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十年前北京晨报的创刊,填补了北京早报市场的空白,也创下了京城报业市场的多项第一:第一份每天出版的彩色日报,在黑灰一片的报摊中让人眼前一亮:第一张所有8个版面全为"昨日新闻"的报纸,远远超越了当时其它报纸同类新闻的规模,为读者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新鲜资讯:第一份实现无纸化办公的报社,将最新的科技手段用于媒体产品的生产和传播.  相似文献   

2.
1979年10月1日,在改革开放大幕拉启的背景下,新中国的第一份经济类报纸《市场报》诞生于北京。从此,一份专业的以传播市场经济的新闻、信息和刊登广告为使命的经济类报纸开始为中国的改革开放鼓与呼了。  相似文献   

3.
童钟鸣 《青年记者》2009,(19):78-78
中华新闻报是由中国记协主办的一份面向全国新闻工作者的学术报纸,创办于1993年。在推进新闻业务交流和新闻学术研究中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被誉为新闻工作者"娘家的报纸"。中华新闻报作为一家进入市场的中央级报纸,  相似文献   

4.
英国是一个办报历史悠久的国家。从13世纪起,就有手抄新闻流传于世。到了16世纪,这种手抄新闻开始向订户提供首都伦敦的重大新闻和随笔。1621年8月13日,英国第一家定期刊物《每周新闻》诞生。1702年3月2日,英国第一家日报《每日新闻》在伦敦创办。此后,英国的报业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到了18世纪的中叶,新的报纸不断问世。1753年,英国全年的报纸发行总数达7,411,757份,1760年上升到964万多份,1767年突破了千万大关,达到1130万份。仅在伦敦出版的各种报纸就已53家。  相似文献   

5.
海外传媒     
《传媒》2008,(9):77
Business Exchange为《商业周刊》带来广告新策略,意大利报纸用汉字解读北京奥运会新闻,俄罗斯出版第一份中国汽车专刊  相似文献   

6.
《传媒》2008,(8):30-33
每天上班后打开电脑浏览新闻已经成为众多上班族的习惯,但有多少人是通过数字报纸来了解新闻呢?在数字报业的浪潮推动之下,几乎所有有实力的报纸都推出了网络版的数字报纸,但这些数字报纸是否获得用户的认可?如何改进才能带来更多的点击? 7月4日,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发布了全国首份《多媒体数字报纸使用功能测试报告》,从读者体验的角度对我国335份数字报纸进行了测试,这是我国第一份全面、深入、细致的数字报纸研究报告,对报业单位的数宁报纸建设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为推动数字报纸的发展,《传媒》本期摘录了部分洲试结果,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7.
2001年10月8日,青年时报在浙江报业市场亮相——4开加长报型、双报头、版式时尚清新;头版头条《美国开打阿富汗》及下面中国足球队出线的大幅横通图片赫然醒目。这天,杭州的报刊零售市场火爆异常,最多的报摊卖出了500多份青年时报;报社还不断接到要求加印报纸的电话……一年多时间过去了,到目前,青年时报的固定订户加零售总发行量已近40万份;广告收入月月攀升,今年估计要比去年增长三倍多;报纸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在浙江这个报业市场的竞争环境中,青年时报已显现出成长快、成长性好的优势纸媒特质一、一份报纸的理想青年时报在细分浙江报业市场的过程中,提出了"新闻推动进步"的办报理念,不再走前些年都市类报纸"社会新闻打天下,过于  相似文献   

8.
世界上第一份免费商业性日报1995年在瑞典诞生,而中国内地第一份免费日报是2004年在上海创办的《i时代报》。目前,免费报纸在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已经不算新鲜事物,在中国,除了港台地区免费报纸迅速落地生根外,北京、南京、广州等城市也先后跟进,推出了各自的免费报纸。2007年下半年,上海又多了一份免费报纸《五日新闻金报》,成为国内鲜有的一城两张免费报纸的城市。  相似文献   

9.
2006年6月世界报业协会发表的《2005年世界报业趋势报告》指出,2005年全世界报纸的发行量和广告收入实现了双增长;全球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有70%在亚洲,而且全球发行量最大的10份报纸中,有7份在日本(其中《读卖新闻》、《朝日新闻》、《每日新闻》、《日本经济新闻》、《中日新闻》排在前五名,《产经新闻》、《东京体育报》分别位列第七位和第十位);每1000名成年人中就有634人每天都购买报纸。日本报业为什么单份报纸的销量那么大?为什么会在一个国土面积不大的国家,竟有一批大发行量的报纸群?一、日本国民的同质化使得报业市场整齐单一。近几…  相似文献   

10.
中华新闻报是由中国记协主办的一份面向全国新闻工作者的学术报纸,创办于1993年。在推进新闻业务交流和新闻学术研究中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被誉为新闻工作者"娘家的报纸"。中华新闻报作为一家进入市场的中  相似文献   

11.
当前报纸版面设计中的几个误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上个世纪90年代勃兴的“版面革新”浪潮几乎席卷了中国报业市场的每个角落。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从党报到都市报,从大众化报纸到专业性报纸,纷纷意识到:想在争夺受众中取胜,不仅要报道出好新闻以满足其求新、求奇、求知的需求,还必须依靠报纸的“第一眼效应”,即版面的吸引力。版面是读者透视报纸的第一扇窗户,凭借对新闻内容的布局安排,传达出报纸对新闻事件的立场和态度,因此可以说,版面是一份报纸个性和风格的最直观表现。这场方兴未艾的版面革新浪潮中,越来越多的报纸在色彩、图片、标题、版式等各种版面因素上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创新,…  相似文献   

12.
"就业难"折射出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7月,接受了七年新闻专业教育的我,在硕士研究生毕业之际成为专职从事教育工作的老师. 现在我的学生和当初我做学生时的很多想法都非常相似,他们对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等实务课程十分感兴趣,因为他们觉得这些课程对他们今后在新闻媒体的工作会有实质性的作用;也有不止一个学生问过我,学中外新闻史有什么用,他们要记住第一份中国古代报纸、第一份近代报纸有什么意义.  相似文献   

13.
《人民日报》1979年10月1日创办的《市场报》(当时叫《市场》),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国第一个专门报道商品、市场的报纸;第一个提出在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报纸;第一个从人民生活需要出发进行报道,提出为消费者讲话,为生产者、经营者服务的报纸;第一个大量刊登短新闻、短评论,强调实用性、知识性、服务性的报  相似文献   

14.
一、最早创办的报纸韩国办报的历史已将近百年。第一份在韩国出现的报纸是《独立新闻》,这份用韩英两种文字出版的报纸是由徐载弼博士创办的。他曾留学美国攻读医学,是独立运动发起人之一。《独立新闻》为周三刊,每份为四个版面。一、二、三版是用朝文,第四版用英文。虽然在当时发行仅300余份,但在朝鲜半岛的独立运动中起  相似文献   

15.
本文根据在日本人依据不平等的《马关条约》于1895年占据台湾地区之前,台湾地区就出现了新闻采写活动、报纸的编写刻印活动、报纸的传播发行活动以及具有鲜明近代化特征的新闻报纸和形态及分工明确的报纸编辑刻印传播机构的历史事实出发,提出了“我国台湾地区的新闻事业起源于刘铭传创设台湾第一份中文报纸《邸钞》和英国长老教会牧师托马斯·巴塞莱创办《台湾府城教会报》的1885年”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现在的报纸内容差不多,看一份就够了."读者的感受反映出一个日益表面化的问题,那就是各个报纸的新闻同质化.显而易见,新闻同质化导致媒体没有特色或特色不明显,降低新闻传播质量,使报业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最后受害的是媒体自身.  相似文献   

17.
新闻竞争早已不是新鲜的话题。华西都市报新闻竞争中创造的立体策划,在全国新闻界产生了一些震动。 有资料表明,进入90年代以来,全国报纸数量增加,而总印量却没有大的增加。一张新办的报纸,要参与竞争,要站稳脚跟,要发展壮大,唯一的出路是挤占他人空间,重新划分市场。竞争近乎惨烈。 1994年11月,华西都市报开始试刊的时候,当地邮局预测该报1995年的发行量为8000份;1995年元旦创刊时,华西都市报发到1万份左右;1995年夏天,发行量增加到5万;1996年秋天,发行量扩大了2倍,达到15万份;1997年  相似文献   

18.
杨尚聘 《传媒》2001,(10):16-17
近年来,报业竞争十分激烈,地市报的生存环境日趋严峻。虽然由于大部分地市合并,大部分地市报拥有两份或更多的报纸,但是,过去一个地区一张报主导市场的局面打破了,大量报纸的涌入,报业市场成为了一个共同竞争的大市场。虽然按照权力结构配备新闻资源的状况一时不会改变,但新闻  相似文献   

19.
新闻快报     
申城第一份手机彩信新闻“开播”从春节前开始,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携手上海移动,推出i-news手机报彩信版,这是第一份立足上海本地的彩信新闻产品。近日,解放日报报业集团与中国联通上海分公司、上海激动通信公司共同签署了手机报纸“i—news”《早点新闻》合作协议,宣布三方将联合打造“i—news”业务平台——《早点新闻》。解放集团推出的手机报纸旨在为用户提供基于手机这一载体的新闻、生活、资讯等无线增值服务。当遇到紧急事件,如台风警报时,产品增加PUSH信息,对用户随时群发。今后,除了《早点新闻》,“i—news”还计划同上海联通一起,…  相似文献   

20.
卖点,是报纸的生命线。任何一份报纸,只有找 准卖点,才能在这个“分众的市场”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而新闻的卖点积累多了,便成了报纸的风格。一份无风格无个性的报纸,是无法吸引受众的。但现在,非常多的报纸为了形成所谓的“风格”,逐步趋向于对形式和媚俗的追求,走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