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7 毫秒
1.
张瑞 《新闻采编》2003,(4):24-25
成就报道是新闻媒体弘扬时代旋律 ,反映重大主题 ,总结经验成就 ,推动改革创新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有效宣传形式。近年来 ,作为县级电视台 ,我们在紧密配合当地党委、政府中心工作 ,组织开展成就报道中进行了一些大胆的探索和有益的偿试 ,先后摄制完成了23集大型历史文献记录片《盂县五十年》、三集电视系列专题片《展示新成就、迎新十六大》以及《重塑县魂》等26部电视专题片和89集电视系列报道 ,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但回头审视我台电视成就报道所走过的道路 ,不难发现有许多的不足和失误。主题提炼不够 ,挖掘不深 ,盲目求“全”求“大”县…  相似文献   

2.
我们就社会结构与电视属性的分析显示,一种社会结构与此种社会结构中电视传播的属性存有明显映射关系。此种映射关系不仅体现在市民社会"三元"结构与西方电视属性的关联中,更体现在中国社会结构转型与中国电视属性演进的关联中。中国电视属性演进在极大受益于中国社会结构转型发展的同时,也对未来社会结构进一步完善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张红生 《视听界》2006,(1):144-145
现在电视和电视从业人员面对的就是这样一个时代背景尊重个体、张扬个性。如果无视这一时代背景。电视和电视从业人员就无去找到发展方向。如果不顺应这种社会发展的潮流,就无法满足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人的精神需求。就会被排斥在社会发展的潮流之外。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综艺频道在最近的两年时间内。[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习文 《视听界》2001,(6):11-13
新闻节目主持人的角色行为依附于新闻传播而存在,主持人要真实客观地报道社会的种种变动,组织符合受众接受需要的新闻信息流。组织消息流的技巧与智慧,就是新闻节目主持这一创造性劳动所产生的审美客体,作为审美主体的观众通过屏幕与之进行着潜在的审美对话。这种审美对话的产生,与电视视听双通道的复合传播特性密不可分,而主持人所带来的传播人格化,更强化了这种审美过程的对话意味。此角色行为中所蕴涵的、能“激起审美情感的有意味的形式”美学特征,颇值得我们来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5.
新闻宣传中特别是成就报道,常会有些宏观报道,题大文字长。这当然是需要的。但读者、老百姓每天生活在忙忙碌碌、平平凡凡的生活中,如果能抓住其身边的小事,特别能触摸到、感觉到的事情入手去报道,去展现我们的成就,其效果肯定更好,至少是读来十分亲切、亲近,易于接受。因为这种报道可以使人感同身受,接近性就更强。比如十六大宣传,发了不少宏观报道,列举了大量数据,这也很  相似文献   

6.
成就报道是新闻界难做又非得做的文章,相对于文字报道来说,电视成就报道似乎又更难做。尽管如此,我们的电视工作者做得还是很努力,调动了各种报道手段,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切入,但总的境况仍不尽人意,原因为何,不少文章已涉及到,在此不赘述。有人认为,成就报道多是些应时应景之作,所以很难讨好观众,这种说法有其道理,但“难”不等于“不能”。也许就是非功过论成败,我们时成就报道不应该妄自匪薄,但就成就报道手法、角度上如何讨好观众,我认为成就报道不应该固步自封,我行我素。正如王安石诗言:“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在一些观众和一些学者眼里,电视的功能更多地被定位为娱乐性媒体,认为它与平面媒体相比在深度报道方面有自己的弱点,不适合在深度报道和评论方面下更多的功夫.这种看法与目前电视的实际作用很不相符,通过近几年国内电视事业的发展,电视在深度报道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新闻评论性节目的出现使得电视的评论功能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如今,在一些重大事件的报道中如果听不到电视媒体的声音是不可思议的,人们更愿意通过图文并茂的电视报道来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这些变化标志着电视在深度报道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电视新闻评论跃上了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8.
在电视播映深入千家万户的情况下,我们常见在各级电视新闻中,担任各级领导职务的一些同志频频露面。这种现象,不知群众看了怎么议论,笔者认为这无非是给领导们增添一点政绩。既如此,这就向我们的电视新闻工作者提出了一个问题:就是在有限的新闻电视报道中,如何更深一层次地想问题,从宣传及工作的力度着想,避免和一些消极的心理合拍。怎么去深一层次地报道呢?笔者认为,记者胸中一定要有全局,有较敏锐的新闻嗅觉,要多从推动党的工作的角度去思考问题,避免肤浅的报道和就事论事,减少消极现象的心理同电视合拍。其实,在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中,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想频繁上电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想通过电视做表面文章,我们各级的大多数领导干部,想的是如何运用电视报道了解下边更多的情况,知道更多的信息,以此来调整自己的思路和方法,进一步抓好工作。  相似文献   

9.
傅洪波 《新闻前哨》2003,(12):59-59
哪里有社会生活,哪里就有社会新闻。作为驻站记者,如果我们能跳出琐碎的工作性报道或成就性报道,把眼光转向丰富的社会生活,就会发现一个社会新闻的“富矿”,不再会有新闻资源匮乏之感。 提起社会新闻,有些人不屑一顾,认为无外乎车祸火灾、假冒伪劣、坑蒙拐骗、吸毒贩黄、卖淫嫖娼、偷盗抢劫、打打杀杀之类,只不过供人消遣、博人一笑而已。实则不然。只要我们注重积累,深入观察思考,在挖掘深度上下功夫,善于发现新闻事件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社会意义,照样能在社会新闻报道上有所收获。  相似文献   

10.
黄怀璞 《新闻界》2006,(2):81-82
上世纪80年代后,我国新闻理论界开始关注新闻美学问题,进入90年代,这种研究渐趋深入。另一方面,随着电视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力日益突显,美学理论研究也就自然眷顾到电视新闻的审美属性、审美功能、审美价值等相关美学问题。但如何进一步深入研究新闻美学及新闻类别美学,仍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课题。本文期望通过对“审美的新闻”这一命题的简要阐释,粗略探讨电视新闻美学问题。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电视新闻的内容构成中,有一道新闻大餐,那就是弘扬主旋律的成就报道,也属于主题性报道。与突发性、灾难性、批评性的新闻题材相比,成就报道是正面报道的龙头,体现了鲜明的政治属性,宣传的色彩更加浓厚。 操作与实践 从20世纪80年代起,电视系列报道逐步成为成就  相似文献   

12.
(七)解困点。解困点就是通过分析、阐述、说明事情发生的含义、原因、理由等,排除人们的困惑不解的问题,或了解陷入困境的症结所在。在现实生活中,群众这类问题和这种事情是很多的。例如,号称“天下第一难”的计划生育问题,“呼天难应”的农民不合理负担问题,“如鬼缠身”的三角债问题等。我们的报道要能解困,对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容易产生错误理解的问题,要通过我们的报道使人豁然开朗;耍让我们的一些解决社会重大问囫的困惑点的报道产生较大的影响和作用。如果我们的稿件不能解答受众的困惑,那么我们的报道就不够有力。《北…  相似文献   

13.
王江涛 《声屏世界》2013,(12):43-44
审美是主体对客观感性形象美学属性的能动反映,视听结合的电视通过对客观现实生活的表现来实现其功能,具有审美属性。电视新闻作为新闻节目的一种类型,其首要的属性是新闻性,而基于电视这一媒介又决定了它具有艺术属性。因此,在电视新闻摄像实践中,应该高度重视其新闻性和艺术性,协调处理好二者的关系,使电视新闻节目的传播效果达到最大化。  相似文献   

14.
有人这样评价建国以来我国电视事业的发展成就:电视作为视听一体、声形兼具的传播,从思想观念到运行机制、从内容到形式,不断开拓着人们的眼界,影响着人们的观念,丰富着人们的文化生活。而在社会方方面面的建设中,电视本身也在发展,并以超乎人们想象的速度调整着自己的制作队伍,拓宽着自身的报道领域,增添着更多的表现形式……我们几乎可以从这种量变的不断积累中,触摸到中国改革的脉搏跳动。 或许经济信号的注入,正是期待已久的电视发展中质变的开始——市场  相似文献   

15.
我们又处在一个新时代。在这个新时代,新的通讯技术影响了电视,形成了新的电视传播方式。这个新的电视传播方式将大大改变人际间相互沟通信息的手段。如果我们能够充分利用这种新的电视传播方式,所有国家的社会结构就会发生巨大变化。我们的交通运输系统将得以改变,甚至城市的自然布局也要改观。这种新的电视传播方式在多大程度上能得以运用,取决于我们的创造能力和革新精神,以及我们进行竞争的激烈程度。  相似文献   

16.
电视新闻的美学规律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电视新闻怎样才能使观众赏心阅目?这就要求我们电视新闻工作者,在研究电视新闻价值的时候,也要研究它的美学规律。 电视新闻是客观现实美的直接反映 美学是研究客观现实的美,是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审美活动及其一般规律的科学。电视新闻是运用电子技术手段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种事实是以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为中心的。如果说:美是生活,那么,电视新闻正是要努力反映这种生活,表现这种生活的美,激励人们把现实的和未来的生活创造得更加美好。  相似文献   

17.
当前文艺电视既为我们呈现了新面貌,也提出了新问题。它所包含的理论内涵已经越出了传统美学所设定的理论框架,这种后审美活动,后审美态度,后审美关系,后审美效果就构建了当前电视文艺的独特结构——后审美结构。  相似文献   

18.
电视艺术是一门综合艺术,已被人们普遍看作为本世纪最具有代表性的科技文明之一。因此,就总的方面来说,电视首先应是一种文化,是一门新兴学科的诞生和新的审美方式和审美思维的崛起,正是这种现代传播形式的产生及应用,使得当代人类精神文化具有了划时代全球规模的交流,并且迅速有效地缩短了不同国度、不同民族之间在思想、文化、科学、艺术等方面的距离、全面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了现代生活中人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回溯六十余年的电视发展史,电视作为一种大众传播文化,就其所包容和体现的诸多属性,如艺术的、科技的、人文的、经…  相似文献   

19.
当人类社会步入信息时代的今天,借助于电视的传播活动,一个民族的文化很容易跨越原来的狭小范围,与世界文化相交融,文化从此成为世界性的东西。电视与文化之间,电视不仅作为文化的载体,而且电视本身又构成一种媒介文化,文化是电视的社会属性。电视首先表现为一种物质文化。电视的发明和改进是人类科技进步的一大标志,电视及其传播系统作为“实物”而存在,是我们通过感官直接接触的实实在在的感性世界的一部分,它同时又恰恰体现了在感性世界中的人的力量和人的品格。电视又表现为一种社会文化。电视传播的信息成为一种作用巨大的生…  相似文献   

20.
自八十年代电视在我国迅速普及以来,电视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最具影响的大众传播媒介。但是纵观我国电视界近些年来的理论实践不难看出,人们更为关注的是作为娱乐的电视而不是大众传播的电视。比如关于电视文化、电视艺术、电视文学、电视纪实等多方面的理论探讨,广泛见诸各种电视论著,而关于电视传播学方面的理论文章则很难一见。如果说“电视是一种大众传播媒介兼艺术”的话,那么这种状况显然反映了我国当前电视理论探讨中存在着较深的断层。它很容易将我们引入理论上的误区,即电视仅仅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娱乐的载体,而忽略了电视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第一属性。 就大众传播而言,它的实质和核心是“信息的交流与共享”。这一定义对于作为大众传播的电视来说,也毫不例外。当然电视在传播过程中由于其多姿多彩的节目形态确实为人们带来了精神上的审美愉悦,但电视艺术并不是电视与生俱来的。现在人们公认的世界电视诞生日是在1936年11月2日,以英国广播公司在伦敦郊外的亚历山大宫对一场盛大的歌舞进行正式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