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蔡秀威 《今传媒》2010,(8):171-172
一、电视语态中国学者孙玉胜是最早提出“电视语态”概念的,他在《十年:从改变电视语态开始》中写到:要降低电视媒体说话的口气,尝试一种新的语态,也就是新的叙述方式。对电视来说,新的叙述方式一方面是电视解说词的写作文风,  相似文献   

2.
电视语态 我国学者孙玉胜最早提出"电视语态"概念,他在<十年:从改变电视语态开始>中写道:要降低电视媒体说话的口气,尝试一种新的语态,也就是新的叙述方式.①在电视中,每一幅画面,每一句解说,每一个现场声,主持人的衣着、表情、举止,甚至演播室的每一件物品等都表现出新闻语态.  相似文献   

3.
2016年1月7日,《四大名助》在东方卫视开播,号称国内首档社交服务类爆笑减压节目.《四大名助》节目的出现顺应了新媒体语境下的新变化,也是电视社交服务类节目语态上的创新.“电视语态”的概念是2003年孙玉胜在《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一书中首先提出的,“要降低电视媒体说话的口气,尝试一种新的语态,也就是新的叙述方式”.电视语态的变革要符合电视传播规律,不断贴近百姓的实际生活,《四大名助》体现了新媒体语境下电视社交服务类节目语态与时俱进的创新.  相似文献   

4.
语态,即说话的态度,叙述的方式。从1958年开始,中国电视走过了60多年的历程,其语态也经过了数次改变,尤其处在社会转型期的当下,电视语态的变化速度更快。作为一个地方台的农业节目,应该以何种语态赢得观众,树立品牌与公信力?本文结合工作实际谈一点个人看法。纵观中国电视语态的发展变化,根据传播者对受众说话的态度与叙述的方式,大致把电视语态归纳为四种,即新华语态、平民语态、悬疑语态、叫卖语态。需要说明的是,这四种电视语态的变迁并不是相互替代的线性结构,而是语态在原有基础上的叠加。电视节目内容丰富多彩,客观上需要传播语态的多样化。  相似文献   

5.
转型期中国电视语态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红波 《声屏世界》2008,(12):10-12
语态,即说话的态度,叙述的方式。中国电视迄今已走过了50年的历程,其语态也经过了数次改变,尤其处在社会转型期的当下,电视语态的变化速度更快,变化的程度令人瞠目。本文试图从电视语态变迁这一现象入手,分析这些变化背后的理论根源及其折射出来的思想意识,探析梳理中国电视半个世纪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电视语态在社会转型期下急速变化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6.
吴彩霞 《新闻世界》2014,(7):221-222
吆喝叫卖口头广告和电视购物相结合,催生出电视购物"叫卖式"语态。本文梳理了从先秦时期至今零售"叫卖式"广告的发展历程,并在古今对比的基础上,解析现今电视购物"叫卖式"语态的误区,探讨其良性再造之道,最后得出确保真实性、真切性、专业性、创新性的四大方略。  相似文献   

7.
电视悬疑语态是近几年来,在媒介市场激烈竞争前提下产生的。在电视节目中频繁设置悬念,采用不断设问方式吸引受众的传播策略,是一种传播者千方百计诱惑受众的语态。这种语态在当今中国的电视荧屏上几乎随处可见,无论是讲故事,还是娱乐选秀,甚或新闻栏目似乎都离不开悬念叙事的铺陈。  相似文献   

8.
2003年,孙玉胜的《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一书出版,“语态”一词跳出原来的语法范畴,成为“说话方式,表达方式”的新指称.有研究认为:电视语态的变迁经历了新华语态、平民语态、悬疑语态、叫卖语态等四个阶段的发展变化.这四个阶段的变化正反映了媒体与传播对象之间的关系变化.2014年6月2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发布了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4)》,报告指出,微传播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新动力,成为主流传播方式.  相似文献   

9.
电视悬疑语态在央视科教频道的运用及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红波 《视听界》2007,(6):89-90
一,电视悬疑语态的形成 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电视语态大体可分为三种,依次是“新华语态”、“平民语态”和“悬疑语态”。“新华语态”是中国电视在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形态前,宣传报道多以新华通讯社的报道配以画面播报,这是一种上传下达、传播者高高在上的支配性语态。“平民语态”是从1993年《东方时空》开始的,力求平实、亲切,贴近百姓生活,这是一种传播者和受众平等交流的语态。  相似文献   

10.
电视民生新闻开创了一种新的电视语态,它在受众话语权的回归、新闻视点的下沉、报道方式上的出新等方面部给中国电视新闻输入了新鲜血液.  相似文献   

11.
邹志伟  洪蕾 《今传媒》2010,18(9):154-156
作为两岸政治对峙的特殊情况,对台广播因有较强的政治色彩,文风、语态上常出现制式宣传、宏大叙述等误区,导致报道的可听性不强,无法"入耳"更难以"入脑、入心"。增强对台广播的可听性,须贴近并服务于台湾听众的接受心理和接受习惯,文风和语态上淡化宣传味,善用多种表现手法增强感染力,在表现手法上加强"细节描写"、追求"报道艺术"、善于"留白",以增加报道的可听元素。  相似文献   

12.
电视技术对突发事件报道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录播"到"直播"、从"模拟"到"数字"的变革,推动着突发事件报道的制作方式、叙述角度、创作理念等形态的演变与突破。电视技术的更新、传播环境的改良,促使突发事件报道更为有序、规范地运作。  相似文献   

13.
刘昕 《新闻采编》2012,(5):37-38
纪录片的叙事视角\叙事语态叙事学关于语态方式的界定包括:(1)异叙式,即叙述人位于事件和受众之外,是纯粹的第三者,是全知全能的。(2)同叙式,即叙述人参与事件,但并非主要角色,处在事件发展的动态之中向受众叙述事件。(3)自叙式,叙述人就是事件的主要角色。从叙事视角、叙事语态来看,口述历史类纪录片应该兼有同叙类和自叙类的特点,即叙述人参与事件,可能是事件的主要角色或次要角色。  相似文献   

14.
冷凇 《声屏世界》2011,(2):45-47
纪录片能够营造其他类型电视产品无法比拟的"真实感"体验。某种程度上,纪录片在对外交流上的语态与语境相对客观,这种易于接受的"软性宣传"优势明显超过新闻、娱乐、电视剧等其他领域的电视节目。纪录片对外传播的最高境界应当是"以国际受众市场为导向的国家公益事业”。  相似文献   

15.
媒介传播语境决定着媒介的传播语态,选择传播语态的根本依据在于传播者的定位、传播的内容以及传播形式。电视经济节目因其特殊性而在传播过程中不时会受到阻碍,而电视家庭性的收视特征决定其必须选择恰当的传播语态。本文从传播学角度,对目前中国经济媒体传播语态进行探讨与分析,并以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为例,以期对于提升电视经济传媒的影响力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6.
笔者日前拜读了中央电视台孙玉胜所著《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颇有收益。他把中国电视的改革总结为十年一轮的周期特征,1983年、1993年和2003年。中国电视的第一轮改革体现在电视的发展体制上,第二轮改革则体现在新闻的叙述方式上,而第三轮改革则体现在新闻的报道方式上。这其中我们会发现,每一次新闻改革实际上都伴着电视理念的创新,可以说,电视理念的创新是电视新闻革新的基石。  相似文献   

17.
本文依据哈贝马斯所提出的公共领域的概念,试从电视民生新闻的报道内容和报道语态方面论述我国电视民生新闻是否存在着公共领域。  相似文献   

18.
业内被提及频率颇高的一些观点中,"电视画面为电视新闻节目的核心因素"总不能例外。究其所因,无外乎是由于电视画面在整个电视新闻节目中所承担的功能和作用所致。而了解或分析电视新闻画面在叙事时所显现出来的语态特性,则对提升新闻作品报道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随着电视购物这种新的商品零售方式在中国的快速兴起与发展,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是电视购物的投诉量正呈逐年上升态势。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电视购物频道"把关人"制度不健全造成的。  相似文献   

20.
新闻热线一直是媒体倚重的一个信息来源,尤其是媒体对民生新闻关注度加强后,热线资源成了媒体争夺的焦点。但从现在发展趋势看,这种争夺的方式有了新的变化。在浙江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对新闻热线品牌的重视,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浙江电视媒体在寻求一种新闻语态的突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