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文件并保全,能够对电子档案的法律证据价值起到很好的维护作用。本文基于可信时间戳服务,结合现有司法审判案例,对电子档案法律证据的取证和验证方案进行了设计,给出了档案机构开展该项工作的可行模式。  相似文献   

2.
从法规政策上赋予电子文档证据效力是推进电子文件单轨制改革的重要支点.通过梳理近二十年来广东省电子文件证据法规政策的内容、类型及其司法应用,详细分析了广东省电子文件证据法规政策特点,指出电子文件证据尚未形成完整法规体系;电子文件证据基本问题规定混乱,可采性与证明力应用处于初级阶段;电子文件证据真实性难以判定,司法实践存在操作障碍等一系列问题.并从完善电子文件证据法规体系、电子文件证据可采性及证明力、电子文件证据技术鉴定司法应用等维度,提出了构建多层次一体化的电子文件证据法规政策体系,开展电子文件证据可采性与证明力立法研究,提升司法应用中电子文件证据鉴定技术应用等广东省电子文件证据立法对策.  相似文献   

3.
数字时代,电子文件与电子证据互为背景、一体两面。调查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九十四条第一款“档案管理方式保管”与“正常业务活动中形成”两项为审判依据的裁判文书,解读所涉及电子证据的采信依据与未采信原因,指出当前“档案管理方式保管”与“正常业务活动中形成”电子文件证据效力的发挥在“内容覆盖”与“形式规格”方面存在障碍。从全链可控、规范保管、属性转化、多方协同四个方面为实施“司法可认证”的电子文件管理提供建议,包括:多款项形成证明合力,“源头”管控便于审查认定,列明清单助力司法理解,认证指引助推证据采信。以期为机构电子文件证据效力的提升提供有益参考,辅助其合理避免纠纷、应对诉讼风险。  相似文献   

4.
基于电子文件管理与电子证据司法应用的共通之处,分析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2019修正)对电子文件管理的积极意义.分别解读了电子证据审查认定条款与正常业务活动中形成、档案管理方式保管、中立第三方平台保管这三种电子文件管理模式的具体关联,进而从国家层面、行业层面与机构层面论述了对电子文件管理工作的启示:加强档案法规标准与电子证据审查认定条款的衔接,商业性档案服务机构与档案馆积极参与存证保全,实现电子文件—电子证据全链条痕迹留存.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对电子档案的特征及其凭证属性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目前有关电子证据的立法及司法实践,探讨电子档案适用于民事诉讼程序所面临的障碍并提出相应破解方法。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北京全景视觉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诉成都日报社侵害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纠纷案为引入案例,探讨此案中关于电子证据的认定争议。系统比较了人民法院保全、公证处保全、市场现存第三方存证机构保全三类电子证据保全途径的优势与局限性,指出目前电子证据保全的重点与难点在于确定保全机构公信力与资质的前提下实现数据的实时保全,以保障电子证据生成、传输、存证全程的真实性。进而从证明力、专业经验、资质和效率方面分析了档案服务机构参与电子证据保全的优势,提出了“档案服务机构全程管理+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与相关行业协会监督与评估+公证、鉴定、司法机构合作增强证明力”的电子证据保全模式,并为该模式的推进提出建议:实现切合司法需求的电子文件实时保全与全程管理、推进档案服务外包行业的规范化建设;拓展与公证、鉴定等机构的业务合作。为档案服务机构的服务拓展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
网络诉讼的普遍化使得电子证据成为司法电子文件管理的重要对象,区块链不可篡改、可追溯和去中心化等技术特性为电子证据保全提供了新的思路。基于区块链技术,广州互联网法院构建了“网通法链”信用生态系统,以应对电子证据的可采、可信、可控和可用问题。本文从合法性、真实性、安全性和可用性四个维度归纳了广州互联网法院的电子证据保全策略,提炼出以司法认可、规范建设和规则输出策略保全合法性,以区块链全程监管、多阶段哈希值校验、多链聚合和多主体背书策略保全真实性,以哈希算法、非对称加密技术、分布式存储和系统防护机制保全安全性,以元数据抽取、格式转换、脱机存储和定期检测措施保全可用性的电子证据保全模式,并针对区块链性能瓶颈和可用性保全措施的局限性等问题,讨论了下一步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8.
文章阐释了档案凭证效力的内涵,强调了电子档案作为证据的证明力取决于对其内容真实性的审查判断。梳理了完整性校验算法用于电子档案真实性及其证据效力维护的法律依据,介绍了其技术特点。解析了维护电子档案凭证效力的校验存证技术方案,包括提取、锁定归档电子文件的哈希值,对比验证电子档案原始性等。  相似文献   

9.
刘贞伶 《档案与建设》2020,(1):38-41,33
随着法院对于电子证据的认可,电子档案作为证据的使用量有所增加。面对电子档案数量急剧增长的情况,如何确保有价值的信息能够被固定并妥善保存,以维护电子档案的法律证据价值成为关键问题。文章在阐释电子档案的概念、特征和探究国内外电子档案法律证据价值维护现状的基础上,从法律规定、技术手段、法律机构、档案机构四个方面提出电子档案法律证据价值维护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研究通过梳理国内外电子文件证据立法的类型、内容、程序及司法实践,分析了国内外电子文件证据立法的内容特点及其启示,探讨了电子文件单轨制管理模式下我国电子文件证据立法现状及问题,并从电子文件证据的概念界定、法律定位、证明力和司法程序、立法规则等方面对单轨制模式下我国电子文件证据立法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正>2023年5月29日,国家档案局批准发布了《电子档案证据效力维护规范》(以下简称《规范》,DA/T 97—2023),并于2023年12月1日起正式实施。特别说明的是,实务部门在维护电子档案证据效力时,首先应遵守法律法规和国家主管部门指导意见,《规范》作为非强制性标准,规定了各级各类档案馆(室)在电子文件归档与移交、电子档案存储与保管、格式转换、提供利用等过程中维护电子档案证据效力的一般要求与方法,适用于档案馆(室)电子档案证据效力维护的规范化运作。  相似文献   

12.
在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电子件大量涌现,如何确保电子件的真实有效性已成为各学术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本针对电子件的自身特点,对目前电子件法律证据效力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实现电子件法律证据效力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电子文件的证据资格及其法律地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电子文件(ElectronicRecords)处于不确定定义状态。一般而言,可以把电子文件简单地理解为由计算机生成、处理,以数字代码形式记录信息的文件。在影响电子文件的诸多非技术因素中,法律问题是一个突出的方面,尤其是其证据资格问题倍受关注。这里面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有两个,一是电子文件能否作为一类证据被司法活动所采信,二是电子文件的证据性质如何,即电子文件如果能被采信,其究竟属于那一类证据,因为这关系到电子文件证明力的高低。一、电子文件证据资格的国际立法趋势赋予电子文件法律证据效力一直是国际法律界努力的一个目标。比如按照英…  相似文献   

14.
许晓彤 《档案与建设》2021,(7):14-19,13
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对电子档案以电子形式作为凭证使用作出了"来源可靠、程序规范、要素合规"的规定.文章以14部对电子证据审查、判断、辨认、鉴真规定较为全面、详尽的法律文件为分析样本,从电子证据应用的视角阐释了"来源可靠、程序规范、要素合规"的具体内涵,解读司法对电子档案凭证价值保障的需求,为单套制背景下电子档案法律效力与证据价值的实现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5.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文件的证据效力问题被提出并亟待解决。本文在从理论上论证了电子文件具备证据效力的前提下,深入探讨了影响电子文件证据效力的不利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6.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文件的证据效力问题被提出并亟待解决.本文在从理论上论证了电子文件具备证据效力的前提下,深入探讨了影响电子文件证据效力的不利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7.
随着计算机技术普及,人们普遍接受了以电子文件形式处理日常事务的工作方式,并且这种办公方式越来越常态化。在可以预见的未来,电子文件将成为传承人类记忆的重要工具。目前,我国电子文件发展正面临从双轨制向单轨制过渡的关键阶段。因而笔者拟将电子文件证据地位作为切入点,剖析我国电子文件证据效力研究现状,指出阻滞电子文件法律证据效力发挥作用的影响因素,从管理角度提出相应措施,以期使电子文件管理制度变革不再有后顾之忧。  相似文献   

18.
与传统文件相比,电子文件的法律证据效力受到了人们的普遍质疑。本文从技术、管理和法律三个方面,探讨了影响电子文件法律证据效力的不利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保障对策。  相似文献   

19.
电子文件产生证据效力的困难及其对管理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证据法角度探讨了电子文件产生证据效力的困难 :电子文件应归属于何种证据形式、电子文件是否有原件、对电子文件的真实性应如何审查等 ,并对国外有关电子证据的法律法规作了分析 ,对电子文件管理带来的影响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20.
本文回顾了中国电子档案长期保存工作的历程,并从目的性出发加以审视,指出传统备份方式存在的瓶颈,引入电子档案数据保全理念,阐述基于电子凭证效力维护的电子档案长期安全保管模式,以期为档案业务部门开展电子档案长期保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