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 毫秒
1.
随着出版与科技的不断融合,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的转型已是大势所趋.在现阶段数字出版转型的过程中,如何实现出版与科技的融合是促进转型进程的关键.运用数字化的技术实现纸质图书的立体化阅读可以作为融合的一个重要探索方向.纸数融合,利用互联网平台和移动终端,实现立体阅读、书网互动,将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和延伸阅读.数字出版相对于纸质图书而言,为图书内容提供了新的载体,为传统出版丰富了出版手段,为编辑实现策划数字产品提供可能,为实现“为读者提供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的现代出版理念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
随着数字储存技术、数字印刷技术和网络传播技术的发展,按需出版成为传统出版的新兴业态和有益补充。美国按需出版包括为作者提供编辑加工等自助出版服务,以及提供断版书、短版书和绝版书的按需印刷服务。美国按需出版在建立按需出版数据库、完善产业链、构建多元商业模式和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理念等方面对我国的出版产业都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肖叶飞 《编辑之友》2014,(2):105-108
随着数字储存技术、数字印刷技术和网络传播技术的发展,按需出版成为传统出版的新兴业态和有益补充。美国按需出版包括为作者提供编辑加工等自助出版服务,以及提供断版书、短版书和绝版书的按需印刷服务。美国按需出版在建立按需出版数据库、完善产业链、构建多元商业模式和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理念等方面对我国的出版产业都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吴惠娟 《出版参考》2013,(30):30-31
在数字时代,编辑依然在出版界占据很重要的地位,但由于数字出版涉及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数字技术、艺术设计、出版、传播学、心理学、经济学等,面广且综合特征明显,对数字产品和服务的调研策划、开发制作、营销推广、销售服务等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作为数字出版的核心人员的编辑,应明确为自己定位,确立目标,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修养,提高编辑水平,运用新的编辑理念和编辑方法去推动出版发展的同时,使自己成为数字出版时代的新型编辑。  相似文献   

5.
正数字出版技术和媒介融合态势对编辑工作带来了新的变化,对编辑人才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出版转型背景下"一体两翼"编辑人才是基于出版行业的使命和历史特殊性以及数字出版对编辑人才的要求而提出的,即编辑人才应以社会责任感为主体,以传统的案头工作、策划、统筹、推广、营销为一翼,以数字化制作、传播、经营、管理为另一翼协同发展,具备复合型素质和能力。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传统出版社的视角分析了"互联网+"时代数字教材出版的需求及要求,讨论了数字出版应解决的编辑、阅读、版权、付费及增值业务等问题,并研究了出版社与数字内容提供平台合作以及出版社主导数字出版这两种模式,为传统出版社数字出版提供了参考对策.  相似文献   

7.
本刊讯6月28日,由时代出版传媒公司安徽教育网络出版公司投入巨资打造的全媒体数字出版运营平台项目——"时代e博"正式上线运营(www.timeebo.com),"时代e博"的数字阅读、数字教育、电子商务三项核心内容服务同时对外开放。此举标志着时代出版传媒公司在对出版内容资源全方位、深层次、多元化开发利用,探索新产品、新载体的技术开发和应用,延长产业链、扩大产业面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突破,实现了以新媒体出版带动传统出版、数字出版反哺传统出版、数字服务拓宽传统出版的运营新格局。  相似文献   

8.
新时代的数字出版编辑是媒体融合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复合型出版人才.面对媒体深度融合的新时代,传统出版单位的数字出版编辑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对于增强工作预见性、创造性、实效性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从分析数字出版编辑的发展历程及其职责、素养入手,就如何以数字产品编辑(产品经理)思维去策划产品、以数字技术编辑(技术经理)思维去设计产品、以数字营销编辑(营销经理)思维去做产品服务提出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研究图书编辑的创新理念与角色转型,有利于使图书出版行业在全媒体出版环境下得到更好发展,为此本文对全媒体出版环境下图书编辑的创新理念与角色转型方面进行了分析。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数字出版物、移动传媒等媒介作为全媒体出版模式,在如今的媒体出版行业中占据极为重要的优势,对纸媒造成极大冲击。此外,零散阅读的出现,也使纸质出版物、传统的图书出版概念不再受欢迎。数字阅读已在读者群体中广为流行,令图书编辑工作面临巨大的机遇与挑战。为了适应出版市场的新环境,图书编辑必须在概念上进行创新,在角色方面上及时转变。因此在多媒体出版环境下,编辑工作应抓住时代机遇,跳出传统角色,实现主体观念的转型。  相似文献   

10.
正作为华文出版领域内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地区之一,台湾在传统出版物的选题策划、版权引进、出版创意、品质控制、营销模式等方面都保持了高度水准和持续优势。尽管如此,面对电子书、平板阅读、手机阅读、网络小说等层出不穷的新事物,面对电信业、终端制造商、平台运营商在数字出版领域内大手笔动作的冲击,台湾传统出版业不可避免地经历着数字化转  相似文献   

11.
出版业的数字时代已经来临,其影响主要在于引起了阅读方式、阅读习惯、图书出版途径及营销渠道等方面的变化。大众出版如何应对数字出版的挑战,本文提出了要"尽快适应,努力参与,分享发展",并从调整出版战略和出版战术两个方面提出了"转变观念,转变身份","有所不为,特色制胜"的理念以及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2.
学术期刊编辑力是助力期刊发展的重要原动力,不同的出版环境对于编辑力的要求也不同。文章以“服务编辑事业的未来”为目标,探讨全球开放科学浪潮下的“后期刊时代”对于学术期刊编辑力的新要求,通过分析出版流程、出版模式、出版内容、评价方式等方面的变化,提出“后期刊时代”学术期刊编辑力还应侧重预判力、引领力、服务力和营销力的提升,以此促进我国期刊编辑出版理念的创新和期刊出版范式的革新。  相似文献   

13.
代幸梅 《新闻世界》2013,(7):285-286
【摘要】随着出版业体制的改革,数字技术的应用与创新,绿色出版的发展与普及,从制度、技术和理念多层面对新时代编辑提出了新的要求,编辑延伸出版服务势在必行。作为新时代的编辑在服务读者和作者的同时,还要在内容、技术、营销多方面修炼内功,找准服务的方向,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社会精神文化需求。  相似文献   

14.
数字出版大趋势下的跨媒体融合发展是传统出版转型的必由之路。文章基于数字出版的编辑出版,提出了"众编"模式(Crowd-editing)的概念,即一种由大众在互联网上对稿件进行有偿编辑加工的组织模式,并对"众编"模式的由来、对传统编辑工作方式的改进以及适用的出版物类型等进行了分析,重点讨论了"众编"模式与现行出版制度的融合、如何对"众编"作品的著作权进行保护等问题,以证明"众编"模式的可行性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15.
数字出版技术和媒介融合态势对编辑工作带来了新的变化,对编辑人才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出版转型背景下“一体两翼”编辑人才是基于出版行业的使命和历史特殊性以及数字出版对编辑人才的要求而提出的,即编辑人才应以社会责任感为主体,以传统的案头工作、策划、统筹、推广、营销为一翼,以数字化制作、传播、经营、管理为另一翼协同发展,具备复合型素质和能力.  相似文献   

16.
传统图书出版社进行数字化转型,开展数字化管理平台建设是必由之路.数字化管理平台是数字出版的基础工程,能为数字出版提供必要的数字资源,改造符合数字出版的业务管理流程,满足数字化营销的需要.出版社可在已有ERP系统的基础上,新增内容编辑、管理、营销管理功能,以建成适合数字出版的管理平台.  相似文献   

17.
谈谈编辑的“博”与“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对编辑的要求是侧重于"博"还是侧重于"专",这是长期以来出版界和编辑学界争论的重要问题之一。有的论者比较强调编辑的"专",主张培养"学者型编辑",而另外一些论者则认为,编辑所承担的稿件五花八门,涉及不同学科,因此不能过分强调编辑的"专",编辑应更强调其"博"和"杂"。由于出版单位转企改制和出版的数字化转型,这个问题再次被提了出来。在出版企业直接面向市场的情况下,在出版内容提供与数字出版结  相似文献   

18.
许全军 《出版参考》2015,(18):15-16
出版业的“内容为王”必须以编辑的专业素养作为保障.在“互联网+出版”时代,传统的编辑六艺——选题、组稿、审读、加工、发稿、读校——与互联网融合以后,其对编辑的素质要求比以前更高.编辑必须在一个大格局之中考虑一本书的出版,即以互联网思维贯穿选题策划——编辑制作——宣传营销整个业务流程,熟练运用大数据、碎片化阅读、云计算等新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9.
英文里的self-publishing指作者不经过传统出版商,自己出版图书,中文多译为"自出版"或"自助出版",强调的是作者"自力更生"。但是,作者自己出版图书,不可能事事都"自助",许多环节必须雇佣专业人士来做。现在,越来越多的作者意识到,即使自己出版,图书编辑、封面设计、营销推广的花费都是必不可少的。这些费用,可高可低。自费出版一部七万字的书稿,所需的收费服务,主要包括以下几项。  相似文献   

20.
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深入人心的今天,出版社的编辑应加强绿色出版意识,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贯穿到出版活动的各个环节,在选题策划、编辑加工、装帧设计、确定印数、选用纸张、数字出版、营销推广等环节贯彻环保理念,减少排放,为出版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