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反差越大 印象越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摄影和写作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照片上最亮与最暗部分之间的明暗之差,称做反差。反差越大,明暗的对比越强烈。 在通讯、特写中,反差越大,对比越强烈,主题越突出,新闻价值越高,给读者的印象越深。 反差是丰富多采的。 一、生与死的反差 生与死是人生的两极,形成强烈的反差。 《超越死亡的对话》(新华社哈尔滨1990年12月6日电,新华社记者张持坚、蒋耀波)写的是魏巍在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中提到的两位烈士井玉琢、李玉安,在40年后仍然活着。烈士活着,本身就有很高的新闻价值,引人注目。记者从哲理的高度提炼主题,更加发人深思。人贵超越,超越死亡,  相似文献   

2.
隐性采访,顾名思义,隐去自己记者身份的采访方式.近来,隐性采访,常被一些记者运用,实践证明:保证新闻报道真实准确,隐性采访是一种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往往获得一些意外收获,可以得到公开采访所得不到更真实的东西。 1987年6月20日北京某家报纸在二版发表一篇《京郊有家现代舞厅》一文,文章告诉读者,在德胜门北侧的回龙观饭店内,有舞厅、台球、电子游戏、健身房、游艺室等,欢迎各界朋友光临。新华社记者当天也前去采访,但新华社  相似文献   

3.
《中国记者》2016,(12):7-7
2016年11月,《中国记者》微信公众号“京原路8号”进行了较大幅度改革,除了和以往一样推出每期精华文章,还根据不同时点,推送了《85年新华社,那些献身新闻事业的英烈》《4篇论文获中国新闻奖的〈中国记者〉,向您约稿呢!》《怀念高殿民,重温20多年前他为〈中国记者〉撰写的奥运报道手记》《朋友,欢迎加入〈中国记者〉的读者微信群》《传媒变革时代,一起迎接挑战——2017〈中国记者〉邀您同行》等文章和链接,获得读者广泛好评与响应。  相似文献   

4.
《中国记者》2013,(7):1
全国新闻核心期刊双效新闻期刊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中国记者》杂志是新华社主办的大型新闻专业期刊,历史可以追溯到1933年新华社最早的业务刊物《工农通讯员》,是国内历史最长、发行量和影响力最大的新闻业务期刊之一。《中国记者》在中国新闻界拥有广泛读者,具有公认的权威性和影响力鉴于《中国记者》  相似文献   

5.
《中国记者》2013,(8):1
全国新闻核心期刊双效新闻期刊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中国记者》杂志是新华社主办的大型新闻专业期刊,历史可以追溯到1933年新华社最早的业务刊物《工农通讯员》,是国内历史最长、发行量和影响力最大的新闻业务期刊之一。《中国记者》在中国新闻界拥有广泛读者,具有公认的权威性和影响力鉴于《中国记者》  相似文献   

6.
《今传媒》2010,(6):84-85
张严平(1955年11月-),女,新华社高级记者. 山东人,198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同年入新华社国内部,现为新华社中央新闻采访中心、国内部政文采访室高级记者.<新华商>杂志总编辑虞宝竹在<女记者的幸与不幸>一文中称"新华社女记者张严平几乎成为典型人物通讯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7.
新近出版的《新华通讯社史》(第一卷),为读者呈现了新华社及其前身红中社最初18年(1931-1949年)的历史轨迹,从中亦可看到新华社国际报道从无到有、由弱渐强的阶段性发展历程.如今新华社国际传播触角已遍及五大洲,在世界范围内建立7个地区总分社和100多个分社,上千名驻外记者活跃在世界各地.作为世界性通讯社的一员,新华社正在全球注目下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8.
"外面温度很低,大家相聚很暖,观点交汇很融".由新华社天津分社、天津市记协、新华社《中国记者》杂志社联合举办的《中国记者》天津读者座谈会于2011年12月16日召开.会场设在新华社天津分社多功能厅,天津二十多家新闻媒体代表和《中国记者》一行欢聚一堂.与会代表们一见如故,大厅内春风拂面,俨然没有了冬日的寒冷.天津《大港石油报》社长得知此次座谈会的召开,驱车一个半小时赶来参加.  相似文献   

9.
不知内情的人总是误认为驻外记者,尤其是新华社驻外记者,是一桩乐趣横生的美差。你看,这些记者因工作之便,可以周游世界,饱览异国他乡的奇风异俗,名山大川。其实不然,驻外记者是一个苦不堪言,且具有一定危险的差使,新华社记者邵云环捐躯南联盟便是一例,笔者作为新华社驻外记者在国外工作和生活了十几年,体会颇深。  相似文献   

10.
与年轻记者谈"成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前,新华社总编辑南振中同志在新华社一个培训班上与年轻记者座谈,就新闻本源、年轻记者成才和搞好批评报道等问题回答了大家的提问,并从学习、积累、思考、实践等方面对年轻记者提出了希望和要求。现将整理出的几段文字刊登出来,供年轻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1.
作为新华社记者,说实在的,做梦也想能成为新华社十六大报道团队中的一员.因为5年一次的党代会,能有这样的机遇的记者很少.何况我已当了18年记者,还从未亲历过这样的盛会.  相似文献   

12.
2000年11月4日《中国青年报》一版发表的新闻《袁隆平趣谈“灵感”》是一则会议新闻,却让人咀嚼再三,备受启发。这是两位新华社记者在一次普通会议上抓取的一条活鱼。从文中可以看出,记者于11月3日赴西南农业大学参加该校50周年校庆大会。校庆大会,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会议。然而就是在这样的一次会议上,新华社记者瞪大了新闻眼,打开灵感的窗口,捕捉了一条新闻:袁隆平趣谈“灵感”。校庆活动,千篇一律,很难发现新闻,写出来也鲜有读者。如果不是有名人参加或领导出席,原本发稿都难。可以猜想,两位被邀请到会的新华社记者心里也很清楚这一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为难之余,二  相似文献   

13.
要闻     
《中国传媒科技》2013,(13):12-15
新华社新闻信息集成产品"新华发布"正式上线新华社北京7月7日电(记者李延霞)新华社新闻信息集成产品"新华发布"7日正式上线,为使用移动支付平台的读者提供不一样的新闻体验。"新华发布"由新华社新媒体中心自主开发,是新华社实施战略转型、开展新闻信息集成服务的一项最新成果。"新华发布"搭载在新华社新推出的新华通移动商务平台上,用户在使用移动支付工具的同时,可享受专业  相似文献   

14.
被誉为"中国人的心灵读本"的<读者>一直受到业界关注.最近,新华社记者到兰州采访了<读者>有关负责人,探讨<读者>月发行量高达800万的奥秘.  相似文献   

15.
今年春节期间,新华社播发了一组来自全国各地农村的消息。这些报道象一股清新的春风,使读者亲切地感受到中央新的一号文件,给广大农村注入的新的活力,看到我国农民,又以新的风貌,迎接农村第二次大改革的到来。要改革就要力争朝夕,时间观念的改变,是八十年代我国新型农民的特点。这个特点也体现到当今农民是如何欢度新春佳节上来,他们打破了老一套的过年习俗,赋予这个传统节日以新的含义,因而有了强烈的时代特色。二月二十三日,新华社连续播发了两篇来自农村第一线的报道,一是记者李锦和通  相似文献   

16.
《新闻与写作》2002,(3):9-11
编辑同志: 新华社记者杨明报道了足球黑哨事件。作为新闻界同行,我们很佩服杨明的能力和胆识,同时,我们也很想知道他是怎样进行采访的,有什么样的体会。希望贵刊能够介绍。  此致敬礼! 读者 王东为满足王东同志和广大读者的愿望,本刊记者经多方联系,终于采访到新华社记者杨明。  相似文献   

17.
穆青,老记者,中国新闻事业家与新闻摄影家。河南杞县人,回族,生于1921年,1937年参加八路军,1940年考入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1942年进入党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从事新闻工作,1949年担任新华社记者,此后历任新华社华东、上海分社负责人,新华社总编辑、社长、党组书记等职务,在党的十二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十三大上当选为中顾委委员,现为中国记协名誉主席、中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名誉会长、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名誉会长。穆青是抗日战争以来这半个多世纪中,把被称为“易碎品”的新闻写成思想最深刻、影响读者时间最长、阅览人数最多之作品的记者,被称为中国新闻的擎旗人。他的作品有着深厚的群众根基,闪耀着朴实的文风,我党新闻史上许多具有重  相似文献   

18.
今年以来,新华社认真贯彻落实江泽民总书记的重要批示和重要讲话精神,加大了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报道的力度,开展调研,开辟专栏,及时反映各地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进展、新探索,充分介绍各地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好经验、好措施,播发了一批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好稿件,受到各地读者广泛好评,得到中央领导充分肯定。为了解新华社关于思想政治工作调研报道方面的做法和经验,本刊记者日前访问了新华社社长田聪明同志。 记者:田社长,您好。今年以来,新华社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调研报道搞得有声有色,一批重点稿件产生了…  相似文献   

19.
说也凑巧,1989年12月31日,我收到新华社湖南分社农村记者杨善清同志的一封来信。去年11月下旬召开新华社国内部农村记者座谈会前后,他自告奋勇一年间两次参加农村记者调研小分队。他在来信中说:“因乘坐个体户汽车,发生车祸,将头、脸、牙、手、脚多处摔伤,门牙被摔坏一颗,膝盖骨部位上,裤子摔个大洞,血流满面,当即送往医院。现6天过去,仍有浮肿和头脑昏昏,正在治疗中。”他接着说:“为完成总社交给的任务,争取时效,‘咬咬牙’,‘舍命陪君子’。”读完来信,我不禁为这位年过半百的老记者的强烈事业心和拼搏精神所感动!几乎每个参加农村调研小分队的记者,都有各自不平凡的经历。当70年代末,农村实行大包干,响起第一声改革的春雷,新华社农村记者队伍的采访方式也发生了变革,一批有志于农村改革报道的记者自发地组合起来,围绕一个重点报道题目,实行跨地区跨部门的采  相似文献   

20.
《中国记者》2014,(2):1
《中国记者》杂志是新华社主办的大型新闻专业期刊,历史可以追溯到1933年新华社最早的业务刊物《工农通讯员》,是国内历史最长、发行量和影响力最大的新闻业务期刊之一。《中国记者》在中国新闻界拥有广泛读者,具有公认的权威性和影响力。鉴于《中国记者》在业界和学界的声誉和影响,被相关机构、学会和新闻院校联盟多次评为中国最具影响的专业媒体和品牌媒体,列入期刊品牌十强。《中国记者》"文字摄影并重、国内国际并重",与传媒同步,与记者同行。及时反映国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