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2 毫秒
1.
崔友 《东南传播》2021,(1):47-49
曾经的台湾影视作品在两岸三地的影响力不可小觑,但经历短暂辉煌后却脚步停滞,近年来,台湾影视产业逐渐呈复苏态势。本文以台湾影视产业的不同发展时期为线,从灿烂时期的台湾偶像剧、文创电影切入,横向对比大陆剧集、日韩影视冲击下所导致的产业停滞。近年的台湾影视产业在作品内核、题材创新、扩大合作等方面积极求变转型,从而在蜕变之中迎来又一春。总之,分析台湾影视产业的变化历程有诸多借鉴意义,知往鉴今能够更好地推动两岸影视产业的发展升级。  相似文献   

2.
台湾是祖国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在两岸还没统一的情况下,涉台宣传是我大外宣的组成部分。以下就华语涉台广播宣传谈点个人看法。先从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华语广播涉台宣传发展历程谈起。国际台华语广播涉台宣传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49年华语广播开播至1979年元旦《告台湾同胞书》发表前。  相似文献   

3.
《出版参考》2011,(21):23
本刊讯(记者韩阳)享誉华语乐坛的台湾著名音乐人、词人姚谦,首部心灵励志随笔集《我愿意》在两岸出版人的共同努力和众多热心读者的期盼下,成功引入大陆地区。该书由盛大文学旗下起点中文网、新锐出版品牌起点乐读,与北京时代华语图书股份有限公司强强联手,共同精心打造,已于近期上市。  相似文献   

4.
1996年,台湾当局宣布与大陆影视相关的开放政策,包含大陆影视节目在台湾电视台播出、发布两岸合拍剧的限制名额等规定.大陆电视剧公开在台湾电视频道播映至今,已经迈入第20年.回顾两岸传播交流史,不难发现政治意识的对峙是阻碍两岸影视交流的主要因素.而今在两岸和平发展的前提下,影视产业逐渐转向两岸互利的商业导向,影视产业所产制的文化商品,成了促进两岸人民相互理解的媒介载体.  相似文献   

5.
齐钢 《东南传播》2011,(11):1-5
台湾电影研究虽然一直较为薄弱,但经过学界多年努力还是有所发展,不论是台湾电影史、电影导演、新电影还是华语框架下的台湾电影研究,都取得不小的成绩。比较大陆和港台学者的台湾电影研究,可以发现双方不同的兴趣偏好。尽管台湾电影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然而通过梳理台湾电影研究脉络,我们认为台湾电影研究还有不少空间有待开拓。  相似文献   

6.
当前两岸三地跨境合拍已经成为中国电影生产的一种重要制作方式,为中国电影走向国际发挥了关键作用。同时,三地电影越来越紧密的融合更新了中国电影发展的格局和观念,呈现出"华语片"的未来大趋势。在这种格局下,台湾部分电影自《海角七号》后仍然与内地电影保持一定的疏离,一方面叙事模式有别于以往的台湾电影"曲高和寡"的艺术性,另一方面坚持台湾在地文化,保持创作的自由度、文化主体性,呈现出一种个性化的新局面,成为亚洲电影的一股新势力。文章将这部分电影放置整个华语电影大格局下,探讨其特殊的品格,从而展现出它是如何成功地征服台湾观众,占有台湾市场的。  相似文献   

7.
于小凡 《东南传播》2021,(12):49-52
青春叙述在文学和电影里有着自成脉络的强大传统.新世纪以来的台湾青春片经过在地文化融合与商业模式演进后,在主题与叙事元素的统一、类型化动态发展上均有较强的特点和研究价值.本文试析台湾青春片的美学传承及类型程式,并在华语视阈下探讨其对两岸三地产生的影响,期盼在青春片的类型突破与创新经验上能有所发现和启示.  相似文献   

8.
郜利静  赵怡 《新闻世界》2011,(11):77-78
大陆和台湾是是华语影视节目最主要的生产主体,也是全球华人最认同的精神家园,如何在两岸之间重塑中华民族多元统一的价值观?处于目前汉语相对弱势、制作水平相对落后、传播渠道相对狭窄的情况下,华语电视该如何在世界范围内打造一座华语电视作品的制播发行平台,继而建立全民族的精神家园?本文以此为切入点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台湾电视购物频道产业之市场进入障碍与竞争策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视购物在内地荧屏可谓昙花一现。同时期,海峡彼端的台湾,电视购物频道产业却是一派红火景象,最高峰时购物频道竟多达300多家。两岸电视体制不同,台湾购物频道得以充分发育的一个重要前提是有线付费电视经营权的放开;然从另一个侧面即大众需求,却不难窥见,购物频道潜力巨大。本文系两位台湾学者的近作,由上海大学影视学院友情提供,本刊有所删节,文章述及的购物频道竞争策略,值得电视同仁借鉴。  相似文献   

10.
享誉华语乐坛的台湾著名音乐人、词人姚谦,首部心灵励志随笔集《我愿意》在两岸出版人的共同努力和众多热心读者的期盼下,成功引入大陆地区。该书由盛大文学旗下起点中文网、新锐出版品牌起点乐读,与北京时代华语图书股份有限公司强强联手,共同精心打造,已于近期上市。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人民日报》与台湾《联合报》60年为样本,以关键词的词频探析隐含其中的社会意义。发现:1.台湾出现政治力量改变语言使用的情况,显现台湾社会对定位的困惑;2.语言的困惑借由语言反映出台湾在两岸关系态度的不清晰;3.台湾社会对词语的定义与变化影响大陆使用词语。据此建议,汉字是中华文化核心共识,造成两岸语言差异核心问题尚未完全解除,借由媒体消除彼此的对立是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持续有效的方式。  相似文献   

12.
王留 《东南传播》2012,(3):131-132
2011年1月1日,ECFA(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早收清单正式实施。其中大陆方面对于台湾电影在大陆上映再无配额限制。7月12日,台湾2011年贺岁电影《鸡排英雄》抢得头香在大陆上映,票房却不甚理想。台湾冠军电影在大陆票房表现为何屡屡不受肯定?两岸影视审美文化的差异性在哪里?两岸在合拍电影的领域还有哪些突破口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3.
两岸青年血脉同源,文化同根,具有天然的亲近感。他们共同肩负着中华民族统一与复兴之重任。在台湾政党轮替、两岸关系存在不确定因素的新形势下,服务台湾受众的大陆媒体,在资讯传播过程中,要善于倾听台湾青年朋友的心声诉求,当好"讲解员"和"服务员",讲好两岸故事,做台湾青年的知心朋友,为两岸青年朋友架设理解与沟通的桥梁。  相似文献   

14.
曾爱友 《中国广播》2010,(1):61-61,80
本文认为,办好中央电台客家话对台湾广播,应充分整合和利用两岸客家地区的优势资源,通过举办各种经济文化活动,提升中央电台客家话对台湾广播的影响力,推动两岸合作交流。  相似文献   

15.
两岸民间交往日益密切的背景下,台湾媒体如何报道涉及两岸交流的非政治事件对于理解与把握台湾媒体舆论与政治生态的共生关联有着重要意义。以"陈光标赴台捐款"这一社会事件为研究个案,尝试探索台湾蓝绿媒体的"泛政治化"机制及舆论引导是如何透过新闻框架的选择与构建来达成的。研究发现:以《自由时报》为代表的泛绿媒体主要采用政治框架(蓝绿政党冲突与两岸独统争议)来定性与归因事件,其报道取向多为负面评价;而以《联合报》为代表的泛蓝媒体尽管也未能摆脱政党意识形态的影响,但泛政治化程度相对较低,倾向于以台湾阶层分化与两岸文化冲突来解释事件,反映出更善意的舆论导向。可见,台湾主流媒体的框架机制在建立两岸互信与共识中扮演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6.
社交网站在21世纪初迅猛发展,"社交革命"波及整个世界,中国大陆和台湾也都身处其中。两岸都属于华语社会,但由于经济、文化、习俗等差异,再加上网站本身设计的差异,使两岸社交网站的使用行为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本文从差异入手,以两岸最流行的人人网和Facebook为例,探讨两岸社交网站用户使用行为的不同,为两岸的社交网站提出可相互借鉴的盈利模式和未来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7.
两岸的传统出版业在不断萎缩,而且萎缩的速度很快,台湾出版业进入萧条期,而大陆的出版业也面临转型的问题.目前两岸出版业合作的最基本形式还是版权贸易,除此之外,近年来,台湾的主要出版企业几乎都曾在大陆以独资或合作的方式推动出版业务.  相似文献   

18.
2018年2月28日,国务院台办、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发布实施《关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指出:针对台湾青年不同群体,组织实施学习交流、研学旅行、社团结对、体验对接等活动。为台湾青年提供更多发展机会,努力重塑台湾青年正确的家国观念,成为两岸融合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两岸青年融合的策略研究,阐述新形势下对台工作的新思维。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中国大陆与台湾的两岸关系进了传播地理学的分析,认为"旅行文化"是台湾文化中一个显著的结构性特征.长期的政治分治两岸之间的媒体传播与人际传播共同构成两岸之间传播互动的不同层面,描绘出五十余年里两岸关系发展的复杂状貌.并且指出,传播地理的拓展和改善仍然取决于政治的进一步和解、技术的更大进步以及两岸媒介人士互相释放更多的善意和主动性.  相似文献   

20.
她生于台湾,学成于美国,嫁给德国人,任公职于台北,现在香港做教授。她属于中华文化,也属于整个华人文化圈——今天能同时在两岸之间及新、马及美国华人世界中发挥巨大影响力的文人,鲜有能与她比肩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