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读书恩怨录     
李军 《新闻三昧》2005,(4):49-49
我喜欢读书,自幼到今,不爱吃,不爱穿,不爱钱,不爱权,最爱读书,不管为读书吃多少苦,心里也觉得甜。童年时,家中藏书很少,我常借书读,打听到谁有一本书,就赶快去借,碰壁的时候却不少。久而久之,我积累了一些借书的经验,最好的办法是换书而读。我用家中仅有的几本书与别人换书读,常抢在别人前头把书读完,他的书就可以在我手里多逗留几天,我又用这些书与另外的人交换。当别人还书时,我问:“你还有书吗?”  相似文献   

2.
有史以来,人们常把读书看作是一种特殊活动,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我读小学时,因淘气不爱读书,触发老师一番感慨说: 小人不知书中有黄金,若知书中有黄金,点灯费蜡也甘心。”这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论调,不足为训。绝大多数人,读书不一定为钱、为官、为美女、为有惊世之作,惊人之举。古人云:“读书旨在明其道”。读其书,能明白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就是收获。那么,如何“明其道”?首先必须读好书,不读坏书。记得一位名人说,一部好书,能教给你如何做人。这话有一定的道理。青年人,世界观尚未  相似文献   

3.
我想过,这一生可能要与书结下不解之缘了。我曾多次宣传过我的“三书主义”:能写书时则写书,写不出书来就老老实实教书,教不成书了那么就安安稳稳地读书。后来,经朋友提醒,又加上一“书”:待到年老眼花读不进书时,就摆摊“卖书”。大约正是因为有了这“四书”的心理预结构,所以在走了一趟意大利之后,脑海里便留下了许多与书有关的印象,权记于斯,以贻同好。  相似文献   

4.
孙中山说过:“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之外,只有好读书。我一天不读书,便不能够生活。”几十年来,孙中山养成了一个好习惯,就是每天都要读些书,甚至在火线指挥作战的时候,也都带有书籍。据英国康德黎医生说,孙中山对于外交、法律、矿  相似文献   

5.
淘书的印记     
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而真正爱读书的人是离不开淘书的。我的朋友中颇有几位藏书家,他们都把淘书当作一种真正的享受。每逢造访他们的书斋时,他们最津津乐道的,往往是一次次淘书的经历——这一本购自特价书市的最后一天;那一本是地摊“拣漏”所得的精品……我自己也是一样,我的一万余册藏书。绝大多数是辛辛苦苦又乐此不疲地淘来的,有些书的内容在读过许多年之后已经淡忘,但淘得这本书的过程却  相似文献   

6.
陈朴 《出版史料》2003,(1):64-65
我是个爱读书爱淘旧书的人。在多年的淘书经历中,既有意外收获的惊喜,也有一时懵懂错过时机的悔恨。“文革”刚结束时,北京琉璃厂中国书店线装旧书颇多,价钱也很便宜。一次看到一部木版的《越谚》,略一翻阅,便见到十分熟悉的绍兴家乡方言,但觉得书太破旧,纸张  相似文献   

7.
古今中外军事名将中,恐怕只有冯玉祥写过《我的读书生活》这样的书。他出身贫寒,没上过什么学,年轻时入伍当兵,终身嗜好就是读书。无论何时何地,只要听说或看到有好书,必定想办法去买来,一生读过的书亦不计其数。可惜在长期戎马生活中,这些藏书大多散失了,唯有抗战  相似文献   

8.
前些时下到县里,去办一件无关痛痒的小事。也许是职业病吧,顺便去看一位图书馆的朋友,久不见面,话题自然很多。当我问到购书的经费时,他直摇头,一叠声地说:“太少!太少!”我一时不知如何应答。对于经费,别说我现在已经“下岗”,即便在任时也苦无良策。我只好用如何提高购书质量,买好书、有用的书等话语来安慰他。我还很认真地向他讲了我在开封读书时的一段往事。  相似文献   

9.
蒲克 《今传媒》2006,(8):32-33
我这辈子有幸与“书”结缘。先是读书,然后是教书、写书、编书、管书和审书。忙忙碌碌数十载,始终是和书交朋友。“挑灯夜读书作伴,人生冷暖吾自知。”有人说我是书痴,虽有几分偏颇,但我确实喜欢,我喜欢拥有书,失去了书,就无异于失去了一双观察世界的眼睛。人生活在现实世界里,  相似文献   

10.
如果有人问我,你的业余生活最大的乐趣是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道:一是读书,二还是读书,闲暇之余,捧过一本好书,愉快极了,也幸福极了。有时在图书馆借来一本好书会禁不住手舞足蹈起来。读书使我受益匪浅,几十年来,我从没有泯灭自己的这一爱好,反之,由于偷着看了许多书,倒使自己有所充实,那时我在一个机务段里被分配当给煤工,我常常用一个红塑料皮,夹一  相似文献   

11.
我爱书店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我国老一辈著名作家、诗人徐迟,他说“那么多的好书,书是香的,是美的,我的魂都掉在里面了。书是贵的,但也真是比较便宜的了,书是那么精彩的东西.……。”我想徐迟成为大作家、大诗人与他爱跑书店爱读书是分不开的。[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马娜 《大观周刊》2012,(41):278-278
书,是一泓清澈的溪水,是一片充满生机的芳草地。书中所表达的真、善、美对于人的人格的塑造、灵魂的净化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我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在校园中进行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不仅使学生感受到阅读的无穷魅力,而且能营造校园读书氛围,让读书渐渐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为其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3.
“妈妈 ,阿姨在唱哪 ,爱是Love ,爱是Amour,爱是……”4岁的女儿轻轻地把肩头伏在我的膝盖上 ;愉快地告诉我。十年了 ,在黄金般的十年青春年华中 ,“正大”神韵一直陪伴着我 ,鼓励着我 ,熏陶着我。那年我正在上大三 ,杨澜与赵忠祥和谐默契的搭配使我迷上了《正大综艺》 ,大学读书时到亲戚家观看 ,放寒暑假就一直蜗居在电视机前 ,片中世界各地的旅游 ,一幅幅绮丽的风光 ,别致的风俗 ,让人觉得世界这么大 ,生活可以如此多姿多彩。从孩提时代到念大学 ,一直就是那么按部就班地上学、考试 ,以为人生就是如此紧张、忙碌 ,《正大综艺》…  相似文献   

14.
廖沫沙的读书方法廖沫沙长期从事编辑记者工作,是我国著名的杂文作家。他一生勤于读书,曾说:“书是我的良师益友,也是我生活的必需品。倘使没有书在身边,我真不知道怎么活下去、能不能活下去。”他在工作中长期坚持读书,学以致用,为用而学,积累了丰富的读书经验。...  相似文献   

15.
大川 《今传媒》2006,(10):34
看到一条好新闻,如沐春日阳光,夏日清风。今年8月8日,《中国新闻出版报》头版有一条新闻,题为《2006年上海书展开幕式别开生面领导不讲话嘉宾作演讲》。读后,让人顿觉清新,为之一喜。亲临书展开幕式的,有国家有关部委和上海市委、市政府的多名领导,却没有一位作“重要讲话”,而是请与会的作家王蒙、全国劳模包超帆和“感动中国十大年度人物”之一的洪战辉三位嘉宾,每人作5分钟的主题演讲,演讲内容就是本届书展的主题“我爱读书,我爱生活”。演讲结束,市委一位领导才宣布:“2006年上海书展开幕”。三位嘉宾演讲得如何,笔者不做评论,只需看看…  相似文献   

16.
大凡爱买书的人,有藏书作装璜和真读书、手不释卷、蜗行不止两种人,而我偏偏两者都不是。我1983年参加工作以来,就嗜好购书,古代文学、画辑法帖、外国名著,见而大喜,付款收之,乐此不疲。也曾想读书,终因是自己的书,随时都可以展读而束之高阁。忽一日,去图书馆读到《读书止观》;“无书求书,有书而不观,此学士通病”。感触良多,我已积习颇深哎。然而借来的书,因借期所限的缘故,却有紧迫感,虽囫囵吞枣,对治懒散之病不失为一帖良方。从那时起,我的买书热情开始降温,到图书馆借书看杂志勤快起来。半年下来居然看了10多部名著,写了两大本笔记。收获的欣喜之余,又使我感到惆怅,应了古人的话,学然后知不足。我,一个小乡镇高中毕业的“理科生”,为自己的历史、地理知识的贫乏而惭愧,于是到图书馆检索,自学起翦伯赞的《中国通史》等书。  相似文献   

17.
我爱读书     
古往今来,读书人写尽了读书的喜怒哀乐。说起我与书结缘,还是当兵后的日子。19岁那年我毅然报名参军,立志要到军营大学校里好好地锻炼自己,多读些书。因为,上小学时,学校离家很远,我常常旷课;上了初中,又只知贪玩,根本无心读书;进了高三当我明白要好好读书时,却悔之晚矣。这回,我下决心要把耽误的时光补回来!新兵集训后,我被分到了机关工作,部队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使我大开眼界,同时也为我提供了学习的好机会,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我总挤出些时间道游书海。我开始选读了《雷锋日记》、《西行漫记》、《平凡的世界》等书。随…  相似文献   

18.
《图书馆》1980,(3)
去年日本共出版了四万多种、十二亿三千多万册书。按人口平均,全国每人可分十几册。不但书店,甚至百货店、食品、果品店等,都兼营售书业务,读书之风颇盛。抽样调查表明,一年里读过书的人占百分之六十以上,其中十五至十九岁者居多,占百分之八十八。但是,也还是有人不读书。据调查,全国每五人中有两人一年里未读一本书,有百分之四十五的人“一本书沒买过”。经抽样调查,不读书的原因以“没有时间”者居多,占百分之三十。认为读书“无此必要”和“不爱看书”的  相似文献   

19.
动态     
《全国新书目》2010,(17):6-7
2010上海书展与世博同行2010上海书展于8月11日到17日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今年的上海书展以"我爱读书,我爱生活——与世博同行"为主题,使书展与世博会高度融合互动,  相似文献   

20.
从《读书》上初识辛丰年先生(《读书》1994年 10月),我被他独具的人格魅力深深感动,曾屡屡与朋友们大谈“辛丰年生活方式”。其实那篇很短的介绍文字和丁聪的那幅漫画,未见得能引起更多读者的注意,然而我却从中看到了一种生活方式。恰值此时,我从新书预告中得知辽宁教育出版社将出版“书趣文丛”,其中有辛丰年的文集《如是我闻》。文如其人的逻辑使我产生出读此书的强烈欲望,我急切地盼着她的诞生。终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