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你来信说,做记者有一年多的时间了。一年来的记者生活是愉快的,但是也常常为抓不住重要报道题材而烦恼。见报的稿子都是一些小鼻子小眼的东西,不要说读者了,连自己也不想再去看它一眼,因此怀疑自己身上有没有新闻记者的“细胞”。我认为这个问题不仅表现在你身上,可以说在许多青年记者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不是你身上有没有新闻记者“细胞”,而是看你头脑里有没有宏观意识,懂不懂得进行宏观思维。  相似文献   

2.
而今新闻竞争异常激烈,想抓独家新闻难上加难。而强烈的策划意识、独特的新闻手法可以使报道在某个层面上成为“独家”。温州日报采编人员在周大军等重大题材的报道上,就是通过强烈的策划意识,实现新闻运作的四大转变。  相似文献   

3.
新闻宣传中特别是成就报道,常会有些宏观报道,题大文字长。这当然是需要的。但读者、老百姓每天生活在忙忙碌碌、平平凡凡的生活中,如果能抓住其身边的小事,特别能触摸到、感觉到的事情入手去报道,去展现我们的成就,其效果肯定更好,至少是读来十分亲切、亲近,易于接受。因为这种报道可以使人感同身受,接近性就更强。比如十六大宣传,发了不少宏观报道,列举了大量数据,这也很  相似文献   

4.
论高校校报的育人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增强对大学校报育人功能的认识 新闻宣传工作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这无疑也是校报的使命。挖掘、拓展和发挥高校校报的育人功能,取决于校报编辑人员正确的编辑思想和良好的编辑意识,两者不能截然分开;而办报人员不论何种意识,都应统一于“育人”之中。也就是说,在高校校报中,“育人意识”是灵魂、是最根本的办报理念,它应该渗透在办报的整个过程中,这是高校校报有别于其他报刊的显著特性。因此面对广大学生,校报应当成为育人的工具;面对众多学生记者,办报应当成为育人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宏观意识,也称大局意识、政治意识,通常是指通观全局、把握全局的意识。记者的宏观意识强,站在全局高度对事物进行分析和判断的能力就强,报道的水平就高,这是许多资深记者的经验之谈。  相似文献   

6.
由企业的性质决定,企业报的报道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这个局限又形成了一个“绝对界限”,只反映本企业内部的事情,同外部“无缘”。这样下去,企业报道的路子就会越走越窄。那么,企业报道如何突破本企业范围,把“绝对界限”变为“相对界限”,把“单一服务”变为“多向服务”? 一、要有宏观意识,突破本企业界限才有可能性。所谓宏观意识,就是指所要报道的主题,是否抓住了大题材,并站在一定的高度,从宏观上分析和衡量主题的新闻价值及其影响程度,不  相似文献   

7.
博览     
记者的宏观意识对记者来说,他是一个拘泥于琐碎事实的写稿匠还是能登高临风、纵论时代风云的大记者,取决于他有没有宏观意识。新华社上海分社沈世纬认为,所谓宏观意识;就是记者通观全局、把握全局的能力和宏观与微观相互融通的能力。它具体表现为以下四种能力:——判断能力,对被采访的事物能作出明确的判断,能迅速「掂量」出被报道事物的新闻价值;  相似文献   

8.
翻开每天的报纸,一股改革开放的热浪便扑面而来,使你从中有所领悟,有所感染,有所鼓舞。然而,掩报深思,又觉得有些报纸的宣传有点不足。这就是着眼于微观的一般性工作报道多,就事论事的多,着眼于宏观的报道相对地比较少。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有些同志还缺乏宏观意识,不善于纵览全局,高屋建瓴,站在改革开放大局的高度来分析认识事物。解决这个问题,主要是加强理论和政策学习,提高分析认识能力,加强调查研究,做到全局在胸,在此基础上,积极地掌握事物的本质和特点,通过微观去反映宏观。这就要在工作中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9.
●启示之一:电视宣传要有理论意识 理论宣传要有电视意识●启示之二:理论宣传要有宏观意识 宏观题材要有宏观的表现手法●启示之三:牢固树立理论宣传就是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人们对经济报道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但要求有反映经济总貌的宏观报道,还需要有能体现具有宏观意识的微观经济报道。因为,现实生活中,微观经济活动是大量存在的,只有选择那些具有典型意义、全局意义的微观经济活动加以报道,才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因此,应写好具有宏观意识的微观经济报道。何谓微观经济报道要有宏观意识?一般是指把微观经济报道置于全局统率下,从经济的全局和社会整体出发考虑问题,并把报道对象放在广泛的社会背景下和社会系统中加以审视的思维方式。要有宏观意识,就是要有全…  相似文献   

11.
组织意识,是编辑在业务上的一种思想观念,表现为编辑人员高屋建瓴地驾驭自己的工作,善于运筹、协调编务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的主动行为。从宏观运筹角度看组织意识在编辑工作中的意义在报纸出版过程中,编辑从事的是文字加工工作,即按一定的报道思想要求,拟定报道计划、约稿、选稿、编稿、拟标题、配言论、设计版样等。这些具体的包括技巧性的、零散性的工作内容,要经过编辑的运筹、协调、组合,最后落到版面上,形成体现一定报道思想的报道整体。这种运筹、协调、组合过程,也就是对报道的组织过程。报纸达到的实际效果,就是这种组织水平的凝聚。  相似文献   

12.
进一步强化消息写作的精品意识,用消息反映重大题材。这是大连日报编委会在最近组织的“主攻消息”业务研讨活动中全体编采人员形成的共识。 一个时期以来,报社编采人员忽视消息写作,精品意识不强,不善于用消息报道重大题材,影响报纸质量的提高。编委会于去年初就进行了部署,得到了编采人员的积极响应,各部室结合办报实践进行了认真的总结和研讨,有8位同志向编委会提交了业务论文,其中6篇在编辑部会议上进行了交流。编委会负责同志提倡编采人员用消  相似文献   

13.
时下,很多人不把新闻评论当作深度报道来看,总认为深度报道就是像一些媒体称之为焦点、关注、核心报道等名义的大题材、大通讯、大文章。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完全可以  相似文献   

14.
经济报道从涉及的层面上看。通常可分为宏观层面经济报道、中观层面经济报道与微观层面经济报道三大类。其中。微观层面的经济报道就是通常所说的经济生活报道,它发生于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所以更为普通百姓所关注,也是媒体日常报道的常见题材和重要组成部分。笔者从电视新闻工作实践的角度,对做好微观层面经济报道进行一些归纳和分析。  相似文献   

15.
一、深度报道与宏观意识“宏观意识”是记者编辑高层次的思维展现,换句话说,宏观意识就是新闻工作者能有把握大局、纵观全局、悟透真谛的本领,具有高瞻远瞩的战略目光。宏观意识的能动作用还会帮助记者在微观上增强明察秋毫的能力,促使更好地抓住事物萌芽和稍纵即逝的时机,在新闻报道中出佳品。几年来我台拍摄的一批档次较高、社会反映强烈的作品,都是在宏观上把握成功,采访深入细致,拍摄制作讲究的成果。  相似文献   

16.
所谓经济宣传“大意识”,就是宣传者要强化现代系统论意识,对“经济世界”作出宏观的观察和考虑,力求对客观经济规律从深度上认识和把握,努力达到对党和国家经济工作的方针、政策的完整准确的理解。经济宣传“大意识”,至少应包括改革开放意识,政策意识、全局意识、理论意识、建设意识、引导意识、服务意识等。这些意识要在实践中融汇贯通,从而使经济报道能揭示事物的深刻背景和本质,从而实现报道的宣传效果。  相似文献   

17.
这篇文章,写的是采编人员需要有“三体”意识——主体意识、群体意识、立体意识。一孔之见,很不成熟,望能得到同行们的指教。关于主体意识要有主体意识,就是时时刻刻都要想一想我们报道的主体是什么。这是个带根本性的问题。我认为,我们社会主义的报纸,报道的主体理应是人民群众。  相似文献   

18.
一般来说,生活是创作和报道的源泉。只要生活没有停止,题材便不会枯竭。可实际的情况是,精彩纷呈的生活并未给所有从事电视编采的人们带来丰富的报道题材。特别是地方台的记者,他们有的不是抱怨生活所提供的事情太少,实在没什么可报道的;就是强调各种限制太多,这也搞不了,那也不能报。总之,题材枯竭的理由显得很是充足。  相似文献   

19.
陈剑 《新闻与写作》2000,(11):42-43
一篇好的通讯的产生,除了作者须具有较高的政策理论修养、思想道德情操和娴熟、高超的文字驾驭、表达能力外,还应具备深入、扎实的采访作风。这是因为: 深入,才能抓住重大的题材 什么是重大题材呢?我认为,重大题材就是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带政策性、方向性的问题,就是与人民大众利益悠关,急需解决的问题。要反映这些问题,就只能到基层去,到实际工作中去调查、了解,去倾听群众的反应。 从这个意义而言,重大的报道题材,是来自基层,来自实际工作和生活之中。作为记者,就应该积极深人实际,抓住线索,追问到底,由此而取得重大题材…  相似文献   

20.
《“富光棍”之谜——从一个侧面看农业向现代化转化的迫切性》、《投资一万八购机十七台服务千余户,“十机部长”苏善和成为深受农民欢迎的农机专业户》,先后被评为1985年和1986年度的全国好新闻。从这两篇新闻作品被行家所赏识,再回顾一下其采写过程,确实得到了不少值得回味的东西。作为其作者之一,我体会较深的是:新闻记者应该投身改革,在改革的大背景下看趋势,抓问题。这两篇报道的题材,源自同一个县:江苏金坛县。被报道的对象,是这个县两个先富起来的专业户:丁金关和苏普和。主题也都围绕着农业机械化问题。当过农村记者的同志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就是:在农村可报道的新闻题材相当丰富,但要想在这大最的题材中挖掘出有份量的报道,又不容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