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杨木的足迹     
离去不久的80年代,对瘦小精干、刚逾花甲的新华社高级记者、国际部副主任杨木(原名杨穆俊)来说,是他33年记者生涯中最具“风采”的一页:1980年2月,被任命为新华社曼谷分社首席记者;1984年11月,被评为全国一等优秀新闻工作者;1989年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并参加了全国劳模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十年里,他还出版了四本著作。然而,沿着杨木的足迹寻访,都是鲜花与荆棘伴生。这位老新闻工作者为了党的新闻事业,付出了自己的辛勤劳动。  相似文献   

2.
新闻记者这个工作,是比较令人瞩目和尊敬的。但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记者应有什么样的追求?具备什么样的情操?甘苦是什么?……对于这些饶有趣味的问题,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驻陕西记者贺俊文同志的事迹,给我们做了较好的回答。贺俊文同志从事新闻工作已二十年。他说:“一个记者最大的乐趣有两点:一是对工作的无止境的追求,二是他所采写的稿件受到党和人民的重视和高度评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他所采写的稿件就有二十篇分别被评为中央台或全国的优秀稿件,受到了奖励和表扬。同时他接到了大量的听众来信,殷切希望他为四化大业采写更多的好稿件。这些年,他除了被评为中央台的优秀记者、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一级)外,还被评为广播电视部的先进工作者和中央直属机关的先进工作者。在这些成绩和荣誉里面,渗  相似文献   

3.
接通新华社新加坡分社电话,告知朱昌都五一前夕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并向他表示祝贺,他却连声说自己没有做出什么成绩。之后他又在来信中写道:“给予我这么高荣誉,确实受之有愧,我只能视之为集体的荣誉,视之为组织的关怀和勉励,视之为鞭策自己做好工作的动力。”朴素的言辞反映出朱昌都一贯谦虚的作风。 新华社国际部高级记者、现任新华社驻新加坡分社首席记者朱昌都与全国近3000名劳模一起接受党和祖国给予的崇高荣誉,新华社国际部的同志都为之感到光荣和骄傲,大家说朱昌都是位好同志、好党员、好的基层领导,称赞他敬业爱岗,以大局为重,以事业为重的好品德;称赞他为人厚道,  相似文献   

4.
新华社记者吴锦才获得了“第四届范长江新闻奖”。他历来以业务进步神速而著称。1982年,尚不满20岁的吴锦才毕业分配到新华社。4年后,24岁的吴锦才就以一篇《水 水 水》获得了全国好新闻一等奖。经过两次破格晋升,1993年吴锦才成为当时国内最年轻的高级记者。1985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1985年被团中央命名为“全国新长征突击手”,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被评为“中共中央直属机关十佳青年”。1993年获新华社首届“十佳记者”称号。记者:当年您作为一名大学毕业生,直接分…  相似文献   

5.
在新闻界,新华社老记者冯森龄同志以善于调查研究和采写现场新闻著称。前些时,我就如何采写现场新闻的问题,专程到西安他的家中拜访了他。1984年,他采写的《陕北有煤海》电稿,曾被全国35家报台采用,被公认为典型的视觉新闻,荣获全国好新闻作品一等奖。冯老有40余年的新闻工作经历,曾任新华社宁夏、甘肃、西藏、广西、陕西等分社社长,高级记者。现退居二线,仍一往情深地关注着新闻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庄电一 《今传媒》2010,(8):145-145
2010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我先后被评为“宁夏先进工作者”、“全国先进工作者”,有一家报社要我写几句“获奖感言”。写点什么呢?我没有过多思考,就想从“草根记者”的称呼写起。  相似文献   

7.
胡锦涛会见全国档案工作暨表彰先进会议代表时指出弘扬无私奉献精神甘当无名英雄据新华社北京12月11日电(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李涛、人民日报记者陈维伟、新华社记者刘思扬)全国档案工作暨表彰先进会议今天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胡...  相似文献   

8.
他作为新华社随军记者,曾冒着枪林弹雨,采访过解放战争、朝鲜战争、印度支那战争及对越自卫反击战,发表了大量在国内外有广泛影响的通讯和报告文学。50年代,他被新华社派驻中南海采访,并担任过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随从记者。80年代末,他担任新华社新闻业务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系研究生导师。他治学严谨,著述丰厚,其著作有的成为国内大学新闻专业教材而被广泛使用。他就是现任新华社高级记者、新华社新闻研究所研究员徐熊。北京。新华社宿舍楼。前不久,徐熊虽然很忙,听说是滨海县家乡来人了,还是欣然…  相似文献   

9.
益西加措,西藏日报社记者部副主任。别看他个头不高,身体瘦弱,但他在西藏这个艰苦地区,在自己钟爱的新闻岗仕上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他曾多次荣获自治区先进工作者和“十佳”记者称号;参加工作还不足十年,就已经是第二届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了;去年,这位勤奋好学、爱岗敬业的藏族小伙子,又成功地实现了他新闻生涯中的又一次跨越,成为中国新闻最高奖——第五届范长江新闻奖的获得者。  相似文献   

10.
庄电一 《报刊之友》2010,(8):145-145
2010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我先后被评为“宁夏先进工作者”、“全国先进工作者”,有一家报社要我写几句“获奖感言”。写点什么呢?我没有过多思考,就想从“草根记者”的称呼写起。  相似文献   

11.
2000年4月30日,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会上,各行各业近3000人受到国务院表彰。在这3000人当中,有我们熟悉的一个名字——朱昌都。他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对他来说,这是当之无愧的。朱昌都是新华社国际部一名基层干部,一位普通的共产党员,  相似文献   

12.
他是我国著名的军事记者。作为新华社随军记者,采访过解放战争、朝鲜战争、印度支那战争及对越自卫反击战,发表了大量的军事通讯和报告文学。 50年代,他被新华社派驻到中南海采访中央政治时事活动,并担任过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随身记者。 80年代末,他担任新华社新闻业务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系研究生导师。他殚精竭  相似文献   

13.
徐文良1976年1月入伍,1984年4月调解放军报社任记者,现为该报驻成都记者站站长、主任记者、上校军衔。徐文良任军报记者14年,一直工作在西北、西南边防;10次上云南、广西前线.在战场累计采访21个月,是军报在前线工作时间最长的记者;19次上西藏高原采访,跑遍全部边防一线连队;参加过拉萨戒严、云南边境大扫雷、西昌卫星发射和太平洋追踪卫星等重大军事新闻的采访。因工作成绩突出,他先后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二次,被军报评为“十佳先进工作者”。他的军事新闻作品连续两届获“全国现场短新闻”一等奖,获第五届“中国新闻奖”一…  相似文献   

14.
烈日 《出版参考》2009,(15):I0008-I0008
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吴晓波进入新华社杭州分社,开始了他长达13年的商业记者生涯。在新华社写内参大稿,全国各地深入公司企业跟踪调研,新华社不计成本地让记者在中国各地进行采访、调查,它的强大背景也让记者可以见到想见的人,这一切后来都成了吴晓波《大败局》、《激荡三十年》一系列书的素材和积累。  相似文献   

15.
新华社记者郭玲春以写会议新闻而蜚声新闻界。她在1982年发表的会议新闻《金山同志追悼会在京举行》,被评为全国好新闻。1984年,她写的《全国新闻工作者表彰大会在京开幕》这则会议新闻又在写法上有突破,获得全国好新闻一等奖。她在近三四年中写的其他会议新闻,大部分也很有特色,受到读者的好评和新  相似文献   

16.
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吴晓波进入新华社杭州分社,开始了他长达13年的商业记者生涯.在新华社写内参大稿,全国各地深入公司企业跟踪调研,新华社不计成本地让记者在中国各地进行采访、调查,它的强大背景也让记者可以见到想见的人,这一切后来都成了吴晓波<大败局>、<激荡三十年>一系列书的素材和积累.  相似文献   

17.
他不是教师,也不是教育行政工作者,却关心教育、热爱教育、痴情教育并且献身教育,被人们誉为“教育专家”、“教育功臣”。他就是陕西日报高级记者,多次被评为报社先进工作者.前不久被评为陕西省优秀新闻工作者及第二届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的吉虹。钟情痴爱教育报道1965年,吉虹毕业于暨南大学新闻系。组织上原分配他到北京《大公报》社工作,为了支援祖国的西北建设,他放弃了去首都工作的良机,来到陕西日报从事新闻采编工作。吉虹走上工作岗位后,曾两度驻记者站,下乡蹲过点,做过机动记者,政法、工业、农业、商业、科技、卫生等行…  相似文献   

18.
新华社记者郭玲春以写会议新闻而蜚声新闻界。她在1982年发表的会议新闻《金山同志追悼会在京举行》,被评为全国好新闻。1984年,她写的《全国新闻工作者表彰大会在京开幕》这则会议新闻又在写法上有突破,获得全国好新闻一等奖。她在近三四年中写的其他会议新闻,大部分也很有特色,受到读者的好评和新闻界的注目。  相似文献   

19.
在新疆石河子垦区143团场的新闻干事王仁斯,至今已辛勤笔耕30多个春秋,取得了丰硕成果。据统计全国许多家新闻单位已累计采用他的稿件达2600多篇。1983年以来,连续6年被农牧渔业部农垦局评为全国农垦系统优秀通讯员;1981年至今,连续8年被新疆日报和新疆人民广播电台评为优秀通讯员,由于他成绩显著,被团场政治处评为1988年度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工作者。  相似文献   

20.
新闻界信息     
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长会议决定撤销新华社记者李锦的金牌奖和论文奖“真实性是对新闻摄影记者的最低要求,同时也是最高要求”。这是刚刚结束的第三届全国新闻摄影理论年会上,再次升温的话题。根据群众揭发和有关方面的调查证实,新华社主任记者李锦1987年夏天在大别山采访期间,违背新闻必须真实的原则,制造假新闻照片,选送全国新闻摄影展览。当时,评委会对他的假照片没有察觉,使他一组包括《小夫妻》在内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