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6 毫秒
1.
《大河报》时评版的属性是新闻评论,关注的对象主要是当日全国各地媒体刊发的重大或有特点的新闻,以满足读者即时解读重要新闻的需求。其中的"今日评论"是时评版的头题,是该版最重要的一个栏目,相当于《大河报》的"社论",不但反映了该报对时事变化的敏感度和报纸对新闻事件的关  相似文献   

2.
彭军辉 《当代传播》2011,(1):119-120
互联网时代,报纸新闻评论越来越重视对时效性的追求.通过对报纸新闻评论栏目定位的完善和对网络的充分利用,并积极打造一支稳定精干的作者队伍,报纸新闻评论的时效性和影响力能得到有效发挥.  相似文献   

3.
众所周知,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是党的新闻宣传工作中最基本的形式。作为报纸的灵魂、媒体的心脏——新闻评论,在报纸上是有“报纸的眼睛,媒体的心脏”的作用。“报晓论坛”是这几年的《信阳日报》精心经营并卓见成效的一个“亮点”。  相似文献   

4.
报纸的两大文体中,新闻报道传播信息,隐性表达态度,而新闻评论不仅直接传播意见和观点,其本身也是在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有效构建青年类报纸新闻评论的议题,能更好地实现以舆论引导青年的功能。样本选择及研究方法1.样本选择《中国青年报》评论版"青年话题"创办于1999年,是国内较早的评论专版,带动了"时评"这一新的评论形式的兴起与繁荣,并引领中国报纸评论从"杂文"转向"时评"。本文以2012年1月1日~6月30日期间"青年话题"所有新闻评论文章为样本,共77版,508篇。  相似文献   

5.
我国正处在转型期,这种情势之下,新闻评论显示出了它的优势。因为当一件热点新闻被多种媒体关注之后,作为新闻事实本身,已经没有太多的东西可挖掘,这时读者更希望媒体对新闻进行更深层面的剖析、诠释和评论。新闻评论在我国最早起源于报纸。上个世纪初,中国新闻史上出现过一次时评热潮。1904年在上海创刊的《时报》,首立"时评"栏目,使时评这一文体风靡一时,《中国日报》、《民报》、《神州日报》等一批在近代史上颇有影响的报纸,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国内报纸纷纷开设言论版,欧美媒体言论与报道分开的理念和做法,与新闻专业主义一起,被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所知晓和接受。与此相对,国内媒体一直居于主流地位的是"用事实说话"的报道观,而且随着以"焦点访谈"为代表的电视述评的兴起和流行,叙议结合、言论与报道融为一体的节目样式,被认为是符合电视特性的评论或深度报道方式。由此,言论与报道的"分开"及"融合",成为我国媒体上冲突、并存的两种新闻理念。本文认为,除了媒介因素,强调媒体的宣教功能,比较倾向于"用事实说话"的报道观,而一个以专业标准为新闻尺度,以信息传播为旨归的媒体,言论与报道分开是一个自然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项勇义 《新闻窗》2008,(3):48-49
教育新闻言论对于教育专业报和教育宣传工作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其一,在当前电视娱乐化、网络信息化、报纸观点化正成为媒体发展趋势的背景下,作为时效性较弱的专业报必须重视意见信息的传播,并以其理性的思考来弥补时效性方面的不足。所以,教育专业报应为读者提供观点,打造教育新闻评论特色专栏,  相似文献   

8.
号外是报纸媒体为了及时报道一些重大事件或突发事件,而在报纸本身编号以外临时编印发行的一种特殊报纸类型。在声像和网络还没有大举进入公众生活领域之前,“号外是报纸为公众解读突发新闻和重大历史事件的最快方式”。但随着广播、电视媒体,特别是互联网媒体的兴起和普及,号外的新闻时效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新时期报纸出版发行号外的行为甚至被认为是报纸“符号化”的“自我广告”,号外时效性的功能遭到质疑。  相似文献   

9.
陈颂辉 《视听》2012,(5):30-32
在信息传播渠道多元化的当下,单纯依靠抢速度、抢独家已经无法从容应对媒体竞争新局面,而借助新闻叙述事实,依托评论传递观点,这种述评融合的方式在新一轮的媒体竞争中脱颖而出。电视媒介正在从浅层次的信息传播向深层次的信息解读转化,如何加强新闻短评无疑是值得思考的。新闻评论一直被称为"报纸的灵魂和旗帜"。相比于纸质媒体,电视评论的实践历史则短得多。电视新闻的特点在于"短平快","小言论"  相似文献   

10.
作为"表明新闻媒体的政治面目的旗帜",新闻评论在各类媒体尤其是在报纸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台湾《联合晚报》社论的分析,归纳出该报新闻评论的若干特点。  相似文献   

11.
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所属媒体,获"中国新闻名专栏"的,大河网"焦点网谈"在先,《大河健康报》"健康话题"在今。"焦点网谈"2006年获奖,是中国互联网首个"中国新闻名专栏";"健康话题"今年获得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中国新闻名专栏),是河南省纸质媒体首个"中国新闻名专栏"。"健康话题"为什么能获奖?评委们说,是因为它独具的科学评论的特色。为什么是"独具的"?因为其他媒体没有。什么是"科学评论"?就是以新闻评论的笔法阐述科学观念、科学知识。这就是特色。  相似文献   

12.
新闻评论历来为媒体所看重,被视为报纸的旗帜,舆论引导的重要手段之一。近期浏览《人民日报》及华东版、《工人日报》、《扬子晚报》等报纸的评论栏目,细细品读有关评论,感受到了新闻评论的“新鲜气息”:报纸评论从形式到内容正在悄悄地“创新”。  相似文献   

13.
李智 《兰台世界》2017,(19):120-123
《北华捷报》、《大陆报》和《密勒氏评论报》都是在近代中国境内创刊发行的英文报纸,是记录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重要文献资料。1933年发生的哈尔滨"卡斯普绑架案"吸引了国内外舆论的关注。《北华捷报》等报纸对此持续关注,并对由此引发出的关于伪满洲国一些问题做出了揭示和分析。三份英文报纸对案件的报道表现了专业媒体的专业性、中立性,客观上揭露了日本殖民主义者的阴谋,起到了向世界介绍中国的作用,为学者研究近代中国问题提供了重要佐证。  相似文献   

14.
近年新闻评论呈现出一些新态势:报纸评论由专栏化向言论版扩张,网络评论有力拓展言论尺度,评论作者形成"四位一体"格局,原先的评论规格、结构、比重被颠覆,时效性增强,由价值判断转向事实判断、专业判断.未来日报将逐渐消亡,新闻评论整合到网络平台,网络"多媒体评论"将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5.
时效性是新闻评论的标签之一,也是评论人为之努力的方向,但是有人片面理解了这一概念,如有的媒体公开提出新闻评论的时效下限,即过了两三天的事情就不再评,评得再好也不发,而且提出了评论与新闻要实现“零距离”的观点。其实“快”只是新闻评论时效性一个方面的表现,而且只是一种外化的时间标志,并不是新闻评论时效性的本质,“评得恰到好处”才是新闻评论的本质。“时间加效益”才是新闻评论的综合衡量指标,也就是说,评论与新闻之间应该是“零+1”距离。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新闻类期刊的真正发展开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有《半月谈》和《环球》两种月刊,以及《嘹望》周刊和《南风窗》共四种新闻类期刊。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下,中国的媒体开始了一系列观念转变和体制转轨,此时,读者也已经不再满足于报纸所提供的各式各样的信息,他们开始关注更加深刻和专业的分析评论。  相似文献   

17.
正在新兴媒体迅猛发展、传播海量信息的时代,党报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特别是县市级报纸,由于受人才不充足、体制不灵活所限,新闻报道"轻飘飘"现象存在,如何重塑党报权威,让"小报"不小成为值得我们深思的话题。传统纸质媒体发展至今天,真正有发展空间的,应当是以意见、解读和视角取胜的主流报纸。这样的主流报纸,不仅仅是一张新闻纸、信息纸,也是一张观点纸,它的影响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是最大的。《昆山日报》尽管是一张县市级报,但既不放弃主流,也不降低视野,坚持以"厚重"统领办报,用深度新闻、评论等报道利器提升报纸"含金量",用策划、学习机制等人才培养手段锻造  相似文献   

18.
忻闻 《新闻记者》2001,(3):44-46
《新闻晚报》自去年6月1日起推出“昨夜今晨”新闻版 ,尝试以时间段来选择新闻题材 ,每天一整版 ,已连续刊出了一百多期 ,逐渐成为《新闻晚报》的特色新闻版 ,在读者中产生了一定影响。推出“昨夜今晨” ,是希望使出晚报新闻的“撒手锏”———时效性。点子是“逼”出来的如今 ,报纸不仅面临着各大媒体群雄割据的态势 ,还要承受广播电视的竞争压力 ,同时又有来自“第四媒体”的挑战。分析这些媒体的特点 ,我们不难发现 ,纸质媒体的最大弱点 ,就是其出版受到时间的制约 ,因此在时效性上不及其他媒体。而时效性恰恰是读者最为关注的。广播电…  相似文献   

19.
在新闻传媒界竞争异常激烈、同质化现象相当严重的今天,评论成为了众多媒体追求自家特色的一个重要途径。评论水平的高低严重影响着一张报纸、一家媒体的质量,进而影响到它的受众认可度和市场竞争力。为了获得适应本媒体的特色稿件。我们经常可以在众多的评论版或专栏上看到各种各样的征稿。调查并研究这些征稿启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各家媒体的不同特色及追求。并看到我国新闻媒体的评论发展趋势。为此,笔调查了《解放日报》、《扬子晚报》、《南方都市报》、人民网、新华网等36家报纸和网站的时评征稿启事。  相似文献   

20.
我去年写过一篇评论《我不是小编,我写的不是文案》,批评社交媒体对新闻专业价值的谋杀,生产者"小编化",新闻内容"文案化"。"文案"本来是商业系统的一个概念,用来表现策划者已经制定的创意策略,以语辞、说辞、修辞进行广告信息内容表现,以推广和营销为目的。时间过去不过一年多,如今不仅媒体内容被"文案"所"殖民",我们的日常话语也充满了"文案"味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