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代勒留官是指在中央百司机构内担任吏职的官员。宋真宗咸平年间,朝廷制定了沿堂五院、宣徽院、学士院、三馆、合门、客省等机构中的吏职人员出官办法,详细规定吏人出官的程序、年限等,出任勒留官成为这些机构内吏职人员出官的一个环节,因该规定由翰林学士承旨宋白起草,故称"宋白制书"。此后,宋白制书成为宋代中央机构吏职人员出官的基本准则。北宋中后期,朝廷为满足中央机构行政事务运行的需要对宋白制书稍有增补、修订,但其规定的中央吏职人员出官前需出任勒留官的制度一直延续到南宋。  相似文献   

2.
目前所见的苏轼画像,有戴帽者,有著巾者,亦有戴斗笠者。苏轼所戴帽子的款式——"子瞻样",在文人士大夫中颇为流行。后世在提及"东坡帽"时,多以"高帽"称之。但在宋代",东坡帽"还有"矮帽"之称。  相似文献   

3.
本文围绕着"当"字与"档案"的关系,首先说明了《周礼注疏》中的"写副当以授六官"中的"当"字非"档案"之义;第二说明了"守当官"并非宋代主要为典守档案的吏员;第三说明了"勾当官"亦并非宋代主要为典守档案的官员;第四介绍了宋代的主要档案管理机构及官员;第五论证了"当"字并非在"档案"意义上与"中"相同。  相似文献   

4.
古琴,又名弦琴、瑶琴、雅琴,是世界最古老的拔弦乐器。瑶琴又被文人、士大夫视为神器、道器,乃"圣人治世之器,君子修养之物"。宋代道教南宗五祖白玉蟾的诗文集大量地将琴道与丹道修行相联结,并非偶然。白玉蟾立足于"道心不二""即心即道""对境无心,对心无境"的本体论,主张真正的隐修是"隐心"而非"隐山",学道之人应当"在俗元无俗,居尘不染尘",以心契心,以道合道,在快活中修行。而古琴作为士人、道人养心之圣器,恰与白玉蟾识道、炼心的南宗丹道思想息息相通。白玉蟾视琴为道堂"气象清高"的标志、道人"和光混俗"的表征、道人隐心修行的圣器。琴心即道心,琴道即丹道。学琴与修道,理无二致,关键都是守住精气与心神,性命双修,以道为宗。而琴与剑、琴与月等物象又有天然的意义关联,其象征指向离不开琴士、道人之"修身理性、反其天真"的精神诉求。而白玉蟾还有浓厚的神霄"谪仙情结",故而其鸣琴舞剑、对月调琴又有了寻求神人相感、体道归真的意味。  相似文献   

5.
伊人 《编辑学刊》2011,(2):36-38
鲁迅生前骂过一些人,如今时常被人提起,这是确实的。不过还有另一面,鲁迅也没少挨骂,其所受的恶谥,诸如:刀笔吏、学匪、没落者、封建余孽、汉奸、不得志的法西斯蒂、二重性的反革命……不胜枚举。有的看似非骂,如"领卢布",其实  相似文献   

6.
南宋丞相周必大在奏章<论架阁库文字>中写道:"先收图籍者,贤相之规模;缘绝簿书者,奸吏之常态."我读到此句,感触颇深:"规模"与"常态",我们通常称之为"气象","气象可区分人之高下"实乃金玉良言!  相似文献   

7.
杨正玉 《兰台世界》2011,(12):28-29
本文旨在阐述“亲亲相隐”制度的发展历史,全面分析亲亲相隐制度中呈现的法律思想及历史功能,进而提出我国现行刑法领域需要“亲亲相隐”的回归。  相似文献   

8.
本文旨在阐述“亲亲相隐”制度的发展历史,全面分析亲亲相隐制度中呈现的法律思想及历史功能,进而提出我国现行刑法领域需要“亲亲相隐”的回归.  相似文献   

9.
正中华书局1974年版点校本《明史》卷八二《食货六》"俸饷"一节,有文刊曰:吏员月俸,一二品官司提控、都吏二石五斗,掾史、令史二石二斗,知印、承差、吏、典一石二斗;三四品官司令史、书吏、司吏二石,承差、吏、典半之;五品官司……吏、典八斗……光禄寺等吏、典六斗。(第7册,2002页)按,这是对不同品级衙门中各类吏员之薪级的记载,但诸"吏、典"并其底本之"吏典",皆误,当校为"典吏",并依例出校记。  相似文献   

10.
读有关宋代档案工作的论著,发现我们要重新审视宋代的档案工作,不仅在于宋代档案工作有其突出的特色,而且在于从宋代的档案工作中可以发现现代档案的一些影子。一从隋唐开始,档案工作已成为了一项专门的工作,到了宋代,档案工作不仅较前代有了质的飞跃,而且更为后世开创了一系列的档案制度。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宋代的档案工作,并阐述其突出特点:1.宋代君臣丰富而深刻的档案学思想:萧何“独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被后世广为称颂,宋太祖诏曰:“萧何入关,先收图籍;沈约为吏,手写簿书,此官人所以周知其众寡也”,周必大称“先收图籍者,…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孟子的"窃负而逃"的故事说起,并在当时的历史背景及儒家伦理法体系下解读该故事,同时探究孟子这种方案选择背后的利益博弈与价值取向,以求加深对儒家"亲亲相隐"思想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亲亲相隐"体现了中国传统法律的亲伦精神,其根源在于人性的情感本源。现行刑事法律否定了"亲亲相隐",出现了传统与现代的断裂,导致人性的沦丧和异化。为此,应该实现传统法律文化的转化创新,对刑事法律进行重新建构。  相似文献   

13.
张詠(946—1015)字复之,号乖崖,太平兴国五年(978)进士。他一生多任地方官,曾两知益州,所至皆政绩显著,是宋初名臣。他为政尚严而心存仁恕。首知鄂州崇阳县(今属湖北),见乡民人城买菜,认为有田不耕乃惰民,竟鞭之。后家家有菜园,叫张知县菜。农民买菜挨打,似太不近人情;在全民经商的今天看来,或许会认为他太缺乏商品意识,但在商品经济远不如现在发达的宋代,他这种崇本抑末的举动是有利于民的,故到南宋,县民仍感激他(项安世《崇阳县重建北峰亭记》)。罗大经《鹤林玉器》乙编卷四《一钱斩吏》,记载了张詠这样一则故事:他任崇阳令,一吏自库中出,其鬓旁巾下有一钱,乃  相似文献   

14.
由于宋代从帝王至士大夫均嗜茶,所以宋元诗文中关乎茶的作品众多,其中关于"分茶"一词的诠释,时贤均各有分解."分茶"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词语,围绕"分茶"问题,涉及茶学、文学和诠释词语之方法等诸多问题.本文以为,"分茶"是宋代茶文化的一个突出现象,它不但与其时的试茶、点茶、斗茶风习相关,更与宋代福建北苑研膏茶之特质关系甚密,将优质的茶品、精制的制茶工艺与出神入化的茶道技艺的完整组合,是宋人茶文化观念不可分割的整体,也是"分茶"风习流行的根本原因.而且对"分茶"问题的相关研究,也有益于对宋元诗文中其他茶诗、茶文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古人十分重视"命字"之文化,并将命字之内容记录下来,尔后渐渐形成一种文体,称为"字序"或"字说",并于宋代风气大开。其中蕴含作者对命字对象之期望,更呈现作者对经典之运用。本文即由两宋文人"字序"引用《尚书》为视角,论述两宋文人运用经典之内在思维。首先指出两宋"字序"引《尚书》者,主要有三类:一、名、字皆取《尚书》文句,并发挥其意;二、以《尚书》文句为名,进而命字,但"字"未用《尚书》文句。三、名与《尚书》无关,但取《尚书》文句命字。其次,分析宋人"字序"引用《尚书》之情形,凸显出宋儒对"修身"与"事功"的期许与渴望,展现出宋代士人处世立身之思维。最末,论述"字序"引经"明理致用"之特质。  相似文献   

16.
"汉承秦制"之说早为学界所公认,秦律中"严于治吏"的精神在汉律中有着深刻的反映.秦律中"严于治吏"的精神被汉律继承后不仅对当时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而且也为后世所继承.  相似文献   

17.
一、秦汉学吏制度 秦汉时期的吏,主要指各级衙门中职位低微的官员及其属员.可分作两类:官秧在四百石至二百石为长吏;百石以下者为少吏,又称小吏,有掾、吏、令史、佐史、卒史等名色,数量众多.学吏就是学习充任小吏所需的知识技能.学成后,经过一定形式的考试,合格者才具备了做吏的资格,再经各衙门主管官员或长吏的辟除,就成为小吏.学吏是入仕途的重要途径,从吏到官逐步升迁,位至公卿者并非鲜事,故两汉又称学吏为"学宦"或"宦学".  相似文献   

18.
开元“綦毋学士”为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张九龄及王湾诗中所涉之"綦毋学士"进行考证,从史载綦毋潜为集贤待制材料的矛盾中看到了材料来源可能有误,又从綦毋潜现存作品没有与张九龄及王湾相交的记录、与王湾交者官终"补阙"而綦毋潜官终"著作郎"(或广文博士),说明二者非一人.这位"綦毋学士"既与张九龄及王湾相交,说明其人应是张说拔在集贤者;又从集贤十八学士中有毋煚,据有关史料,其人就是綦毋煚,所以肯定这个毋煚即是与张王交者"綦毋学士",从而彻底否定了开元"綦毋学士"是綦毋潜的传统说法.  相似文献   

19.
两汉史籍中有一个十分常见的语词"史书"。 1.《汉书·元帝纪》:"赞曰:臣外祖兄弟为元帝侍中,语臣曰元帝多材艺,善史书。" 2.同书《王尊传》:"少孤,归诸父,使牧羊泽中。尊窃学问,能史书。年十三,求为狱小吏。" 3.同书《西域传》:解忧公主"侍者冯燎,能史书,习事,尝持汉节为公主使,行赏赐于城郭诸国,敬信之,号曰冯夫人。"  相似文献   

20.
<礼记·中庸>告诉我们:"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始终,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是天的德行,使自身做到"诚"也是人的德行,"诚"就是人的自我完善.诚信是毛泽东人际交往思想的基础,是巨大交往活力的源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