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博锋 《声屏世界》2011,(9):51-52
新传播环境下,您看重电视媒体的哪些价值?电视媒体在商业传播中依然有不可替代的传播价值:1、主流媒体的权威性:在中国消费者中,电视媒体和各地"党报"一样,成为主流媒体的联想,主流媒体发布的信息就有一定的权威性,更让消费者信服。2、收视范围的宽广性:从目前各类媒体的收视范  相似文献   

2.
信息时代,新媒体不断发展。现代社会舆论的复杂,使社会价值观产生很多不同的观念。电视媒体主要任务是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传播,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现代社会中逐渐深入人民群众的内心。如何让电视媒体占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的主要传播方式,是很多电视媒体在进行研究分析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渠道、受众接受信息的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传统媒体迎来了与互联网融合的时代。在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下,电视媒体的受众数量不断减少、盈利模式受到影响,同时监管部门对其内容进行限制,对受众的吸引力逐渐变弱,并且缺少法律法规对其版权的保护,导致电视媒体在发展中遇到了多重困境。在新媒体的推动下,电视媒体要探求新的发展方向,在变革中求得生存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当前伴随着网络技术的持续快速发展,人们获得多方面信息的速度也在不断地提高,这样的一种情况导致电视媒体工作逐渐地在公众的视线中消失,所以要求使用能够与其抗衡的措施去推进电视媒体与自媒体彼此之间的融合发展,而要切实地进行好这方面工作就要求在进行工作过程里对遇到的困难给予有效的分析。基于此本文针对网络自媒体和电视媒体工作融合传播的意义与困难进行分析,并对于存在的这部分困难给出了切实可行的融合建议。  相似文献   

5.
电视媒体技术在生活与工作中应用十分广泛,同时对实时信息的传播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它作为一种载体,在新闻传播中运用电视媒体技术有助于新闻影响力的提升和传播,博得大众的视野,提升关注度。另一方面,它具有获得信息灵敏,传播信息迅速的特点,并且最大限度降低了时空的限制,可以最大程度规避缺点,发挥优点。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对这种技术应该持有高度的重视。但与此同时,新时期,计算机技术普遍应用,网络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们越来越多地选择在网上进行信息的浏览和获取,电视媒体技术也因此暴露了一些问题,逐渐落后于传播媒体的主流,怎样才能提升电视媒体的传播能力,尽可能开发电视媒体的传播技术,是本文将要讨论的重点。  相似文献   

6.
侯思名 《今传媒》2014,(5):124-125
自媒体随互联网科技发展不断崛起。运用微博,微信,及时通讯等新兴传播手段,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方向公众发布信息。以个人为中心的海量信息碎片被极速传播,电视新闻对自媒体信息真实性检验的需求空前强烈,如何在海量自媒体信息中去伪存真,逐步还原事实,是电视新闻工作者的必修课。  相似文献   

7.
贾影彪 《新闻窗》2009,(3):108-109
科学技术的进步,带来了新的传播手段和传播工具的出现。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以及新兴媒体互联网被称为四大媒介。而手机以其无与伦比的优势,包括传播迅速及时,传播面广,反馈神速,传播信息不受时空限制,传播行为个性化而逐渐被业界认同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之后的“第五媒体”。  相似文献   

8.
潘健 《新闻窗》2014,(1):67-67
一、网络新媒体的现状及其对电视媒体的冲击 网络媒体又被为第四媒体或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报纸、广播、电视相比有其突出的特点和优势。网络媒体已经遍及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在新闻信息服务传播中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9.
电视作为当前信息传播的一个重要媒介,在大众传媒传播理念不断发展的环境下得到了更多人的青睐,依靠电视媒体对当前体育文化进行传播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有利于二者的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10.
媒体融合的逐步深入,使传播媒介的形态不断创新,各种新媒体蓬勃发展,新闻传播的舆论环境和媒体格局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为传统媒体的电视产业,在信息来源、视频制作等方面有其独特的竞争优势,但也面临着公信力弱化和影响力迁移的挑战。在新形势下,电视媒体要立足高政治站位,优化产业布局、打造优势品牌、注重人才培养,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全媒体传播格局,从而不断提升其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  相似文献   

11.
很长时间以来,人们需要依靠基层电视媒体的信息,这些信息反过来也可以帮助人们在繁忙的工作中得到暂时的放松。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的改革和不断发展,互联网得到了很快速发展。在融媒体时代,面对新的数字媒体的进步和发展,基层媒体面临着很大的发展挑战,所以需要通过不断地结合新媒体,从而不断发展和完善,才可以逐渐适应用户的日常需求。本文从融媒体的特点入手,分析了在融媒体环境下发展基层媒体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李原 《新闻爱好者》2003,(11):51-51
传统媒体分为两种,一种是平面媒体,如报纸、杂志,另一种是立体媒体,如广播、电视。近年来,随着数字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互联网则被称为继报纸、广播和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网络媒体的迅猛发展,给传统媒体带来巨大的冲击,人们惊呼:进入了新媒体时代。一、报纸等传统媒体面临新媒体的冲击在传统媒体中,平面媒体与立体媒体在传播功效上有很大区别。平面媒体时效性弱,但读者可以不受时间限制浏览,其主要通过文字、图片的方式传播信息,传播的信息可以保存下来;立体媒体则相反,其传播的信息即时性较强,特别是一些重大的新闻事件和一些体育比赛…  相似文献   

13.
动众,即移动中的受众,或者说是接收移动媒体信息的受众,是随着移动媒体的出现和逐渐普及而诞生的受众群,它包括乘坐具有移动电视的公共交通工具如公共汽车、出租车、地铁、列车等的乘客(司机和乘务员在接收移动媒体传播的信息时也成为动众),在移动环境中接收广播信息(如公交车上的广播听众)的受众也算是动众。最典型的动众是公交车移动电视的受众。  相似文献   

14.
电视媒体开通微信公众号,有助于拓宽信息传播渠道,改变传统媒体信息生产和传播方式的不足,提升电视媒体竞争力,而电视媒体微信公众号运营中由于推广力度不足、内容形式单一和互联网思维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新媒体传播效果,基于此,本文对电视媒体微信公众号的传播力进行探究,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合理有效的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15.
媒体作为一种广泛的信息传播渠道,能够将信息通过各种方法、介质传播给大众.包括报刊、书籍、广播、电视在内的传统媒体在面对如今经济、科技快速发展的社会,已经难以满足人们对高品质、宽领域的多样化需求.由此逐渐发展起来的新兴媒体将成为未来媒体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随着电视媒体的普及.电视的大众文化功能不断凸显。电视媒体离不开地方民俗,因为电视传播与民俗传播有着高度的趋同性。民俗文化使电视这一大众媒体具有更强的亲和力.从而受到广大民众的欢迎。民俗文化所具有的通俗易懂、真情和谐,让观众喜爱。传承民俗文化,取悦于民众,引导民众,是地方电视媒体发展的根本。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国的传媒技术受到媒介融合环境的影响发生了巨大改变,媒介融合已经成为了当下媒介发展的主流趋势,逐步取代了传统的媒介传播方式和传播内容,媒体传播的范围得到了进到一步扩大,新媒体成为当前各类信息传播的主要媒介,但是实际的增益效果却还未达到预期。由于新媒体和传统电视媒体之间一直处于一种竞争关系,导致新媒体在实际的推广与应用中依旧存在着许多的问题,而传统电视媒体又受到新媒体的强烈冲击受众范围不断缩小,两种媒体之间形成了一种彼此制约的关系,因此,想要两种媒体均得到持续发展,就必须对两者进行有效的融合,取长补短,促使新媒体与传统电视媒体的共同发展。基于此,本文以新媒体环境下的媒介融合为背景,探讨了传统电视媒体的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18.
<正>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社会化媒体环境中,传播媒体包括报纸、电视等的内容生产、传播方式和传播效果都受到一定影响,本文以中央电视台为代表,对其互动行为进行分析,从而为社会化媒体环境下电视这种传播媒体应如何应对提供一定的思考。社会化媒体环境的影响传统的媒体传播模式是喷水浇灌田园式的广播模式,是"点对面""一对多"的,这种模式使得接受"信息灌溉"的个体只能作为"广大观众""广大听众"群体中的一员存在,媒体组织一般很少会针对某个人的特殊需要组织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互联网以及手机等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媒介市场不断被细分,受众更加碎片化,人们不断追求更加方便、快捷的信息获取方式,使得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形态被迫向数字媒体转变,并且与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进行快速融合,媒体融合时代已然到来。在当前错综复杂的媒介环境下,传统媒体传播渠道的单一、新媒体内容方面的匮乏,使得单打独斗的媒体运作方式已经很难自救,只有打破媒体间行业壁垒,实现优势资源的迅速整合,才能消解彼此所处的困境,在不断尝试与探索的过程中,"网台联动"模式成为媒体融合时代加快新老媒体融合的契机,令电视、网络与广告主真正实现了整合传播、共赢天下。  相似文献   

20.
面对着新媒体的不断冲击,信息传播的环境在急剧变革。新媒体形态呈现着愈加多元化的趋势,面对新形势下的媒体发展环境,应给予重视的是怎样在日益复杂的舆论环境中充分发挥主流媒体所具备的舆论引导作用。本文通过分析新形势下主流媒体所面临的挑战,提出了新形势下主流媒体保持传播定力的相应对策,开放思维,构建全媒体平台;促进产品化的创新运作;强化主流媒体的传播力以及强调新闻传播权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