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王海欧 《档案与建设》2018,(7):79-81,78
时下明清档案的“数转模”项目,实际上是在传统纸质档案经扫描后制成电子档案的基础上,通过计算机、数字存档机等相关专业技术设备将数字影像输出打印到缩微胶片上,制作出内容信息完全等同于传统纸质档案但存储介质却截然不同的作为备份档案的缩微胶片.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数转模项目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管理工程,涉及一系列组织管理环节和技术管控要素,任何组织管理环节和技术管控要素出现疏忽或失误,都有可能使原件档案的内容信息出现遗漏、失真甚至丢失等多重质量风险,进而危及备份档案的真实、完整、可靠、可用.  相似文献   

2.
“数转模”:优势 困惑 前景 刘晓春在《中国档案》2013年第2期撰文,提出目前对数字档案进行异质备份的比较倾向性的意见是通过“数转模”技术采用缩微胶片来实现.所谓“数转模”,有的也称“数转胶”,其全称为“数字影像转换成模拟影像”,将数字档案信息输出为缩微品.“数转模”是一种新型的缩微技术,与数字技术比较,其优势是:缩微胶片具有法律凭证作用,被许多国家司法部门认可,缩微技术成熟稳定,有较为完善的规范标准;缩微品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保存近千年,是电子存储介质无可比拟的;不受信息时代存储介质软硬件和升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明清档案"数转模"项目是档案信息载体从传统纸质转化为数字影像,再到模拟影像的二次转换过程.本文基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工作实践,阐述了明清档案"数转模"项目质量管控的基本内涵、运作原则、主要程序和工作方法,以期促进珍贵档案资源的开发,避免经多种介质转换后的备份档案信息失去应有效能.  相似文献   

4.
民国档案数转模工作是档案馆一项常规性业务工作,每年有大量民国档案数字信息转换到缩微胶片上进行长期安全保管。但目前民国档案数转模质量还需要人工进行辅助判断,容易产生质量问题和信息安全问题。本文通过分析民国档案数转模工作中遇到的安全问题,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应对策略,并对提升民国档案数转模工作质量,确保民国档案信息安全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林月娥 《兰台内外》2020,(12):26-27
随着各级各类档案馆档案数字化的快速发展和数字档案转模拟胶片技术(以下简称“数转模”)的普遍应用,众多档案馆纷纷开展“数转模”工作,做好数字档案的异质备份,福建省档案馆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6.
对纸质档案进行有效数字化,是当今我国各档案部门研究和开展工作的热点。本文对纸质档案数字化过程中前期准备、数字化实施、后期存储三个阶段应该特别注意的确定数字化范围、顺序和选择数字化制作方式、数字图像要素、图像全文识别手段、存储介质等应当特别注意的几个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7.
一、会计信息化档案的特点1.会计信息化档案的载体多样性。传统的会计档案是指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等会计核算纸质材料,它是记录和反映经济业务的重要资料和证据。实行会计电算化后形成的会计档案,既保留了传统意义上书面纸质的会计档案,又包括存储在计算机硬盘、光盘等存储介质中的会计数据和相应电算化环境下的财务软件系统等  相似文献   

8.
沈跃 《陕西档案》2012,(6):40-40
电子文件的应用使过去的一些纸质资料被现代的计算机磁盘、光盘等存储介质所替代,极大提高了档案信息管理和利用效率。档案信息的收录、整理和归档工作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使档案信息服务更完善便捷,用户足不出户便可查阅到相关档案,实现了档案信息的共享。  相似文献   

9.
对国内缩微摄影技术、文件管理应用、档案行业等领域中关于数转模技术的相关标准进行分析对比,观察各标准在测试画面研究、设计和制作中所采用的视角、思路和方法,总结其在测试画面、解像力、字符识别、密度等关键技术参数上的设定,以及各标准关于数转模转换原则及实际操作上的规定,为设计制作符合中文字符数转模的标准规范和操作流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使得长期以来作为信息主要承载形式的档案的存储介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由以纸张为介质的传统纸质档案正逐步向以磁盘、光盘等形式为介质的电子文件过渡.  相似文献   

11.
正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在这种网络化的环境下,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共享和管理模式都发生了变化,冲破了传统技术条件下地域、行业、时间的限制,极大丰富了信息资源的共享内容。因此,档案管理的网络化建设就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一、档案管理的网络化是档案系统由传统馆藏建设向数字化建设发展的要求1.纸质档案逐渐向电子档案过渡,是必然的发展趋势。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作为档案信息存储的主要存储介质,  相似文献   

12.
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使得长期以来作为信息主要承载形式的档案的存储介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主要表现在由纸张为介质的传统纸质档案正逐步向以磁惫、光盘等形式为介质的电子文件过渡。但是,由于当前技术力量、设备配置、法律保障等问题不能得到同步发展,因此,在从现在开始的相当长的时期内,档案工作将处于纸质档案与电子文件并存阶段。  相似文献   

13.
对档案“双套制”管理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潘蓉 《档案天地》2003,(4):20-21
电子档案已经广泛形成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 ,成为与纸质档案并存的一种原生信息记录体。随着电子档案的出现 ,使整个档案管理工作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由于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的不同属性和特点 ,两者互相依存、相互兼容、协调发展的状况将会在档案管理工作中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在这个时期 ,如何科学有效地管理好档案 ,是档案工作者深入思考的课题。一、档案“双套制”管理模式存在的必然性相对于传统档案来说 ,电子档案存在固有的缺陷 ,因此 ,在当前条件下 ,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必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共同存在。首先 ,存储介质的不稳定性降…  相似文献   

14.
杨大玉 《兰台世界》2007,(5S):14-14
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使得长期以来作为信息主要承载形式的档案的存储介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由以纸张为介质的传统纸质档案正逐步向以磁盘、光盘等形式为介磺的电了件过渡。但是由于当前技术力量、设备配置、法律保障等问题不能得到同步发展.因此,在从现在开始的相当长的时期内.档案工作将处于纸质档案与电子件并存的阶段。[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莲都区档案馆为省二级综合性档案馆,目前馆藏127个全宗、8万多卷档案资料,纸张是最主要的存储介质.在数字档案馆的建设过程中,我们以纸质档案的影像及目录数据库的建设为重点,认真做好前期准备、数字化加工和审核验收等三大环节的工作,保证数据质量.  相似文献   

16.
浅谈电子档案的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邢涛 《档案天地》2003,(3):24-25
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 ,各部门形成的电子文件越来越多。电子文件 ,基本包括图像文件、图形文件、数据文件、文本文件、计算机程序、影像文件、声音文件、多媒体文件等几种类型。电子文件归档后形成电子档案 ,电子档案不同于纸质档案 ,需要依据其特性进行保存与维护 ,以确保其安全可靠和长期地处于可理解、可准确提供利用的状态。一、电子档案的保管电子档案同纸质档案相比较 ,档案保管主要是针对电子档案的物质形态开展的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保证电子档案存在和显示的技术环境 ;保证电子档案存储介质的存放条件 ;按规定及时检测电…  相似文献   

17.
观点     
《黑龙江档案》2015,(2):18-19
电子档案存储技术应用特点1.多种存储技术综合利用。目前存储介质主要有光盘、磁带、磁盘三大类,在这三种介质的基础上分别构成了光盘库、磁带库、磁盘阵列等存储设备。为了保证电子档案的长期保存,档案部门一般采取两套或多套备份,即将同一套档案存储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存储载体上。另外,部分档案馆还将一些重要的电子档案纸质化或以缩微胶片的方式进行  相似文献   

18.
<正>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使得长期以来作为信息主要承载形式的档案的存储介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由纸张为介质的传统纸质档案正逐步向以磁盘、光盘等形式为介质的电子文件过渡。如何作好这一过渡时期基层档案管理工作,完成手工档案管理向现代化档案管理的过渡,这是我们档案工  相似文献   

19.
正随着办公自动化的深入发展,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主体的信息处理技术在社会各个单位得到广泛应用,由此产生了大量由电子文件转化而来的电子档案。这些电子档案在存储介质、利用方式和保存形式等方面与传统的纸质档案存在本质的差异,这种差异带来的突出问题就是档案信息的安全问题,如何确保电子档案在归档、应用、保存等各个环节中内容的真实和完整,是摆在档案工作者面前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全新课题。本文主要从技术方面探讨确  相似文献   

20.
《档案》1999,(5)
刘东斌在1999年第4期《档案管理》撰文指出,由于电子档案的诸多局限,使得电子档案只有部分档案功能,而不具备档案的全部功能,因此,电子档案不能单独承担档案的职能。基于纸质档案中文件定稿和文件正本同时归档保存,早已存在“又转制”保存档案的事实,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同时保存归档,可以起到互相印证、互相补充的作用,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同时归档的“双轨制”,正是纸质档案“双轨制”特殊现象在现代电子技术条件下的继续。针对电子档案“双轨制”中档案的原始性问题,作者进一步指出,非原件性质的复制件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