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电影电视     
法国电影《不可撒消》从一开始就让你不舒服:镜头总神经质地不停晃动。然而当一个人用灭火器一次次猛击躺在地上的另一个人的脸部时,镜头却安静下来,它一动不动地让你细细“观赏”一张完整的人脸怎样被砸成“破碎蛋壳”的样子。 《不可撤消》在去年的戛纳电影节上公映时,这个暴力场面  相似文献   

2.
赵丕杰 《青年记者》2009,(24):72-73
“亦步亦趋”不可滥用2006年山东省公务员考试出过一道判断题。题目引用了2005年9月21日《中国青年报》的一句话:“你闲庭信步地徜徉在影坛不温不火,却初显大家风范,前辈对你宠爱有加,赞词不断,而你却依然平静如初,亦步亦趋。”指出“这句话中存在着别字、用词不当等多种错误”,错误之一就是“亦步亦趋”的误用。为什么?首先让我们考察一下这条成语。  相似文献   

3.
电视荧屏每天快捷、形象地传递着各类信息,而让人感动、让人不能忘却的内容却并不多。然而电视消息《温副总理带灾区孩子上课》却达到了这种效果。这则电视消息以其特有的视觉冲击力和亲和力.不但获得了“陕西新闻奖”一等奖.而且还获得了中国新闻界的最高奖项“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相似文献   

4.
军训     
这是我第一次真正地接触军人,体验军人的酸甜苦辣,我为有一段这样的生活经历而骄傲。 教官来了,黑黑的、壮壮的,半新不旧的大盖帽,半新不旧的军装,半新不旧的解放鞋。这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军人形象离我们的想象太远了。 “立正──都站好了,不准讲话!” 他挺着身板,板着脸,操着一口让人感到很地道的军人口音。“吧啦吧啦”说了一大堆“不准”,差点没把我们都吓趴下。 首次见面他只不过让我们见识了“人不可貌相”。可六天的短暂与漫长,他却让我们懂得普通与不普通并不能一锤定音。 “你们的立正姿势啊!我真不敢恭维,没挺胸的…  相似文献   

5.
去年5月9日,暴雨狂泻的厦门市街区,马路上的一个水坑让不少骑车人栽了跟头,一个叫柳涛的摄影记者以“守株待兔”的方式用镜头拍下了一个骑车人摔倒的全过程。随后,他又在骑车人摔倒的水坑旁立了块警示牌。尽管如此,照片发表后,却遭到了公众舆论的指责,一时间成为舆论关注和争论的热点。一方认为:作为记者,柳涛只顾强调现场真实感却有悖社会道德和良心,明知下暴雨路面有坑却满怀信心地等着人栽跟头,其职业行为中透露着“不可饶恕的冷漠”,守株待兔看着路人落难的做法应受谴责;而另一方则认为:柳涛只不过是忠实地报道了新闻事实,尽了自己的职…  相似文献   

6.
颜瑾 《新闻采编》2007,(4):39-40
中庸是建立在儒家人性论基础上的一种伦理道德观,也是一种思想方法。中庸不是平庸,不是无原则,不是圆滑,不是没理想。“中”,即是中正,不偏不倚,不卑不亢,是平衡,是分寸。“庸”,指低调、内敛、自律,辨证地看事物。按我之愚钝理解,就是做人做事冷静客观、恰到好处,不过也不及,关键是“度”的把握。比如做人,“可以无傲气,却不可无傲骨”,不可过于“傲”——变成了“傲气”,变得清高自负或趾高气扬,也不能没有一点“傲”——变成软骨头,那就取之中间——称之“傲骨”吧。如今在职场上,不可太张扬,让人感觉骄傲浅薄,也不要太低沉,碌碌无为,做…  相似文献   

7.
江西省万载县芳林小学爆炸事件引起舆论关注.但某报的一篇报道却让人“看不懂”,试摘录几句如下: “记者随桌公司代表,乘坐捐赠药品的车子……” “某公司是第一个赶到事发地捐赠药品的企业……”  相似文献   

8.
真挚的爱心──《世界华文儿童文学》读后韦韧尽管在文学殿堂里,儿童文学常被某些人视为“小儿科”,其地位似乎低人一等,而不登大雅之堂,实际上其地位和作用却不可低估。谁能否认,每个人都毫无例外地要从童年走向少年,又从少年走向成年。回首往事,哪一个人没有值得...  相似文献   

9.
老实之人     
有很多事例说明老实人并“不走俏”。老实人吃亏。老实人按法律法规办事,而这些法律法规应有的公正却不能得以保障。所以,我们常看到一些违规的人比遵守纪律的人更能获得好处。比如排队,老实本分的人们找到队尾规规矩矩地跟着走,不老实的人就会选择机会“加塞儿”,“而加塞儿”者往往却获得了优先权。更让老实人吃亏的是,那些执法者和当权者常用不老实的行为正大光明地获得利益,许多违规的事情可以做得名正言顺。在有法不依的环境中,违法者逍遥法外,且潇洒得有滋有味,老实人就成了没本事的代名词,说谁老实,就意味着“傻”“、呆”、“笨”,…  相似文献   

10.
王学文 《青年记者》2016,(27):53-54
经济报道要吸引人,就要既善于讲故事,又善于讲道理。讲故事,理想的效果是让人眼前一亮。所讲的故事让人耳目一新,增加见识,帮助人更全面地认识客观事物;故事蕴含着最能佐证文意的观点,又充满张力,无需多言;在此基础上,故事如果真的有一点故事性,就会更让文章生辉。讲道理,理想的效果是让人心中一动。无论是奔着问题做文章,还是总结经验稿件,提炼的观点最起码让人发出“确实是这么一回事”的感叹;而如果让人发出“这一点我没想到,要照着去做”“这一点我做到了,却没有概括出来”的感叹,则是更进一步的打动人心。  相似文献   

11.
姚争  徐学明 《传媒》2024,(4):13-15
口语时代,人与人的交流需双方同时“在场”,纸质媒介的出现打破了这一状态,使得人在传播过程中得以“离场”;及至大众媒介时代,广播传播人声、电视呈现人像,“面对面”的沟通再次回归;而数智时代,AI主播以及ChatGPT、文心一言等软件的大规模应用,让真实的人“再离场”。但正是由“再离场”所引发的人类隐忧,使得口语传播活动对于具身性的原初关怀再次得到凸显和呼吁。“具身化”得到前所未有的回归与强化,真人之间的在场交流感更加不可替代。人们更多地期待身体的“在场”。  相似文献   

12.
书籍,似乎总是让人肃然,不敢亵渎的。司马光藏书万余卷,“晨夕披阅,虽数十年,皆新如未手触者”,之能如此,是因他特别爱惜书,“至启卷,先视几案净洁,籍以茵褥,然后敢启”。一般人对于书,虽不能仔细到这种程度,但可以说“恭敬之心,人皆有之”。但究竟怎样算真正爱书,却不可只看表面。司马光的藏书,“虽数十年,皆新如未手触者”,是主人爱书的标志。然而,有些人,书也买了许久而簇新如故,原因却是从未读过,买来只是装门面;  相似文献   

13.
人世间真是难处的地方,说一个人“不通世故”,固然不是好话,但说他“深于世故”也不是好话。“世故”似乎也像“革命之不可不革,而亦不可太革”一样,不可不通,而亦不可太通的。  相似文献   

14.
纵观全国地市县报,近年大都扩版增期,蓬勃发展,我们新闻工作者为之兴奋.兴奋之余,也为不少报纸上质量一般化的新闻太多,甚至让一些写法陈旧、呆板,表达方式欠佳,假大空话连篇、没有思想深度的长篇充斥新闻版面而深感与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要讲究宣传艺术、提高引导水平,努力使自己的宣传报道更加贴近生活、贴近读者,使广大读者喜闻乐见”的要求相距甚远.选好新闻角度,是一篇新闻稿件是否成功的第一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乏新闻线索,有的还是有较足份量的重大新闻线索,有的人一见便牢牢抓住,而有的人却熟视无睹.同样是记者下基层蹲上几天,有的就能抓回一串“活鱼”甚至还有“大鱼”,而有的回来却收效甚微,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结果呢?除了我们平时所说的敬业和吃苦精神外,很重要一条就是因为个人感知的不同而在新闻写作时选择角度的问题.由于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同样一件事,有的记者.通讯员觉得很有新闻价值,写出刊发后便被评为新闻佳品,而有的则写不出有价值甚至是不可刊发的新闻.因此我们看问题,分析问题要找角度,写新闻稿更要选好角度.怎样才能选好角度,找到最佳表达方式?除了学习借鉴教科书上的东西外,很难说有现成的东西可以机械地照搬.要想获得成功,笔者认为只有通过勤学、多思,进而达到巧取  相似文献   

15.
增强言论的可读性,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作者要让笔端饱含激情。无疑,言论以说理为目的,然而,“文章不是无情物”,言论亦然。言论作为报纸新闻体裁的一种,它不同于红头文件。文件具有强制性,非读不可;而言论却要吸引读者去读。言论只靠干巴巴的说教,读者可以不看,或者硬着头皮看了,却不动心。因此,言论要能调动读者的阅读欲,不光要以理服人,而且要以情感人。“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要发挥言论的教育作用,非先调动读者的感情不可。这就要求我们在写言论时,要“笔端常  相似文献   

16.
读《乌合之众》,既是审视自己,也是从宏观角度批判性地看待自己所处的社会,看待这个社会中与自己有交往的或没有交往的人. 勒庞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和预知未来的能力.100多年来,社会发生了许多变革,但社会中的人,这群“乌合之众”,却与100多年前那么相似. 这本书让我对很多自己曾经用肤浅眼光看待的新闻“事实”有了深入的思考、新的探寻.  相似文献   

17.
在共和国短短40多年的历史上,曾有一段时期,由于种种原因,一心做着作家梦的人多如牛毛,无以计数,而真正能让自己悬梁刺股、呕心沥血地写出来的“作品”在国家正式出版物上面世的,却少得可怜,而最终能成为名副其实作家的,则更是  相似文献   

18.
关于新闻的界定,争执了许多年,西方谓之:“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而我们的定义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尽管观点鲜明得不容人再思考,但几十年的实践,新闻却反复地折腾着一些执着的人们.  相似文献   

19.
反馈     
贵刊一连数期关于腐败的现象,犯罪现象甚至黑社会现象,黑色地下经济现象的报道,看来令人触目惊心,似乎有一种“天下一片黑暗”式的感觉,让人不禁怀念起那段“安定”的岁月。然而社会需要不停地发展,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利益不可无视,居安思危固然重要,  相似文献   

20.
每天,世界上发生的新闻事件浩如烟海,每个人可能接受的新闻却极为有限。在新闻信息和新闻载体都极大丰富的时代,新闻传播已经由“卖方市场”不可避免地向“买方市场”转变。要想让你的新闻引起别人注意,让别人阅读并记住你的新闻,就不能不重视新闻策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