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受众作为信息的传播对象,是真正的信息寻求者,同时是传播过程的反馈信源。它从根本上掌握着新闻媒介的生杀大权,是对新闻媒介的重要控制因素之一,新闻媒介对受众的态度和观念反映了这个社会新闻事业的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2.
在现代化社会,大众传媒是信息传播的主渠道,它在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主导作用,成为亿万受众获得信息的主要来源,在受众心中有很高的信任度。因此,作为传播媒介该如何提供信息、提供什么样的信息,对信息怎样选择等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尤其是突发性新闻事件,应该如何正确处理就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3.
读图时代的到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受众接受信息的方式,所以图像在传播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新媒体传播中,微信公众平台正是利用受众的心理,巧妙运用图像来推送信息,吸引受众注意。  相似文献   

4.
新闻以把新信息传达给受众为己任,既担负着让受众了解事实真相的责任,又具有引导社会舆论的使命。它的存在,能够使人们快速了解社会的变化和周围发生的事件,打破人们因社会分工不同而形成的相对狭隘的圈子,把人们融入到整个社会潮流中。  相似文献   

5.
进入信息时代,报纸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说:"在做出种种保留,消除种种过高估计之后,事实仍然是:宣传是现代世界上最有力的工具之一.它上升到现在突出的地位,并与改变社会性质的复杂环境相呼应."报纸是面向广大受众的传播媒体,它是有组织的传播者为了实现一定目的而向广大受众进行信息符号的复制和传播所凭借的传播手段、工具、途径和渠道,作为一种既定的物质力量,制约着文化,在信息共享、共同意识的建立、社会价值的传递、大众文化的形成和改变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挑战者”的缺憾现代化的电子传播媒介——录像,以声音、图像为信息符号,以磁带为载体,向受众传送知识,提供娱乐,并且最大限度地给予了受众选择的自由。可以说,录像与电视的组合,创造了人类崭新的文化生活方式。因此,它们的发明问世,被称为“现代社会的奇迹”。录像,以它独具的优势和巨大的包容性,可囊括  相似文献   

7.
刘勇奇 《大观周刊》2012,(46):334-334
电视是典型的声像结合的媒体,声音包括了音乐、音响、人声;图像包括了画面、字幕。随着现代电视技术的飞速发展.电视屏幕文字以它特有的形式承担了画面、解说不可替代的传导作用,是承载信息、传播信息的重要手段。据统计,屏幕文字在电视中的使用率已由20世纪90年代初的60%左右.上升到目前的95%以上,电视图像借助文字的回归.给受众带来了全方位、多样式的信息享受,极大地满足了受众的视觉和心理要求。  相似文献   

8.
在全面深刻的社会转型中,社会、经济、政治、生活和环境等方面都发生着显著的变化,这些变化必然导致了电视受众心理的变化。信息社会、市场机制和经济全球化,在电视受众心理的变化过程中发挥着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赵晶 《传媒》2017,(13)
新媒体自出现以来以其丰富多彩的形式,吸引并参与着受众群体的文化生活,通过多元化的信息传递和交流,影响着受众群体的价值观、审美观,而其自身在迎合、引导受众群体的同时,也受到受众群体审美趣味的反作用,不断衍生出新的样貌.本文着重探讨了新媒体形式与受众群体审美趣味的关系,通过对新媒体形式总体特征和影响受众群体审美趣味的因素的分析,探究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深层辩证关系,把握新媒体形式更迭的内在流向,以期充分发挥媒体对受众群体审美趣味的积极的导向作用,最大限度地实现新媒体形式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0.
发生在本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第三次产业革命,促成了信息社会、传媒社会的到来,国家经济和社会结构框架重心日益从物理性空间向信息或知识性空间转移。在信息化趋势下,对信息产品的社会需求不断增长,一种新的消费方式——信息消费便应运而生。大众传媒受众作为信息空间比较突出的消费者,研究其需求特征,实有必要。一、为什么称受众为信息消费者首先,受众接收、处理、加工信息的过程,其实质即为信息消费过程。信息消费是人们选择、享用传媒产品和传媒服务,以满足某种需要的日常活动的总称。①它强调了受众的主体选择性和目的性。在对大…  相似文献   

11.
受众的逆反心理是指受众由于受某种原有立场、思维定势的影响,而产生与传播者的传播意图相反的一种心理倾向.受众的逆反心理主要表现为对传播内容或传播者的不满、怀疑、反感、抵触乃至否定、排斥,是一种对媒介信息做简单的感情的逆向思维和反向理解的心理意识,因而能在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筑起一道抵御信息的心理防线,使媒介信息的含义扭曲、变形,使信息传播的力度减弱、转向,致使传播受阻甚至产生负效应.受众的逆反心理广泛而长久、渐进而深刻地影响着大众传播的效果.它可使受众对传播信息的接受值为零或负值,即产生零效果和负效果.对此,本文试从传播学、心理学角度予以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甄东霞 《青年记者》2017,(11):53-54
电视媒介生态中的真人秀节目是21世纪的活跃物种,在信息时代背景下满足受众对信息的多种需求,并使其获得娱乐满足.它是除新闻类节目之外信息含量较大的节目,对受众来说起到多方面的引导、分享、示范的作用.现今,我国的真人秀节目涉及求职、相亲、旅游、竞技、公益等多个主题.这些主题内容多为受众关注的问题,也是社会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电视媒介将社会问题与电视节目嫁接在一起,构成信息传播的良性互动,既能合理配置电视媒介资源,又能服务于广大观众.  相似文献   

13.
网络是景观社会的一个缩影,图像主宰网络世界,刺激受众需求,它通过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和技术保障将消费主体编织进资本增值和权力控制的模式中,人的主体性空前消解。通过景观教育,提高受众的批判能力是重建受众主体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个性化推荐系统的出现,可以让受众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信息。虽然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信息的分发率,满足了受众的信息需求,但是另一方面,却造成了"信息茧房"现象。在"信息茧房"的影响下,易出现群体极化下的网络暴力,受众的全面发展和对现实社会的认知判断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大数据时代,网络媒介相对于传统网络媒介发生了“空间转移”和“信息转移”的转向与变化,媒介和信息的变化使得大数据背景下传播学的“涵化理论”等经典命题发生了重构。传统涵化理论是单向的、线性的,认为受众在媒介长期影响下形成社会认知模式和社会行为方式。大数据背景下,受众的行为、个性、爱好都受到搜索引擎和企业的追踪,推送式的信息成为网民接触信息的主要方式。媒介根据受众的个体认知模式制造个性定制信息,受众涵化了媒介内容和媒介传播的方式;而媒介推送的信息又进一步加强和巩固了受众的原有认知模式,媒介又涵化着受众;整个互动过程中,受众受到原有自我认知模式的不断涵化。  相似文献   

16.
媒体信息呈现上的泛滥态势,导致所提供信息对受众的价值需求的满足程度大大降低,在潜移默化之中,有意无意地助推了社会浮躁情绪的滋长,一些人患上了严重的信息焦虑症,他们对于手头上接收到的信息无暇分析以至于不加理解地模糊吸收,或者只是过目却不加注意、充耳却不上心.同时又急切地期待着更多的信息来填充自己的信息焦虑情绪支配下形成的各类空虚体验,形成了信息产业传媒畸形生产和受众畸形消费的恶性循环.  相似文献   

17.
李亚玲 《今传媒》2013,(4):16-18
色情信息治理是传媒内容规制中重要的领域.厘清它的由来、发展与争议,有助于更清醒地认识这一问题.“扫黄打非”作为我国色情信息治理的重要举措与政治存在着一种紧要而敏感的联系,其不加区隔的实施方式也很难适应当下的传媒环境和受众需求.“去政治化”和区隔不同受众的媒介环境应该成为我国色情信息治理的出路.  相似文献   

18.
赵文晶 《新闻界》2006,(1):130-130,124
主流大众传媒是当今信息传播的主渠道。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主导作用,成为亿万受众获得信息的主要来源和权威来源,在受众心中有很高的信任度。报纸作为传统传媒的一种有着特殊的功能,它的传播地位、作用和影响力十分的强大。它作为“把关人”对信息的控制能力和水平直接引导着受众。因此,作为传播媒介的一种,它又该如何提供、提供什么样的信息,对信息怎样选择等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张晓萍 《传媒》2016,(24):50-51
移动智能终端的广泛普及和信息流的高速流通,使受众逐渐丧失了对接收信息的原有耐性,最终形成了碎片化阅读习惯.而为了满足受众的个性需求,信息服务提供者开始选择以微型媒介作为信息载体,以裂变式展开多级化、碎片化传播,进而实现满足受众自我表达、社会认知和社会需求的全新传播模式,即微传播.  相似文献   

20.
中国社会转型引发了传播受众角色正在发生着质的变化,从传统的信息接受者到"生产者用户",受众正经历着"社会化"的转变,这也将引起整个传播领域的变革。本文主要针对社会转型期传播受众的角色转型表现给予分析,并窥探问题之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