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媒体时代,媒体融合进入深水区,亟待探索以治理为导向的全媒体平台建设,以满足当下社会的治理需求。如何提升问政节目的社会治理效用,补足电视媒体与用户互动薄弱的劣势,建立以问政节目促进社会治理的长效机制,并提高问政节目全媒体舆论监督的全过程透明度,这是融媒建设中的重要问题。本研究以湖州市新闻传媒中心融媒问政节目《看见》为例,基于社会网络嵌入理论,探讨政府、基层媒体、民众三方行动主体的嵌入对媒介化社会治理的影响,发现“从问政到问责”的内容改变、“从单一到全媒”的技术更迭、“从监督到沟通”的关系转变是全媒体时代问政节目升级迭代为媒介化社会治理问政平台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2.
我国“网络问政”的现状与前景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网络的普及和民主政治的发展,网络问政逐渐成为一种新型的问政形式,在反腐倡廉以及民生问题的解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网络的虚拟性等固有特征也催生了网络问政的一些弊端,影响了民主政治建设进程。本文着力于对网络问政的理论解析、现状分析以及前景展望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促进网络问政的更好更快发展,同时希望网络问政能在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3.
蓝云 《中国记者》2013,(7):22-23
奥一网是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旗下的新闻互动社区网站,是广东网络问政核心互动平台。本文是作者有关奥一网网络问政的探索历程,如何理解网络问政内涵,以及关于网络问政和"两个舆论场"的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4.
《新闻界》2015,(24):56-61
为了了解边疆民族地区网络问政发展的现状与水平,本文以内蒙古为例,采用问卷调查法,采取分层抽样、配额抽样、简单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研究发现各类群体对网络问政这种新的政治参与方式持肯定的态度,但对网络问政的认知程度普遍较低,而且对各类网络问政平台的利用率比较低,参与的形式比较单一。研究认为真正制约边疆民族地区网络问政发展的关键要素有以下三点:各类群体的思维框架问题;网络问政机制问题,权力问题。  相似文献   

5.
文章指出当前日益高涨的网络问政为档案工作构筑了新语境,网络问政语境下的档案工作呈现出诸多新特点,并由此提出创新档案工作的若干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信息技术的发展与互联网的普及使公众的政治参与方式呈现出多元化,网络问政以自身特有的方式对经济建设和政治发展产生重要影响。阐述网络问政对政府形象塑造的积极影响,分析网络问政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借助网络问政平台塑造良好政府形象的基本策略,对于公众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为政府增加行政透明度,提高决策水平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黄金英 《今传媒》2024,(2):112-115
网络问政平台作为网民与政府对话的新模式以及参政议政的新形式,成为网民喜闻乐见的反映诉求的途径之一。本文对网络问政研究进行了述评,对网民诉求话语语用身份建构进行了探讨,并通过分析网络问政实例,提出网民应在反映诉求时建构有效话语策略、选择合理语用身份,从而有效提高问政的成功率和满意度。  相似文献   

8.
网络问政平台,是由网络媒体开办的一系列具有网络问政性质的栏目,为公众和政府的交流搭建的平台。网民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咨询、投诉、举报、建议,政府部门则依靠这个平台倾听民声、了解民意。①网络问政平台实现了政府与民众在网络上的良性互动,但是其在运作中依然存有许多问题,削弱了平台对受众的传播效果。本文结合E·卡茨的“使用与满足”理论分析网络问政平台的运作效果。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在互联网的时代下政府为了提升行政能力,更应该通过网络来提高群众参与度、提升行政效率和政府治理能力,并以奥一网络问政平台为例就如何进行网络问政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在分析网络问政局限性的基础上进一步以中原网的“心通桥”网络问政平台为例分析了“网络行政”平台.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在互联网的时代下政府为了提升行政能力,更应该通过网络来提高群众参与度、提升行政效率和政府治理能力,并以奥一网络问政平台为例就如何进行网络问政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在分析网络问政局限性的基础上进一步以中原网的“心通桥”网络问政平台为例分析了“网络行政”平台。  相似文献   

11.
张帅 《大观周刊》2012,(45):177-177
近年兴起的网络新工具微博,在当前倡导构建和谐社会的环境下,微博问政越发普遍。但目前对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缺乏相应的培训,存在微博使用不当的情况,而且开设微博的单位和领导也太少,地域分布和行业分布也极不平衡,没有起到引导网络舆情的积极作用,微博问政还存在很多问题。本文在分析微博问政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相应对策,为微博问政的发展提供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2.
薛凤云 《青年记者》2016,(17):14-15
“问政”,即咨询或讨论为政之道,最早出于《礼记·中庸》第20章“哀公问政”.而后,三国时期魏国儒家学者、著名经学家王肃在《孔子家语》中对其进行了改写,即《哀公问政第十七》一章,“哀公问政于孔子”.因此,从词源上分析,“问政”最初是执政者向那些“大家”们或有名望的学者询问治国之道,为王之道,用人之道,是“由上向下”的咨询,而且“问”与“被问”者皆有一定身份限制.可见,最早时期的“问政”是在一定阶层内进行的简单的人际传播活动,可使用的传播媒介也仅限于语言或者书信.“问政”发展至今,从“电视问政”“网络问政”到“微博问政”,“问政”已经拆除了阶层和身份的藩篱、突破了传播媒介技术的限制而走向大众,成为重要的大众传播活动.  相似文献   

13.
网络问政的制度化与常态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各级党委和政府机关通过网络向社会公众发布信息,听取民意,沟通舆论,似乎已经形成了一种全新的风气。网络问政为公众通过网络参政议政和表达民意开辟了崭新的通道,而2009年以来广东等地兴起的网络新闻发言人,更是政府信息发布方式的创新。目前,基于网络问政和网络新闻发布的政府民意梳导策略与方式,正在形成一定的影响力。对于网络时代政府信息发布与民意梳导实践经验的总结及其前景分析,无疑具有很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老百姓只要点点手机、敲敲键盘,就可直接与相关部门对话,政府部门也可通过网络问政平台问政、问计、问需于民,网络问政渐成常态。荆楚网(湖北日报网)作为湖北省级重点新闻网站,一直高度重视网络问政的发展工作,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网络问政水平,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导致网络问政效力发挥受到制约。本文以荆楚网(湖北日报网)为例,对其网络问政的特色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论述,旨在对更好地完善网络问政对策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杨朝娇 《东南传播》2010,(12):30-32
广东网络问政实践中,网民对公共事务的平等参与塑造了理性公民,网络问政平台拓展了公共空间,网络问政议题形成了公共舆论,这体现了网络问政对中国公共领域的建构与延伸。在此基础上,从政府角度通过加大信息公开来保障公共领域的合法性,加强网络问政的制度化建设来拓展公共空间,从公众角度加强公民意识教育而形成理性、批判性、建设性的公众舆论等是现代公共领域借助网络时代得以扩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王杨 《报刊之友》2014,(9):28-29
自2008年“网络问政元年”以来,“网络问政”以其独有的传播优势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但在电子政务建设的过程中,“网络问政”在信息资源开发方面也面临着现实困境,“网下问政”的助力无疑对“网络问政”的困境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南阳新闻网开办的“书记市长留言板——给书记市长说说心里话”,建立起了收集、分类、交办、督查、反馈的网络问政链条,形成了网上听民意、汇民智、聚民心的长效机制,促进了党委、政府与网民通畅、充分、有效的沟通与互动,实现了现实世界与网络世界的有机对接,推动了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8.
网络问政的基本概念首先,谈一谈网络问政。随着互联网的兴盛和网民对国家政治生活的互动参与,"网络问政"逐渐成为政府和百姓双重关注的热词。按照孙中山先生的说法"政就是众人之事","网络问政"问的自然是众人之事了。将原本视为上层建筑的"政"与普通的公众、公共利益紧密结合起来,毫无疑问,这是当代中国政治的一个巨大进步。  相似文献   

19.
党政领导事无巨细,公务繁忙,较少关注网络事项。从近年来官员网络问政的情况及表现看,官方网上的处理事项更多的是个人行为,是基于个人的判断和把握形势,所以并没有上升到组织系统的操作水平。网络要求政府通过这个角度看,网络问政的主要作用是引导和示范如何更好的处理党政事务以及规范党的各级领导人。本文主要探讨了网络问政与政府形象传播的问题,希望能够对网络问政的发展以及政府形象的提升带来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20.
尧雪莲 《传媒》2015,(15):47-49
作为信息时代的新产物和电子政务的创新形式,网络问政由于互动性、开放性、及时性、便捷性等特征,激发着网民参政议政和监督的热情,并逐步赢得广大网民的认可.2008年“网络问政元年”至今,我国各级政府纷纷积极介入和推进网络问政.其中,奥一网的“网络问政”、胶东在线的“网上民声”等网络问政平台不断加强建设和创新,形成较完善的运作体系,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借助网络问政平台,构建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