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当得知穆老身体欠安时,我遂与几位朋友商议,准备去北京看望他老人家。然而,时隔仅仅一个月———10月11日,晴天一声霹雳,“穆老逝世了”。穆老的名篇《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发表时,我正在开封读中专,从此记下了焦裕禄,记下了穆青。上世纪80年代初当我刚刚学新闻时又以此文启蒙,精心研读,从而踏上新闻之路。穆老在我的采访本上题词“勿忘人民”,勉励我牢牢地扎根于人民群众1991年1月10日和23日,穆青同志在新华社五楼办公室里,接受了我的两次单独采访。在近两个小时的谈话中,他时而低头沉思,时而开怀畅谈。平缓的话语,似甘洌的清泉,滋…  相似文献   

2.
陆莹 《新闻界》2002,(5):50-51
新华社原社长、中国记协名誉主席、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名誉会长穆青,不仅是我国新闻界著名的领导人,还是著名的新闻记者和摄影家。10多年前穆青在新华社的新闻摄影工作会上曾经讲到:“从年龄上讲,我是一个真正的‘过期胶卷’,但我愿意加大一级光圈,调整快门速度,发出鲜艳的色彩,反映我们时代的灿烂风姿。”穆老这番动人的肺腑之言,道出了他对我国新闻摄影事业的一片深情,也体现了他作为一个政治家,作为一名新闻记者和摄影家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以及他博大的胸襟和对新闻摄影事业的执著追求。1993年,穆老从新华社社长岗位上…  相似文献   

3.
1月10日及23日,穆青同志在新华社新闻大厦5楼办公室里,接受了我的两次单独采访。在近两个小时的谈话中,他时而低头沉思,时而开怀畅谈。业绩是群众创造的采访从记者成才之路谈起。“不要只讲成才,不讲出发点。”穆青上身微欠,两眼俯视。他谈到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新闻事实的主体。“许多东西都是群众的创造,靠记者发现,真实及时地把它抓出来,记者的奉献就在这里。很多业绩都是群众的,人家焦裕禄干的,我们不过抓住真  相似文献   

4.
▲清幽的月色泻进窗户,与屋里的灯光交融成一片。四下里万籁俱寂。在这恬静的初秋的黄昏,我在江阴县招待所古朴的西厢房里,凝神倾听与我一同去华西搞调查的一位老记者谈自己的经历。他的声调时而欢快,时而激昂,时而深沉;渐渐地,又转为一种催人深思的感慨。我久久地凝视着他,从他的斑白的头发,嘴边两条刀刻一般的竖纹中,仿佛看到了他所经历的沧桑岁月。他是新闻战线上的一个老兵。年轻时曾担任过新华社志愿军总分社的副社长,参加过板门店谈判。然而,一九五九年以后,他在新闻工作岗位上销声匿迹了。他背着“反对三面红旗”的罪名,先是被投进监狱,继而又被遣送回自己的老家。在骄  相似文献   

5.
在一篇介绍穆青的文章里,读到一则穆老与河南林县红旗渠的故事。林县人民当年修建红旗渠的壮举,穆老曾经亲眼目睹并宣传报道过。几十年后,穆老虽然年事已高,可他仍没有忘记林县的红旗渠和那里的父老乡亲,一再叮咛新华社的同志代自己去重访红旗渠,看望和宣传那里的人们,让世人了解新时期的红旗渠精神。对穆老来说,他牵挂着那里的普普通通的老百姓,牵挂着魂牵梦绕的红旗渠的发展变化。从穆老渴盼回访红旗渠的愿望中,不难体味出他对红旗渠及林县人民的感情之深。体会穆老的"红旗渠情结",联想到时下一些新闻工作者的所谓"回访",境界…  相似文献   

6.
你可能认识他,他采写的消息《陕北有煤海》,以充实的内容,生动活泼的形式,使广大读者十分喜爱!他的大量的新闻报道和“内参”材料,受到了党的领导人的重视,对实际工作起了较强的指导作用。他曾被新华社评为模范共产党员,被同志们誉为“人民记者”,他叫冯森龄,是新华社高级记者,原陕西分社社长. 在陕西省1987年全省好新闻评选定评会的间隙,我们宝鸡日报几位协会的年轻记者,请冯老给我们讲讲他从事新闻工作的经验,他温和地一笑,让我们坐在他的身旁,兴致勃勃地回答了我们提出的许多难以答复、古怪的问题。怕大家听不懂,有些问题反复讲,直到大家提出下一个问题为止。当我们拿着他写在1984年《新闻知识》杂志上的连载文章《记者为什  相似文献   

7.
哭穆青     
10月11日中午骤闻穆青逝世的噩耗,惊呆的我怎么也不相信这会是真的。就在9月16日,我还与穆老通了电话。他说已从北戴河回到北京,身体恢复平稳。并说已为我们正在撰写的红旗渠史稿口述了序言,就是长了些。他想把记录稿再精练精练。就在10月8日上午9时30分,我又与穆老的秘书通了电话。我问穆老身体咋样?秘书说没事,很平稳。还说“老头”给你们写的序言已修改整理好。我说这几天一直阴雨低温,等十天半月树叶红了,请穆老再来红旗渠畔拍摄太行红叶。秘书说,好。好。红旗渠畔拍红叶,是“老头”多年的心愿。隐隐约约,我还听到那边电话机旁穆老爽朗…  相似文献   

8.
陈新华 《新闻界》2001,(6):15-16
记者类型有多种。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杨润时以风格作为分类依据,把新闻记者分为“新闻型记者”、“作家型记者”和“学者型记者”。艾丰在他的文章里,也谦虚地承认自己算学者型记者。比照艾丰辉煌的新闻实践,我们会发现艾丰不仅在记者和学者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而且做“全”了学者型记者。在长达几十年的新闻生涯中,他把记者的强烈的新闻敏感、拥有调查研究之便和学者的缜密思考紧密地结合起来,突破了单纯学者式的论证和思辨,弥补了记者忙于采编业务、无暇思考的欠缺,不仅做成功了新闻学学者,而且做成功了经济学学者。他在新闻学方…  相似文献   

9.
美国新闻学者卡斯柏·约斯特在《新闻学原理》一书中的一段话,形象地阐述了新闻敏感对于记者的重要性。他说:一个不善于辨别色彩的人,不能成为一个画家;一个不懂得和谐的人,不能成为一个音乐家;一个没有‘新闻敏感’的人,也不能成为一个  相似文献   

10.
☆军报记者曹锦华是一个从事新闻工作30年的老记者,他最近将自己30年的新闻作品汇集成一本书,叫《军营写真30年》。在此书的自序中,作者满怀深情地讲述了自己在新闻实践中的苦辣酸甜,我们在发表时作了必要的删节,并冠以《三十年足迹融苦乐》的标题,欢迎年轻的编辑记者们认真读读,一定对你大有启迪。  相似文献   

11.
2012年3月2日,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赵启正被问到官员和记者之间是什么关系时,他表示,国家的政策需要通过记者传递给公众,而公众监督政府则是通过各方面。其中包括记者。他强调,政府官员和新闻发言人要适应今天这样一个媒体时代,要乐意或者主动地和记者接触,请他们来传递政府的打算;同时也要乐意地接受记者的监督,官员要修养他的新闻观或者媒体观。  相似文献   

12.
摄像记者是新闻记者队伍中的一个特殊兵种。有人说他是新闻队伍中的“尖刀班”和“敢死队”,这说明摄像记者必须时刻冲在新闻前沿和亲临现场的事实,也是摄像记者区别于文字记者的个性所在。角色意识和思维方法主要是对新闻摄像记者讲。摄像记者以摄录图像传播新闻信息为己任,是按照新闻摄像特点和拍摄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和心态。这种角色意识表现为新闻意识、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  相似文献   

13.
《今传媒》1995,(6)
行吟黄土地──中国青年报主任记者张文彦和他的新闻追求正善,晓斌,颜咏早在中学时代,我们就将自己阅读新闻的注意力自觉不自觉地投向了他——《中国青年报》陕西记者站站长、主任记者张文彦。记者,是他追求的无怨无悔的职业也许是血脉里涌动着那漫漫黄土和酉部文化的...  相似文献   

14.
像勤恳的渔民、辛劳的樵夫、繁忙的采购员的满载而归,当记者采访回新闻素材的时候,那愉悦之情也自不待言。但对前者来说,可以暂告段落或就此完结的事情,对于记者却意味着,仅仅是完成了一次工作的前半。他必须毫不停歇地进入下一道工序——写作。 当一名会打枪的兵 新闻作品的体裁有消息、通讯、言论、特写、调查报告等多种形式。记者要将他采回的素材加工成哪一种产品呢?按说,应当是“因材定体”。适于写消息就写消息,适合写通讯就写通讯。但我们敢说,所有新闻素材都毫无例外地可以加工成消息。因为消息是最能体现新闻作品特点与功能的、最基本、最常用的一种体裁。甚至我们有时干脆就把消息叫做新闻,说新闻就指的是消息。消息作为新闻家族的一个成员,他的名字竟可同全家族的名称通用,足见其在整个家庭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5.
张林 《青年记者》2006,(11):21-22
新闻职业规范要靠他律,但更根本的还要靠自律。以自律求自由,可以为传媒赢得较多的有弹性的活动空间。本期“新闻茶座”特别邀请陈力丹教授探讨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中的自律问题。他是一个在危机事件中“自己跳出来的记者”,在第一次为凤凰卫视做现场记者时,3天内他从一个非职业记者变为凤凰卫视的特约记者、驻莫斯科记者、驻莫斯科首席记者。在2004年别斯兰人质事件中,他从前线传来了惟一一个华人记者的声音。“传媒骄子”聚焦《卢宇光:恐怖现场跳出来的记者》。  相似文献   

16.
何畏 《青年记者》2006,(11):27-28
新闻职业规范要靠他律,但更根本的还要靠自律。以自律求自由,可以为传媒赢得较多的有弹性的活动空间。本期“新闻茶座”特别邀请陈力丹教授探讨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中的自律问题。他是一个在危机事件中“自己跳出来的记者”,在第一次为凤凰卫视做现场记者时,3天内他从一个非职业记者变为凤凰卫视的特约记者、驻莫斯科记者、驻莫斯科首席记者。在2004年别斯兰人质事件中,他从前线传来了惟一一个华人记者的声音。“传媒骄子”聚焦《卢宇光:恐怖现场跳出来的记者》。  相似文献   

17.
吴玉兰 《青年记者》2006,4(11):32-33
新闻职业规范要靠他律,但更根本的还要靠自律。以自律求自由,可以为传媒赢得较多的有弹性的活动空间。本期“新闻茶座”特别邀请陈力丹教授探讨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中的自律问题。他是一个在危机事件中“自己跳出来的记者”,在第一次为凤凰卫视做现场记者时,3天内他从一个非职业记者变为凤凰卫视的特约记者、驻莫斯科记者、驻莫斯科首席记者。在2004年别斯兰人质事件中,他从前线传来了惟一一个华人记者的声音。“传媒骄子”聚焦《卢宇光:恐怖现场跳出来的记者》。  相似文献   

18.
安冬 《青年记者》2006,(11):26-27
新闻职业规范要靠他律,但更根本的还要靠自律。以自律求自由,可以为传媒赢得较多的有弹性的活动空间。本期“新闻茶座”特别邀请陈力丹教授探讨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中的自律问题。他是一个在危机事件中“自己跳出来的记者”,在第一次为凤凰卫视做现场记者时,3天内他从一个非职业记者变为凤凰卫视的特约记者、驻莫斯科记者、驻莫斯科首席记者。在2004年别斯兰人质事件中,他从前线传来了惟一一个华人记者的声音。“传媒骄子”聚焦《卢宇光:恐怖现场跳出来的记者》。  相似文献   

19.
新闻职业规范要靠他律,但更根本的还要靠自律。以自律求自由,可以为传媒赢得较多的有弹性的活动空间。本期“新闻茶座”特别邀请陈力丹教授探讨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中的自律问题。他是一个在危机事件中“自己跳出来的记者”,在第一次为凤凰卫视做现场记者时,3天内他从一个非职业记者变为凤凰卫视的特约记者、驻莫斯科记者、驻莫斯科首席记者。在2004年别斯兰人质事件中,他从前线传来了惟一一个华人记者的声音。“传媒骄子”聚焦《卢宇光:恐怖现场跳出来的记者》。  相似文献   

20.
李向阳 《青年记者》2006,(11):30-30
新闻职业规范要靠他律,但更根本的还要靠自律。以自律求自由,可以为传媒赢得较多的有弹性的活动空间。本期“新闻茶座”特别邀请陈力丹教授探讨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中的自律问题。他是一个在危机事件中“自己跳出来的记者”,在第一次为凤凰卫视做现场记者时,3天内他从一个非职业记者变为凤凰卫视的特约记者、驻莫斯科记者、驻莫斯科首席记者。在2004年别斯兰人质事件中,他从前线传来了惟一一个华人记者的声音。“传媒骄子”聚焦《卢宇光:恐怖现场跳出来的记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