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思捷 《新闻世界》2014,(11):172-173
《良友》画报中的女性形象多年来一直深入人心,不光在光影中摇曳生姿,也一直是学者们竞相研究的对象,对于更好的审视女性在社会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至关重要。本文将《良友》画报中的女性形象放在社会学和传播学的双重视角下进行审视,分析《良友》画报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对当时的社会思潮、流行文化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联华影业公司于1937年1月公映的《联华交响曲》,既是公司历史上仅有的一部集锦片,也是左翼电影余绪和新兴的国防电影的双重叠加。除费穆编导的《春闺断梦——无言之剧》极为出色外,其他短片大多乏善可陈。这意味着失去了黎民伟和罗明佑的联华影业不仅从此失去了在艺术创新上的活力,也预示着"联华"此后将转向并加入更加主流和商业化的新市民电影的生产大潮。  相似文献   

3.
在法国总统萨科齐执政的3个多月的时间里,他一直努力塑造自己身体健壮、精力旺盛的形象。而《巴黎竞赛画报》是法国发行量最大的周刊,往往刊载社会名流、演艺界明星的消息和图片。自从今年5月萨科齐当选法国总统之后,他的生活自然也成为了《巴黎竞赛画报》关注的重点。日前,该杂志刊出了萨科齐前往美国度假的照片,但很快就有人发现,这份杂志为了美化总统的形象,而在照片上动了“手脚”。  相似文献   

4.
刊物的生命在于创新———《大灰狼画报》十年一回首张秋林熊炽大灰狼画报》是1987年创办的幼儿刊物。当时以“大灰狼”命名是立足于儿童思维方式的创新,也正是由于创新,《大灰狼画报》才有了十年的辉煌。《大灰狼画报》的创新意识,首先体现在以一贯是“反面形象”...  相似文献   

5.
大众传播媒体对都市的现代化进程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力。《良友》画报作为诞生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一份大型综合画报,甫一出现就受到了大众的广泛认可。画报立体的构造着这座大都会的语境与空间。本文以都市符号、女性叙事、消费文化为关键词对《良友》画报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6.
简讯     
西德汉堡法院不久前裁决,给予伪造希特勒日记案的主犯,原《明星画报》记者海德曼判处四年零八个月徒刑;给予同案犯康拉德·库乔(军事关系史料收集家)判处四年零六个月徒刑。判决书说,库乔伪造了60本希特勒日记;海德曼明知内幕,却把日记推荐给《明星画报》杂志,骗取了高达734万马克。《明星画报》杂志从1983年5月把日记作为特大新闻开始连载,但不久发现是伪造,便停止刊登。另外,库乔的妻子也协助丈夫参与了这一案件,被法院判处八个月徒刑。原美国的著名经济报纸《华尔街日报》记者R·佛斯达·瓦朗兹被控告在该报“股份公司投资”专栏上,泄露股票情报而捞取私利,经纽约法院公开审理判决,判处记者瓦朗兹  相似文献   

7.
旧市民电影是中国早期电影在1932年之前主流电影的唯一代表。它在1930年代初期左翼电影和新市民电影出现之前趋于没落。《桃花泣血记》和现在公众可以看到的联华影业公司在同一年出品的另外两部影片《银汉双星》、《一剪梅》一样,都具有旧市民电影没落、行将向新市民电影转化时期新旧杂陈的特点;而《桃花泣血记》固有的旧市民电影的暴力意识,多少与一年之后出现的左翼电影中的阶级暴力在艺术表现上有衔接之处。  相似文献   

8.
王旭 《新闻爱好者》2011,(12):122-123
《良友》画报是我国现代新闻出版史上第一本大型综合性新闻画报,内容题材广泛,涉及国内外政治、经济、军事、城乡建设、文艺、影视、体育等方面,在其创办近20栽的漫长历程中不乏对中国近邻日本的图像展现。20世纪20-40年代是中日关系的多事之秋,《良友》画报通过由编辑者精心选择、刻意重组的图像形式将其建构的日本形象呈现给读者,带领读者从理性的角度去审视中日关系,尤其在抗日战争时期对于作为侵略者的日本形象的描绘及民族意识觉醒之宣传功不可没。本文以图像传播的视觉特点出发,区别于文字传播,换一个视角看日本,再现这20载《良友》画报中所呈现的日本形象,并探讨读者由此获知的可能的对日认识。  相似文献   

9.
《良友》画报1926年创刊于上海,为月刊,内容庞杂,既有时事报道,也大量刊登西方建设及其新奇事物,有时尚明星、电影报道,更有休闲性文学文字.画报刚一出现便受到大众的欢迎,1926年2月创刊号即售出了7000册.  相似文献   

10.
概述中国共产党在建国前创办的画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26年武汉曾出现一种《湖北农民画报》,该画报由负责湖北省农民协会工作的陈荫林创办。陈荫林是中共党员。他不会绘画,但画报由他创意,然后由武汉道新印刷孟道佛绘画。北伐军占领武汉后,该画报由中共党员龚士希接编,并公开发行和扩大发行。该画刊简明而又形象,宣传农工商学兵联合起来,打倒帝国主义、军阀、土豪劣坤、贪官污吏。同年10月,湖北总工会在武汉成立,并出版了《工人画报》。该画报也受中共的领导和影响。宣传工运,并向工人进行革命启蒙教育。以上两份画报是中共的早期画报,尤其是《湖北农民画报》为目前所知华中地区最早的画报。  相似文献   

11.
1902年创刊的《启蒙画报》是近代北京的第一份画报。作为一份真正关注儿童教育及命运的报刊,《启蒙画报》以其"教材"性质的定位,拥有数量众多的儿童读者,其对于晚清"蒙学"的倡导,"童智"的启迪以及"新儿童"形象的塑造,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学界对于《启蒙画报》已有相关探讨,或侧重介绍和考述,或从新闻传播学角度展开研究。本文另辟新义,从"启蒙"视角出发,将以《启蒙画报》为代表的晚清画报置于近代中国"启蒙运动"的整体脉络与民族国家构建历程中,反思其成就与困境。  相似文献   

12.
马儒 《档案天地》2015,(4):25-28
1941年5月1日,晋察冀画报社在河北平山县支角沟正式成立。晋察冀画报社是解放区创立最早的摄影与摄影画报出版相结合的组织,它创刊的《晋察冀画报》是解放区第一个以刊载新闻照片为主的大型摄影画报。为中国人民革命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留下了重要、真实的形象资料。一、《晋察冀画报》的创刊1937年平型关大捷后,战地记者沙飞到八路军一一五师采访,他回太原发稿后,太原告急,国民  相似文献   

13.
经典影片《刘三姐》在本世纪初"翻拍"成不同语境的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和动漫作品。消费文化诉求下的《刘三姐》影视翻拍,以受众的符号认同为基础,整合大众文化的明星形象及流行元素,颠覆原版形象而幻化为"媚"与"美"的商品化标识。影视媒介作为一种构建民族文化形象的"仿像"符号(载体),如何运用影视艺术表现力,塑造具有符号意义的银幕形象;探讨网络技术背景下,影视媒介传播少数民族文化亟需规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吴赛华 《新闻爱好者》2011,(24):122-123
《良友》画报是我国现代新闻出版史上第一本大型综合性新闻画报①,内容题材广泛,涉及国内外政治、经济、军事、城乡建设、文艺、影视、体育等方面,在其创办近20载的漫长历程中不乏对中国近邻日本的图像展现。20世纪20~40年代是中日关系的多事之秋,《良友》画报通过由编辑者精心选择、刻意重组的图像形式将其建构的日本形象呈现给读者,带领读者从理性的角度去审视中日关系,尤其在抗日战争时期对于作为侵略者的日本形象的描绘及民族意识觉醒之宣传功不可没。本文以图像传播的视觉特点出发,区别于文字传播,换一个视角看日本,再现这20载《良友》画报中所呈现的日本形象,并探讨读者由此获知的可能的对日认识。  相似文献   

15.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之前的主流国产电影制作,依然没有完全摆脱左翼电影传统和国防电影运动背景的内在影响,因此,新市民电影在继续有条件地选取借助左翼电影-国防电影思想元素的同时,始终注重并大力开发使用从旧市民电影继承而来的主题和题材资源,并在及时吸收时尚元素的基础上,彰显和扩大其世俗品位与和艺术趣味的追求和影响,联华影业公司出品的喜剧片《如此繁华》就是这样的例证。  相似文献   

16.
刘子瑜 《传媒》2023,(7):57-59
作为世界知名周刊,法国《巴黎竞赛画报》在其7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坚持了以图像报道综合时事类新闻资讯的办刊风格,并顺应了媒介发展新形态,逐渐成为法国受众观察认知世界的重要媒介途径。《巴黎竞赛画报》对中国的建设和发展做了大量报道,塑造了“独立自主的中国”“民主开放的中国”“全面进步的中国”三类正面形象,对法国受众认知中国影响至深。  相似文献   

17.
《良友》画报是20世纪20至40年代最重要的综合画报,在抗战期间刊载了八路军、新四军、延安、国统区等一系列中国共产党的视觉形象,宣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战争状况,起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8.
畅销于上世纪20——40年代的《良友》画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内容及栏目,女性是《良友》画报畅销的重要主题词之一,《良友》画报的女性文化特征不仅局限于封面,还通过妇女界、妇女之页等女性专栏构建了上海20世纪20——40年代的摩登女郎在文化消费品位等精神空间的现代性。同时,《良友》画报更是广泛地从都市到乡村、从本国到世界来探究女性生活。专栏中的女性既有中上层的摩登女性,又有与之生活状态截然相反的下层女性,这样更体现  相似文献   

19.
《今传媒》1998,(1)
《陕西画报》在全国同行中获奖本刊讯《陕西画报》在去年9月全国首届画报评比和’97画报理论研讨会上获得六个奖项。经中宣部、新闻出版署同意,全国画报联谊会于1997年9月在黑龙江亚布力风车山庄召开,内容是进行全国首届画报评奖暨’97画报理论研讨。新闻出版...  相似文献   

20.
刘佳 《新闻世界》2012,(7):191-192
在中国传统的儒家礼教下,女性一直处于男尊女卑的不平等地位中。直至清末,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女性的社会地位才开始有所变化。晚清上海的《点石斋画报》全方位呈现了当时的生活面貌,本文通过《点石斋画报》①中的女性形象刻画来看在清末时期中国的妇女解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