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眼”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一个解释是“事物的关键所在”,《辞海》将之引申为“章的精要处”,故“新闻眼”即指一篇新闻的精要所在。它在新闻作品中,可以是一个词组、一句话或一个段落,也可以是标题或导语。  相似文献   

2.
古人谓文章的精要处为“眼”,故诗有诗眼、文有文眼,好新闻亦需有眼,当指一篇新闻的“神光所聚”之处,如新华社电讯稿《刘朗兰慷慨就义》中的对话:(阎军)问:“为什么参加共产党?”“共产党为老百姓做事。”“今后是否还给共产党办事?”“只要有一口气活着,就要为人民干到底!”这是这篇消息的“眼”,至今读来,仍可感到17岁的女共产党员面对国民党阎(锡山)军铡刀的浩然正气和博大的精神内涵。“一句之灵”,“使全篇俱活”,新闻眼是~篇优秀新闻作品中最能拓展立意、强化主题的关键,或者说是一篇新闻作品中的闪光的亮点,这…  相似文献   

3.
一个新闻工作的从业者,特别是一个身处基层的通讯员,谁都想在自己的新闻生涯中,采写出几篇"带响"的作品,业内通称为抓"活鱼".而能否抓"活鱼"不抓"死鱼",就得看自己有没有较强的新闻敏感.新闻的敏感强,能在平凡中发现惊奇,而新闻敏感差,遇到新闻却"有眼不识金镶玉",使之"失之交臂".  相似文献   

4.
对于初入新闻门槛的人 ,有两种情况很常见 :一是看到别人在大报小报上发稿子 ,或有作品获奖 ,总觉得这稿子除了标题或立意好些外 ,其他并无什么。一是当自己辛辛苦苦采访了好一阵 ,面对抱回的一大堆新闻素材 ,冥思苦想 ,却无从下手 ,即使勉为其难 ,稿子出来了也羞于见人。应该说 ,这两种情况其实都是很正常的 ,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但作为初学者 ,对于何为“新闻眼”和如何寻找“新闻眼” ,认识不清 ,重视不够 ,或心有余而力不足 ,恐怕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原因。“眼”为何物?按《辞海》的解释 :关节也。引伸为文章的精要处。如 :字眼 ;…  相似文献   

5.
这些年,江苏的电视新闻改革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尤其是"民生新闻",现在已经在全国遍地开花,《1860新闻眼》作为"民生新闻"诞生地的一档新闻,身上自然有着"民生新闻"的烙印,但作为一档省级卫视的大版块新闻节目,《1860新闻眼》又有着自身独有的特色,这就是我下面重点要说的"情感新闻".  相似文献   

6.
新闻眼即新闻作品的主题、红线、灵魂,是整篇新闻报道思路文脉交织的重要枢纽,是新闻作品最具闪光点的部分,新闻眼所达到的效果直接决定着新闻作品本身的成败得失。新闻眼是通过采访形成的,需要记者在大量繁杂的新闻素材中精心提炼。在新闻作品中,新闻眼可以表达为一个简单的词组、一句简单的话,也可以不声不响地潜伏在消息的导语中,它是整篇新闻的串珠红线,有画龙点睛之  相似文献   

7.
1997年5月,在"中国新闻史学会换届暨98全国新闻史学术研讨会"上,宁树藩先生在题为《新闻史研究的前瞻》的发言中首次明确地提出新闻史研究的"本体意识",曾引发学界关于新闻史研究本体与特性的讨论与反思;2007年3月,《新闻大学》(春季号)的"中国新闻史研究现状笔谈"专栏,五篇讨论稿中有三篇又不约而同地论述到了中国新闻史特性和本体论的问题。宁先生看到《新闻大学》的讨论,感到非常高兴并且很乐意把他新近关于新闻史研究的一些思考,借此讨论而公之于众,以便和全国同行共享。宁老师的观点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他亲笔所撰的关于新闻史研究"本体意识"形成的历史回顾,这既是他本人研究心路的记录,也可以作为中国新闻史教学和研究的简短历史过程看;另一部分是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和《新闻大学》编辑部委托博士研究生郭丽华对宁先生所作的访谈。现将这两部分内容刊载如下,以供同仁了解和讨论。  相似文献   

8.
谢怀基同志是新闻界熟知的人物。这并非因为他当了《辽宁日报》的副总编,也非因为他参加新闻工作已经三十多年了,而是因为他勇于创新和突破,不断推出震动读者的新闻名篇。有人说谢怀基是新闻界新升起的一颗明星,并非过誉之词。近年来,在万马奔腾的新闻角逐中,他可以说是一马当先。他有二十多篇新闻作品在全国和省内外好新闻评选活动中获奖。其中获全国好新闻一等奖和好新闻奖的就有五篇(含合写的);他有十篇新闻、通讯、特写、报告文学作品被选八《中国优秀通讯选》、《全国好新闻选》等选集中;有三十多篇新闻作品为《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相似文献   

9.
新闻漫画具有三个基本属性:新闻性、漫画性、评论性,是三属性的融合。《南方周末》(以下简称《南周》)的漫画专栏"漫画一针",刊登在评论版,基本上每期一幅漫画,不是单纯的新闻配图,而是可以独立成文的新闻漫画。这些漫画符合专栏名称"漫画一针",确有简单中见观点,一针见血  相似文献   

10.
新闻点子很重要,活跃在新闻传播中.对此,人们有所研究①,但未尽其义,有待进一步深化. 所谓新闻点子,专指传播新闻的点子,经营管理新闻事业的点子不在其内.考证"点子",有两种含义:①主意,办法;②关键,要害.它是一种统称,指新闻传播者处置一切新闻传播业务的具体构想与方略,由一篇篇新闻作品体现出来;特指报道与评论新闻时那种高明的主意,乃至出人意料的绝招.  相似文献   

11.
伍菲 《传媒》2018,(2):38-40
2016年被称为"VR元年",在新闻传播领域,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其实早已开启.2013年,美国甘内特集团旗下的《得梅因纪事报》勇于拓新,将虚拟现实与游戏元素结合,在其网站推出《丰收的变化》大型解释性报道.该报道推出后立即引来网友的围观和热议.2014年,Facebook以20亿美元收购虚拟现实头盔厂商Oculus而引爆了VR技术市场,将虚拟现实技术推广至诸如军事、航天、电子游戏、现场直播、医疗健康、新闻传播等更多的领域.2015年,众多的国内外媒体机构开始在虚拟现实的道路上积极探索,并创作出很多优秀的VR视频作品.国外媒体如ABC开启了"ABC News VR"的服务,并推出了其第一篇虚拟现实报道《叙利亚之旅》,《纽约时报》则推出了VR新闻客户端"NYT VR",并相继制作出了《The Displaced》《Walking New York》《Vigils of Paris》等优秀作品.而国内媒体的尝试,如新华社的VR集锦《直击政协会议开幕前一小时》《西藏"萨嘎达瓦"》《VR体验极地快车》等,财新的VR纪录片《山村里的幼儿园》、微纪录片《深圳的伤恸——"12·20"垮塌事故回眸》等力作,也对国内VR新闻市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总离不开相应的"参照物",若干参照物便构成"参照系".新闻记者能不能在新闻实践中为受众建立参照系,建立怎样的参照系,既是新闻业务水平的体现,更是政治素质的体现和引导舆论能力的体现.最近评出的河北省好新闻一等奖中,有一篇《扶贫办主任出差记》就是为受众提供新时期人民公仆的参照物,作者通过对张家口市扶贫办主任郭继样事迹的挖掘和再现,为新时期人民公仆树立了典型,起码在衣食住行方面给领导干部选择了一面镜子或标尺.  相似文献   

13.
综观目前所有新闻理论方面的书籍,几乎没有一本关于记者风格的专著,即使有书论及"新闻记者",也多是从记者的知识修养、业务技能和职业方面来谈,而很少提到记者风格。值得一提的是,1993年艾丰在其《新闻写作方法论》中专门有一节探讨"新闻写作的风格",提出:"新闻作品可以有自己的风格,形成风格是记者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并难能可贵地概括  相似文献   

14.
按照《现代汉语词其》的解释,"观点"是指人们"观察事物时所处的位置或采取的态度",也"专指政治观点。"从这个定义来看,一个人只要思维正常,对事情都会有自己的"观点"的。而"观点新闻"则不同。所谓"观点新闻",一般是指对专家学者,也包括一些党政官员在各类论坛、研讨会、报告会、学术讲座上提出的新观点所作的一种报道。两者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15.
对于初入新闻门槛的人,往往看不到别人的获奖作品除了标题究竟好在哪里;而自已辛辛苦苦采访了新闻素材,却无从下手,勉强写出稿子也羞于见人。应该说,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初学者,对于何为“新闻眼”和如何拎出“新闻眼”,认识不清,重视不够,或把握不准,恐怕是不可回避的现实状况。何为“新闻眼”我这里所说的“新闻眼”,指的是一则新闻的主题、红线、灵魂、它是整个报道思路和整篇新闻文脉交织的枢纽,是新闻作品中的精气神和最为光彩照人的闪光点。有没有“新闻眼”,“新闻眼”显不显著,抢不抢眼,将直接关系到一篇新闻作品的深浅高低和成败得失。  相似文献   

16.
《四个老兵的心里话》与《中国硅谷:“劳动和劳动价值”有新说》两篇记者调查,在《解放军报》和《中国国防报》刊发后,引起一些媒体的关注,受到从总部到基层的普遍好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和《中国新闻出版报》等分别摘播报纸或刊发消息,称“这是深入学习‘七一’讲话、进一步统一思想的好教材”,是“一篇难得的好报道”,是“深化《讲话》的一次成功的新闻实践”,是“用新闻手段宣传《讲话》精神的一个贡献。”作为这两篇调查的作者,重读两篇作品,回顾采写过程,感到一个最深切的体会是:用新闻手段宣传重大…  相似文献   

17.
《新闻战线》编辑部联合地市报社,自2002年6月以来已连续举办了3次《地市县报人·我的得意之作》征文活动,刊登了许多新闻精品,交流了不少新鲜经验,使广大读者为之耳目一新,尤其是新闻工作者从中受益匪浅。本人自1991年至今,每年都有一件作品荣获福建省新闻奖一等奖。其中称得上“得意之作”的算是《老台长的饭菜钱》。这是一篇新闻特写,如有的同志所说,是在办公室里“信手拈来”的。有同事问:“能在全省获新闻最高奖的作品有如凤毛麟角,你怎么可以信手拈来呢?”回顾总结起来,这篇作品能获奖,有以下3个特点:一、针砭时弊。任何一篇有生命力…  相似文献   

18.
《青年记者》2001,(1):14-15
田宏耀,中共荣成市委宣传部新闻科科长,《中国海洋报》荣成记者站常务副站长。自1990年9月调入荣成市委宣传部从事新闻报道工作以来,始终坚持业余写作,勤奋笔耕,在国内外报刊发表了3000多篇消息、通讯等多种题材的新闻作品,在地级以上新闻单位年发稿量最多达450多篇。先后有13件作品在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中国广播电视学会等单位举办的评奖活动中获奖,连续9年被《大众日报》社、山东人民广播电台、《威海日报》社等新闻单位评为“优秀通讯员”,被中共威海市委宣传部评为“优秀新闻工作者”,连续两年被中共荣  相似文献   

19.
《南方都市报》 中央美院雕塑系教授蔡志松的雕塑作品《故国·颂1》、《故国·颂2》被一些观众批评为"丑陋的中国人"、"毫无阳刚之美",主要原因是其中有一组跪着的人像。两个星期过去了,已经冷了的舆论之锅里忽然爆出了一个热栗子--这些系列作品中的一件得到了全国美展的铜奖,而且是北京地区唯一进三甲的雕塑作品。  相似文献   

20.
娄和军 《青年记者》2012,(31):47-48
沂蒙老区——沂水县夏蔚镇是大众日报的创刊地,也是大众日报的基层联系点。2011年9月底,在总编室两位主任的带领下,我们直奔大山深处的小山村。在两天的采访中,大家一起帮乡亲抢修山路,到报社老房东家"探亲",和山区孩子开班会并捐赠报纸。我们在同劳动中体验百姓忧乐,在田间地头找寻共鸣。《希望,在大山深处扎根》,是一篇带着泥土芬芳的"走转改"作品。采写这篇报道,我有一个深刻体会,那就是"新闻有情,方能行远"。1500多年前,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情者,文之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