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台港澳之窗     
台湾行两岸出版合作大普查 鉴于台湾出版业者同大陆的合作关系已愈来愈密切,台湾陆委会最近委托中华征信所进行一项普查,了解双方的合作情况到底如何,存在什么问题,作为制定今后作业程序的参考。为此已向1000多家台湾出版社发出调查信函,也有以电话访查的方式进行,希望能得到600家出版社回应。据说有的出版业者反映,目前台湾有过度依赖大陆的情况,尤其是翻译类图书,因为台湾的翻译费目前比大陆高出很多。有些高深的专业书,台湾译者也不愿意费功夫翻译。  相似文献   

2.
到大陆去! 2002年5月份台湾《光华》杂志有一篇报道,题目是“台湾出版业者各显神通抢占大陆市场”。该文显示,近期台湾出版业兴起的一股进入大陆市场的风潮,也受到了台湾媒体的高度关注。这一现象,对大陆出版人来说,同样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3.
出版工作室的现状与发展 工作室在中国源于何时?中国大陆第一家工作室又是哪家?可能谁都无从查考,然而工作室现象却实实在在影响着出版业.采用工作室这种方式介入出版业,其原因大致有三: 其一,确实想参与出版的群体.他们大多是意识到出版潜藏的巨大利润,受利益驱使而为之.也有一部分是因为共同兴趣走到一起共同撰稿而形成的作者队伍类型.  相似文献   

4.
正为何有一些资深台湾出版人会对两岸服务贸易协定发出强烈的反对声音?笔者认为,真正原因是过去十年,台湾出版业进军大陆,普遍遭到挫败,而且被大陆出版业在质和量上不断超越。台湾业者在大陆市场既然发展不起来,自然害怕大陆出版业者反过来进入台湾市场,到时台湾出版业者连自己的地盘都守不住。这点颇值得探讨,笔者对大陆出版业的腾飞有很深刻的体会。十多年前笔者认识了一些大陆朋友,如今都在大陆出版界雄据一方,以今天人文科学出版最夯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总编辑刘瑞琳为例,前一阵子她还跟笔者说:"十年前我到台湾还是抱着学习的心理,现在觉得台湾没什么好学的,反而是他们要来跟我们学习。""以前台湾出版业都是端着架子来大陆的……"  相似文献   

5.
吉路 《北京档案》2007,(3):48-48
台湾出版业者进大陆是相当早的,大概自1980年代后期,组团参加北京国际书展起.那时,我们也接待过台湾出版商、组织过京台出版社长座谈.十八年后的现在,据<2004年中国统计年鉴>记载,台湾是大陆图书版权的最大输出地;另据台湾的<2005年图书出版年鉴>记载,仅2004年就购入大陆版权516种(占出版总数的35.7%),引进大陆版权的业者也占总数的35%.  相似文献   

6.
两岸的传统出版业在不断萎缩,而且萎缩的速度很快,台湾出版业进入萧条期,而大陆的出版业也面临转型的问题.目前两岸出版业合作的最基本形式还是版权贸易,除此之外,近年来,台湾的主要出版企业几乎都曾在大陆以独资或合作的方式推动出版业务.  相似文献   

7.
在大陆出版业进入市场化经营,产业化发展之际,2004年两岸出版交流也呈现出了不同的迹象.  相似文献   

8.
如同全世界大多数的出版市场一般,台湾的传统书市也正处于一个发展相对缓慢的势头上,有趣的是,却有越来越多的有志者加入这个行业. 台湾传统图书出版市场情况 台湾登记的图书出版业者在2002年为6023家,当年图书出版量为38746种,到了2012年,图书出版业者增加到15528家,图书出版量为42212种,事实上,这一万多家出版社,每年出版6本以上新书的,估计只有1000家左右,这个现象说明了台湾出版产业的活力与弹性,有越来越多的出版社,甚至是不以出版为主要获利来源的,有许多业者跟文创商品紧密结合,形成一个更多元、更有个性的产业特色.  相似文献   

9.
台湾运往大陆出版品及外销图书等可获运费补贴 台湾新闻当局为加强两岸出版交流,每年办理“台湾地区出版品输往大陆地区运费补助”,补助项目为台湾地区业者输往大陆地区出版品之海运及陆运费用(不含邮资、仓储及保险等费用),按照规定,申请补助之出版业者需符合以下资格: 1.经合法登记,成立满2年之出版事业。 2.最近一年未受出版法或其他相关法令所规定之行政处分者。  相似文献   

10.
我国出版业在迎接21世纪,面对国际图书市场激烈的竞争,已把组建出版集团作为一种发展战略被响亮地提了出来,尽管目前还处在造势和探索阶段,但却已引起了海峡那边出版业者的密切关注,台湾有识人士认为,随着大陆出版集团的兴起,可以挟雄厚的实力,在未来海外出版市场上,使台湾业者面临强大的竞争压力,同时也会牵动本地文化出版市场经营走向。为此,台湾陆委会委托一些出版研究者对大陆出版集团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调查、考察与了解,完成了《大陆出版集团发展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台湾地区出版业进行了考察,分析了台湾出版业面临的问题,以此现照大陆出版业,以期对太陆出版行业有所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12.
港澳台之窗     
台湾资深出版人士谈大陆的出版行销(上) 台湾青林国际出版公司董事长林训民曾就“21世纪出版战略”的话题同我国大陆资深出版业者进行研讨。林训民先生多年来与大陆出版界有密切的交往和接触,曾对大陆出版集团化的问题进行过深入系统的研究。此次,他又以“出版行销面面观”为题对大陆出版行销问题坦诚地谈了他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3.
不久前,拥有大陆资本背景的台湾新经典文化公司在台湾正式成立.该公司的大陆资本背景是大陆较大的民营出版公司之一的北京新经典.这实际上也是大陆出版企业首次在台湾地区投资成立的出版公司.台湾出版业对外资同样有诸多严格管制,所以新经典以何种方式在台湾投资,北京和台湾的新经典都讳莫如深.  相似文献   

14.
业界动向     
台湾数字出版联盟宣布成立由台湾52家出版业者与电信业者、通讯服务业者以及图书馆共同筹组的"台湾数字出版联盟",7月7日成立。这是当地出版业者首度与科技及通讯业者  相似文献   

15.
1.对私营出版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新中国成立初期,私营出版业的数量很大,出版能力也较强。1949年10月,私营出版业的生产能力占整个出版生产能力的3/4左右。1950年初,私营出版业出版的新书占全国出版新书的1/2。1951年到1952年,私营出版业又有很大的发展,据1953年10月的统计,在全国核准营业的285家出版社中,私营企业有220家,占总数的77.19%;在1093家印刷企业中,私营企业853家,占总数的78.04%;在1665家发行企业中,私营企业1501家,占90.15%。私营企业的生产能力也很大,在1952年,  相似文献   

16.
日本出版业在"东亚圈"展开攻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甄西 《出版参考》2004,(30):30-31
编者按:把"东亚圈"真正作为市场来把握,不仅通过代理买卖翻译出版权,而且还要直接进去开展业务,这是日本出版业的新动向.在这里,笔者将从几家日本出版企业直接进入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大韩民国开展业务的事例出发,探讨一下日本出版业在东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美国出版业一直走在全球前沿,其数字出版的发展,事关全球的走向.2010年美国出版年度统计数据新出,立即令人大跌眼镜.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出版公司BiblioLife竟然一年出版了27万种书,而一直雄霸美国出版业的几家世界级传统出版强社却让位于几家新型出版公司,年出版品种数未进入前三强,令世界出版业震惊.  相似文献   

18.
转眼二十几个年头过去了,两岸出版经历了从陌生摸索,到如今亲如兄弟姊妹情谊的漫漫长路。如今,两岸传统书市正处于发展缓慢的阶段,需要齐心合作,共同面对出版变局。如同全世界大多数的出版市场一般,台湾的传统书市也正处于一个发展相对缓慢的势头上,有趣的是,却有越来越多的有志者加入这个行业。台湾传统图书出版市场情况台湾登记的图书出版业者在2002年为6023家,当年图书出版量为38746种,到了2012年,图书出版业者增加到15528家,图书出版量为42212种,事实上,这一万多家出版社,  相似文献   

19.
台湾出版史概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台湾出版史是中国出版史的组成部分,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说其重要,最主要的是因其特殊的历史与地位所致。1895年甲午战争后,台湾被迫割让给日本50年;光复后不久,国民党败退到台湾,台湾又开始实施与祖国大陆完全不同的政治制度。这两个因素,使得台湾出版业在过去的100多年中呈现出了诸多与大陆出版业完全不同的特色。同时,台湾又是现今中国出版业少数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截至1998年底,台湾有图书出版社6380家、杂志社5884家、有声出版社1939家、报社360家、通讯社238家(台湾《1999年出版年鉴》)。…  相似文献   

20.
21世纪是一个创新的时代。在这个创新的时代里,各项工作都要有新举措,出版创新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了出版工作的灵魂。目前,在出版创新的意识和手段上,我国大陆出版业与西方出版业甚至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