与网络媒介已经建立起依赖关系,他们通过使用网络媒介满足需求,与此同时,他们受到网络媒介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会在认知和感情等方面受到影响。对于及时报道热点事件的网络媒介,受众会给予较高的注意力。目前网络媒介对他们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社会民生方面。  相似文献   

14.
王勇 《新闻战线》2015,(2):47-49
近年来,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热点事件也越来越多,这其中许多热点事件都是对当下社会问题的一种反映,但与此同时,网络热点事件的大肆传播也对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构成威胁。青年是网络媒介的主要使用者,网络热点事件的传播也对这一群体的社会心态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如何引导青年理性、客观地看待社会热点事件,改进其社会心态,关系到我国的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5.
新闻标签是对热点事件的凝炼和提升,表达的是事件的核心和精髓,具有生动形象、浓缩概括和调侃讽刺等主要特征,能够增强报道事件的传播效果,有助于撰文者和网站观点及思想的扩散.但新闻标签如果制作或使用不当也有可能会导致虚假新闻的产生、社会责任的缺失以及自身能量的削弱,因此新闻标签要因时因事而异并慎重使用.  相似文献   

16.
徐婉晴 《新闻世界》2014,(4):286-287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非常时期,热点事件因其传播快、受众广、影响大的特点,成为了舆论高度关注的焦点,舆论的非理性成分决定了舆论需要正确的引导。余姚“鞋哥”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新闻评论通过事件发生后尊重民意的评论态度来稳定社会情绪,通过事件转折后引导民意的评论技巧去转化社会舆论,通过事件总结后反思民意的评论原则来深化社会认知。在此次热点事件中,新闻评论充分发挥了其积极、正确、及时、权威的舆论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媒体环境的深刻变革也使媒体塑造公众价值观失范现象凸显,新闻报道的碎片化、非专业性、娱乐化对受众认知社会产生负面影响。传播技术对受众思维的异化以及媒体新闻报道的思维模式化使受众情感价值判断产生偏差。而受众的认知和情感决定了其采取的行为,整个社会的行为连绵不断组成了整个社会的文化环境,反映整个社会的价值观也反作用于人们的社会实践。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网络群体事件频繁发生,并且呈现出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和复杂性高等特点。在网络传播的情境下,受众接受信息的方式多元化,参与到事件当中的可能性也大幅增加,受众的心理也产生了一些变化。本文以近几年发生的网络群体事件为研究对象,分析和探讨受众心理的影响因素,并从受众对网络群体性事件认知的角度出发,为引导受众正确合理地面对网络群体事件提出一些可参考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处于现代社会的人们在享受便利的同时,也受到各种危机的不断侵扰,"危机"逐渐成为出现在我们生活中的高频词汇。如何对危机事件进行正确、有效的报道,促进危机事件的顺利解决,成为新闻媒体及其从业人员所要深思的问题。本文从受众出发,侧重对有利于受众主动地接受危机传播信息心理因素的分析,并对影响受众接受危机传播信息的心理进行了简要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王喆 《东南传播》2016,(3):11-13
在信息超载的时代,人们淹没在信息海洋中,信息供远大于求,这促使得我们要讨论与关注的主题,其实并不仅仅是信息生产本身,而是信息的筛选、组织和管理。"懒人包"作为台湾社会热点事件中一特殊的信息策展实践,成为了信息的过滤与组织系统,通过策展出特定的语意界线来影响人们的意义接收。本研究在整理"懒人包"的来龙去脉的过程中,分析了其具体的信息策展手段——运用多媒体载体来组织与设计信息,通过这些非信息的手段来影响信息的语境、层次感和意义;并将之置于社会热点事件的脉络下,探究它如何将传播和社会参与勾连起来,对受众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