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0 毫秒
1.
传媒这一概念有信息载体和传播组织两种含义.从经济学的意义上说,作为工具或手段,传媒就是一种能够承载与传递信息的产品;如果将传媒作为一种从事信息采集、加工、制作和传播的社会组织,传媒就是指一种生产特殊产品的经济组织,也就是传媒企业.前者定义了传媒产品,后者定义了传媒产品的生产者.与一般产品不同的是,传媒产品是信息产品,具有意识形态和商品的双重属性,也因此是一种特殊商品.这就从本质上规定了它的生产者和产业的特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传媒政治属性与经济属性及其关系的论述,分析了影响传媒这一双重属性的因素和原因,提出了调和两种属性之间矛盾的方式与方法。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社会与传媒的双重转型发展过程中,伴随着政府角色与职能的变迁和传媒的变化,政府与传媒的关系正在发生转型:从传统体制之下的政府对传媒的单向控制转变为包括共生关系、工作关系、监督关系在内的政府与传媒的双向互动关系.本文重点讨论这一双向互动关系形成的直接影响因素及其过程,分析中国大陆政府与传媒双向互动关系的内涵及形成.这...  相似文献   

4.
中国电视传媒改革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电视传媒具有“二重属性”,我国电视传媒改革需要兼顾政治与经济双重目标,不同经济体制环境下的电视传媒改革模式中相关主体的经济关系存在显著差异,我国电视传媒必须走产业化的道路,同时政府需要加强对电视传媒的监管和规制。  相似文献   

5.
基于多元属性的结构重建——我国传媒体制改革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卫华  简婷 《新闻大学》2008,(2):123-127
基于传媒"双重属性论"的"混合型体制",作为政府与传媒之间"合意"的产物,曾经成功地舒展了传媒的产业发展,但却使传媒产业性张大成为事实性的单一属性,使政府主导的传媒体制改革陷入困境。因此,摆脱传媒属性的"二元思维",基于公共性的多元属性结构观,制度性地导入公共利益,重建我国传媒系统结构,是传媒体制改革的合理性路径。  相似文献   

6.
邹民生 《青年记者》2012,(16):16-17
就传媒类公司而言,改制上市将面临来自经济、社会、专业等方面的一系列挑战.其中最核心的是对传媒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挑战,是对长期以来形成的官媒角色的挑战,是对传媒类公司的经营、业务、流程、人员等一系列组织架构与运行机制再造的挑战.传媒类公司的上市实质上是一次寻找其固有属性的回归之旅.对此,要有足够认识.  相似文献   

7.
本文依据信息经济学有关原理,对我国传媒领导与行政组织的重复博弈、传媒领导与传媒组织间的一次性博弈进行了研究.文章分析了双重博弈激励机制下我国传媒领导的行为取向,认为目前我国传媒领导并没有太多创新的动力和目标.按照宣传主管部门业绩考核评估条例来安排传媒管理的目标和措施是传媒领导的最优选择,因而传媒同质化是我国传媒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必然现象和结果.降低传媒领导退出行政组织的成本、增大传媒组织对传媒领导的约束和制约是调整我国传媒领导双重博弈激励机制的目标和方向,惟有如此才能激励传媒领导对传媒的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随着传媒产业发展日趋信息化、多元化、网络化和融合化,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层次、多样化、高水平、复合型发展趋势,人才是传媒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而复合型人才是创新传媒产业发展的原动力。一、复合型人才是传媒产业的重要资源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不是科技、专利权、产品素质和策略定位等,而是复合型人才和有效地管理人力重要资源。1.传媒产品的两重性决定了传媒产业需要复合型传媒人才我国传媒产品具有商品、公共品双重性质,其生产者同时作为经济利益实体和社会公器而存在,其产生的效益同时具有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双重属性。传媒  相似文献   

9.
传媒体制变迁的模型建构与目标路径选择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郑丽勇 《新闻界》2005,(6):7-10,6
传媒产业的双重属性决定了市场和政府两种力量都足不可或缺的。传媒体制变迁的关键问题是市场与政府的关系问题。市场化和制度化是传媒体制变迁的两个基本逻辑,本文以市场化程度和制度化程度为变量建构传媒体制变迁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传媒体制变迁目标和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0.
严洋  郭静 《新闻世界》2012,(4):148-149
传媒的公共性在世界上每个国家都是存在的,只不过他们具体的表现不同。在我国,传媒的双重属性一直占据着主流,但是传媒的公共性早已有之,我们可以从很多著名报人的报业实践中找到传媒公共性的影子。笔者以民国时期比较典型的报人的实践和新闻思想为例,分析传媒的公共性在民国时期一些具象。  相似文献   

11.
传媒与资本     
《传媒》2016,(20):6-7
@郭全中:传统媒体转型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资本是所有产业皇冠上的明珠,传媒如果不玩转资本,转型基本就是一句空话.在传统业务遭受冲击的情况下,没有新的业务支柱,传媒转型自然就会雪上加霜,投资新项目成为很多媒体必须要做的事.利用传媒控制资本,再通过资本来壮大传媒,这种方式在国内很多媒体的实践中已经被验证.  相似文献   

12.
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标志着我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也标志着我国社会经济运行机制的社会经济结构将出现新的变化。 省级广播传媒在这场社会变革中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思考之一:省级广播传媒已经成为具有双重社会属性的多功能媒体。 随着广播走向市场,计划外收入的增加和节目模式的改变,广播被列入第三产业,省级广播传媒的社会属性由过去单一的政治属性,拓展为政治属性和经济属性两个方面,省级广播传媒在继续发挥党和政府的喉舌作用的同时,又成了一种生产力,一种发展经济的手段。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传媒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以及新兴媒体对传统纸媒的剧烈冲击,传统报业集团加快了向传播立体化、媒介多样化、产业多元化、管理科学化的现代传媒集团转型的脚步。成功实现转型必须加强对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人力资源是传媒集团生存、发展的生命线,它与物质资源、资本资源、信息资源一起构成了传媒业的基础性资源。建立有传媒特点的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模式,对传媒集团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努力打造一支适应传媒文化产业发展和市场竞争需要的人才队伍,为传媒集团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现代传媒集团,需要建立一支有较高政治素质、理论水平和专业知识的新闻人才队伍。传媒业作为党的新闻宣传事业,政治属性是其根本属性。作为党的宣传工作者,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是新闻从业者必须遵循的从业原则。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要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和理论水平,有良好的政治鉴别力和敏感性,能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  相似文献   

14.
传媒公共性:概念的解析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媒公共性是在传媒体制规训下传媒实践公开性、批判性和公益性理念所产生的社会公器属性,包括应然和实然的双重含义,涵盖理念、体制和实践三个层面。传媒公共性问题实质是媒体与民主的关系问题,尤其是传媒自身的民主化问题,核心是传媒与政府、市场、公众之间的关系或传媒管理体制问题。考察传媒公共性,需区分应然的理想和实然的表现,采用历史的、动态的、政治的、阶级的观点去分析,区分展示的、操纵的公共性与批判的公共性。传媒公共性概念应用于中国,应当以哈贝马斯的公共性理念作为价值规范,同时结合我国传媒体制对传媒实践展开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信息传播技术和社会转型的双重推动令中国广播影视业发生着全面而深刻的变化,传媒迎来融合时代,传统广播影视正向着更为包容的视听传媒华丽转身。面向未来,人类文化将进入视听时代。文中在对视听传媒的概念进行定义与辨析的基础上指出,视听传媒方向的转型标志着新的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发展格局以及新的价值选择实现格局和监管模式。应以此为契机,在概念转型之外推进价值转型、传播模式转型和产业赢利模式转型,整合各类服务主体、传输网络、内容资源和服务平台,实施"视听无处不在"计划,建设"视听中国"。  相似文献   

16.
本文首先区分了广义传媒和狭义传媒的概念:广义传媒是指能够传播物质、能量与信息的一切中介系统的统称;狭义传媒仅指传播信息的中介系统。在对传媒概念进行广义理解的前提下,讨论了传媒的经济属性。根据协同学方法,特别讨论了信息增值过程。明确指出,信息增值过程是连接传播和传媒经济的桥梁。提出了传媒价值定律:一个媒体的价值取决于它所镶嵌其中的经济系统状况。最后简要讨论了传媒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及其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新闻传媒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当然建设者。它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角色是双重的:不但是引导者和推动者,更是建设者;其建设作用不但是间接的,更是直接的。传媒在发挥引导作用、宣传作用、监督作用和建设作用的同时,必将极大的发展自己。传媒所有从业人员必须从战略高度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自觉承担建设和谐社会的历史任务。既要立足当前,与传媒转型、产业发展有机结合,从一件件实事做起;又要着眼长远,与传媒发展战略规划相结合,达到构建和谐社会与媒体远景目标同步实现。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传媒经济与管理教育不断发展,逐步形成了富有特色的面向传媒产业,并与传媒实践紧密结合的专业教育体系.本文主要介绍西方传媒经济与管理教育的发展情况.从学科属性、教育层次、课程设置、教材使用以及教育国际合作等方面,对西方传媒经济与管理教育情况进行梳理,分析其特色与经验,希望为中国传媒经济与管理教育的发展提供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19.
在社会救助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传媒的越界评判和敦请成为一种“合法的”补偿机制。本文认为,传媒的越界行为得以存在主要原因,在于新闻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平民主义话语策略,调动并契合了转型时期中国民众的社会心理。传媒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某种市场和道德的双重默许。  相似文献   

20.
知名主持人李咏、白燕升、王凯先后与央视解约,掀起社会对"辞职潮"现象的热议,引发对传媒人转型现象的思考。通过以分析传媒人转型后的去向为切入点,解读传媒人转型的平台、诉求及现实考量三方面的内容,并指出传媒人转型有着特定的时代色彩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