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毛鹏 《出版参考》2015,(3):29+15
2014年5月14日下午,忽然收到天津寄来封面上写有徐寄字样的一封信函,我的心咯噔了一下,怕是徐柏容同志出事了。果然,一页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天津)具名的印有标题"徐柏容同志生平及事迹"的文告出现在我面前,柏容同志于5月3日辞世了。柏容同志是我的兄长,我的良师益友,我为失去这样一位兄长、一位良师益友、也为出版界失去这样一位富有创新精神的优秀编辑而感到无限哀痛。柏容兄生前是百花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第四届韬奋  相似文献   

2.
"一位困惑的大学毕业生"的来信 2001年12月9日,本刊编辑部收到了一封署名"一位困惑的大学毕业生"的来信。信是这样写的尊敬的编辑同志: 您好。我是迫不得已才给您写这封信的,我之所以给您写这封信,乃是因为我心中有太多太多的困惑和迷茫,——我想得到您的帮助。  相似文献   

3.
黑龙江省的一位同志光临寒舍,要我为他们的书写一篇序。为什么找我呢?他说:请你看看“前言”就知道。一看之下,没错,有那么回事,十年前有那么一段“公案”同我有关。 1978年10月,我和两位同志作为新华社记者到黑龙江友谊农场五分场采访,报道了该分场二队20人耕种一万多亩土地,平均每人产粮20万斤。不久,新华社收到一封读者来信,批评我们的计算方法不对,夸大了成绩,报道不实。新华社有一个内部刊物,专门刊登读者来信。编辑同志拿了那封信来,要我看看,问我怎样处理。我说:当然全文照登,登了再说。不久以后,又传来黑龙江省某位负责同志的批评,说我  相似文献   

4.
毛鹏 《出版参考》2015,(2):29+15
2014年5月14日下午,忽然收到天津寄来封面上写有徐寄字样的一封信函,我的心咯瞪了一下,怕是徐柏容同志出事了.果然,一页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天津)具名的印有标题“徐柏容同志生平及事迹”的文告出现在我面前,柏容同志于5月3日辞世了.柏容同志是我的兄长,我的良师益友,我为失去这样一位兄长、一位良师益友、也为出版界失去这样一位富有创新精神的优秀编辑而感到无限哀痛.  相似文献   

5.
当我在记者与编辑岗位上安顿就绪后,忽然收到我二姐夫杨殿甲一封来信。信上说,他已奉命到南京军事学院学习,姐姐与两个外甥女也已由山东老家被接到南京,因为多年未谋面.要我去南京见见面。  相似文献   

6.
当我在记者与编辑岗位上安顿就绪后,忽然收到我二姐夫杨殿甲一封来信.信上说,他巳奉命到南京军事学院学习,姐姐与两个外甥女也巳由山东老家被接到南京,因为多年未谋面,要我去南京见见面.  相似文献   

7.
由于编辑业务的关系,我结识了某地方报社的两位记者。他们写的《为真理而斗争的女战士董秀芝》于去年九月十一日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后,编辑部收到了三百多封读者来信,其中不少人都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这样一位反对林彪、“四人帮”的英雄人物,在粉碎林彪、“四人帮”两年之后才得以平反,并且还留了一条“有错误观点”的尾巴?为什么她出狱之后的医护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相似文献   

8.
尊敬的通联部编辑老师:你好!我万分感激贵部编辑老师的原因是:我先后在你们主办的《通联情况》上两次见稿。第一次是一封致军报编辑的感谢信配编者按全文发在1997年第3期上。第二次是写对邹延龄、鹿建宁等英模事迹的感触,发在1997年第8期上。而且我还及时收到了两张30元稿费的通知单!你们不知道,这对于一个初涉军旅新闻道路,还未起步上路,急需扶持的青年来说,是何等鼓舞人心!军报认稿不认人,我算服了。以前曾听人讲:在军报上稿,不找关系,不送礼,白搭。自己也先后数百次寄稿军报,要么寄给编辑部,要么寄给编辑本人。如今正式…  相似文献   

9.
﹃两会﹄报道给了我们什么启示经济日报副总编辑詹国枢3月20日,两会报道刚刚结束,报社编辑部收到一封来信。来信者是北京青年报新闻周刊副主编陈玉明,一位平时并无交往的新闻同行。陈在来信中说:“你们的两会特刊,我全看了,很好!国内新闻界,能办这种特刊的,肯...  相似文献   

10.
作者和编辑,多是不见面的朋友。除了以寄稿,看稿,改稿,退稿等方式彼此联系之外,常有书信往来,相互谈创作,谈生活,谈感受,诉说心里话。不少青年作者,往往称编辑为“老师”,其实,作者也是编辑的老师。编辑从作者的来稿和书信中也学到许多东西。最近,我收到一位青年作者的来信,就感到很有教益。信中有一段是这样写的: “我时常感到力不从  相似文献   

11.
<正>一封捐款信1981年9月,上海普陀区委统战部收到了一位老人写来的一封感情真挚、言辞恳切的捐献信。写信人是我的祖父曹启东先生。他在信中写道:我自解放以来,在党的领导下,蒙党和政府的关心和照顾,生活安定,心情舒畅。  相似文献   

12.
日前,用电子邮箱给《老年日报》“旅游指南”专刊编辑李由传稿,发送完毕,立即收到李老师邮箱的自动回复。打开一看,不但知道她收到了稿件,而且出现了她所编辑的各个版面栏目设置、稿件要求及当前急需什么稿件的情况。这是我们通讯员迫切需要的东西。我把它存起来,有时间就打开看看。李的这一做法,我举双手欢迎。  相似文献   

13.
出书难,这是一个普遍问题,何况是两位初译书的残疾作者。然而,他们成功了,译著已经出版,原因是碰到了一位很好的编辑朋友。《朋友晓峰》,这是华夏出版社编辑毕晓峰在收到两位残疾人的译著之后;给作者第一封回信的时候就这般自称的。尽管译著的质量尚未达到出版的要求,但她以朋友的身份向两位残疾人作者伸出了诚挚的无私的援助之  相似文献   

14.
也许很多人不知道李景峰这个名字。是的。他只是一位普普通通的编辑。但他在我心里却沉甸甸的,很有份量。  相似文献   

15.
《新闻出版交流》在出版类期刊中应该算是创办较早的,但我知道这本刊物,却已是她创刊后的第3年——1994年了。当时我在山西夏县的一所武警部队院校办学报,在资料室偶然见到这本杂志,才知道山西境内竟有两种编辑刊物,熟知的《编辑之友》外,还有一本《新闻出版交流》。粗粗一翻,竟被她那大气、新颖、活泼的版式所吸引,于是就把一篇稿子《编余随笔》寄了去。这篇稿子已寄上海《编辑学刊》,但两个多月未见回音。没想到不到半个月,便收到了《新闻出版交流》一位叫康宏的女编辑写来的一封信,在对拙稿给予肯定的评价后,谈了她的刊…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四年多的新闻记者生活中,曾收到过上百封各种身份读者的来信,其中最令人难忘的,要算去年我收到的一封老山前线同龄人的来信。来信者,是我在去年九月参加成都军区“保卫边疆优秀儿女”的采访中,结识的一位刚从老山前线、被称为“八十年代上甘岭”阵地猫耳洞下来的解放军某部班长、二等功臣梁成亮。从他那里,我了解到前线同龄人的生活,以《他从老山来》为题,写了一篇通讯,发表  相似文献   

17.
编辑的层次     
我收到的第一封约稿信是《人民日报》文艺部的张大农先生寄来的。张先生用了近三页的篇幅,详详细细地向我介绍了他所主持的栏目,以及各个栏目的风格和要求,最后,他写道:“如蒙禳助,不胜感谢。” 我是个文学学步者,无名小卒。大农先生也不知道我是何许人也。只不过是我第一次给他寄了一篇小文,他不仅采用了,而且还写来了热情洋溢的约稿信,这的确令我受宠若惊:作为“中国第一报”的编辑,竟向一个从未谋面、毫无知名度的作者约稿,这需要的不仅是眼光和胆识,更需要宽广的胸怀啊!  相似文献   

18.
2016年,我在内部印了《师友飞鸿》书信集,设法送了一部给其信也被收录的陆本瑞同志,没有想到竟然很快就收到他的回音,他还特地赠我他的大作《出版往事》.更令我想不到的是,其中还夹有我20多年前给他的一封短信的复印件!以他这样一位位高权重的老同志,能够一直保留我的信,着实让我激动了好一阵子,并且一下子拉近了我和他的距离.  相似文献   

19.
杞人忧字     
某日收到一位通讯员寄给我的一篇稿件,看那字迹就像秋风扫落叶一般———一团团一簇簇一片片漫天飞舞,七零八落,又互相绞扭在一起,读起来格外吃力,让同事辨认皆摇头叹息:“真比看某些医生的诊断书还难!”作者在附信中说:“因为电脑坏了,只得用笔代写,我也知道我的字不入格,羞于见人,但又没有别的办法,请谅。”不只如此,现在有些记者、编辑滥用繁体字,乱造简化字,随便写错别字,已是屡见不鲜。至于用词不当、文理不通、读错字音,也比比皆是。真让人有悲从中来、杞人忧字之感。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科学技术更是日新月异,这些都是有目共睹的…  相似文献   

20.
编辑者,整理加工别人稿件之人也。对“别人”,他们常有评判。这里,我这个寄送了几十年“方格”的“别人”,不妨也斗胆侃侃“编辑”,望诸君耐心一阅。 凭心而论,“不才”能走上写作之路,真亏了一位老编辑的启蒙、引导。当初,并未学文的我,对写稿一窍不通,只是兴趣来了,将看到想到的像说话一样“洋洋洒洒”写上几页,寄出去。想不到几天后竟收到报社一位编辑来信,说我写的其中一段表扬老班长的素材不错,教我不要面面俱到,就将这一段写成“故事”就行了。我“如法炮制”,果然不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