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汪群 《新闻实践》2011,(2):60-61
要做一名合格的摄像记者,我感到至少要扮演好三种角色。 首先,摄像记者应是一名"快枪手"。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件,这就要求记者必须在尽可能快的时间内赶制出新闻报道。那"快"到底有多快呢?有一位资深记者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国家领导人出访德国时,有重要外事活动,按照国际惯例,媒体只允许在开场的规定时间内完成拍摄任务。  相似文献   

2.
赵毅 《新闻窗》2007,(6):120-121
新闻人是一个社会性极强的阶层,包括新闻工作者、宣传工作者、通讯员、媒体传媒人、自由撰稿人等,在通讯员队伍中,谁能又好又快地为新闻媒体提供新闻作品,被赞扬其新闻敏感性强,在专业记者中谁的新闻敏感性最强,谁是新闻采写的“快枪手”,谁就将成为新闻媒体的骨干力量。何谓新闻敏感性,如何培育新闻敏感性,  相似文献   

3.
由于新闻记者队伍前仆后继对真理的追求,由于新闻记者队伍无私无畏对正义的捍卫,还由于他们对人们关心的问题作出了及时的客观公正的真相报道,所以,新闻记者队伍,在人民大众的心目中,是一个高尚的群体。因此,人民大众送给了记者们一个“无冕之王”的雅号。老百姓送给记者这个称谓,按照常理来说,记者们必定是个个都诚惶诚恐、兢兢业业,惟恐玷污了“无冕之王”的雅号和亵渎了人民大众的信任。遗憾的是,事情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一些记者,对“无冕之王”四个字错误地理解为记者的头衔是一顶王冠。有了这顶王冠,便可以无法无天,…  相似文献   

4.
隅尔翻阅去年某报,竞有“记者蝇集”的说法,由此联想开去,有必要为记者正名。记得周恩来总理曾给记者冠以“蜜蜂”的雅号。他于一九五八年七月在广东视察时对记者说:“你们记者,要象蜜蜂,到处采访,交流经验,充当媒介,就象蜜蜂采花酿蜜,传播花粉,到处开花结果,自己还酿出蜜糖来。”时间仅过二十五  相似文献   

5.
一颗新星的轨迹──记天津日报编委张建星樊国安张建星。现为《天津日报》编委、《北方市场导报》常务副总编辑。天津新闻界公认的“鬼才”:以点子多、文笔精而获此雅号。1994年年底,对于年仅36岁的张建星来说,是事业步入辉煌的一年,他以省级报纸中唯一的记者,...  相似文献   

6.
沈芸 《军事记者》2010,(3):34-35
说起他。很多熟悉的同事都会脱口而出:“嘿,水牛!”口气里带着亲切的调佩,更多的是内心的敬佩。可他却说,自己不“水”也不“牛”,只是因为肯吃苦,有着一股牛劲,才得了这个雅号。  相似文献   

7.
他来了,带着累累硕果,带着新的渴求,走进了培养军事记者的摇篮——人民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半年之后,他有了许多雅号:“摄影家”、“社会活动家”……我想写他,但他说:“不要为我唱赞歌,我只是这支乐曲中的一个音符。”他(?)这块“土地”,成为有收获的耕耘者  相似文献   

8.
在比利时通讯社作了20多年经济记者的安德烈·伯兹,是我的导师。由于他酷爱中国,曾来中国采访近10次,平素总爱戴一顶中国人的鸭舌帽,还曾认真地学习了一阵子中文,所以人们给了他一个雅号“中国人”。伯兹个子不高,栗色头发,蓝眼睛。据说是因为夫人喜欢留胡子的男人,他结婚20多年,一直留着稀疏的山羊胡子。他很胖,由于爱喝啤酒,显得大腹便便。他喜欢和人辩论,说话快,走路的频率也快,总是行色匆匆。我和伯兹的认识是在1985年。当时他作为  相似文献   

9.
(一)一个恰如其人的雅号,往往能精妙地概括此人的性格特征或职业优长,我熟识一位长期作检查工作的编辑,正是从他的雅号开始的。他叫王俊彦,然而,熟悉的同行们逢他的面却皆呼“逻辑”。有人为郑重几分,又拿俊彦的胜冠在前面,尊称他“王逻辑”。做检查组的编辑,是把见报稿最后一道关的,与其他编辑相比,自然在掌握逻辑(包括语法、修辞等)知识方面应股人一筹,而俊彦在这方面似乎已经靠近了“卓有成效”的地步,故而赢得此雅号。人们这样叫他,可以悦包含着对他在检查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半生的敬重;包含着对他研究掌握思维形式和…  相似文献   

10.
有位编辑同仁问我:要是叫你去打仗,你是希望做个快枪手好呢,还是做个准枪手?我问:何谓快枪手?何谓准枪手?他便解释说,就像打敌人,快枪手是指不经瞄准,“啪”就打出去,不管是死是活,反正敌人是被打着了;而准枪手呢,则指经瞄准,“啪”一枪打中要害,敌人便被打死了。我略一迟疑,说:当然要做快枪手啦,一枪一个多痛快。“那么,比如我们写新闻作品又如何?”我说:同理。话虽这样说,但过后仔细一考虑,这样回答未免有失偏颇。我们  相似文献   

11.
“他抓大鱼咱抓小虾”我问一个通讯员:“都说在基层作业余通讯员工作难,可你连年获奖,日子过得挺潇洒,其中有什么诀窍?”他淡淡一笑:“当基层通讯员也难也不难,只要不跟专职记者比,他抓大鱼咱抓小虾,各走各的路,谁有谁的优势嘛!”此言朴实,却包含着深刻的哲理。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0记者与通讯员相比,记者固然有其采访范围大、典型选择余地多、上级精神知晓快等优势,但也有其对采访对象缺乏全面、深入了解,在基层朋友少,了解情况不够细致、准确等劣势i而记者的劣势恰恰是通讯员的优势。在这种情况下,通讯员要跟…  相似文献   

12.
他带着累累硕果,带着新的渴求,走进了我军培养军事记者的摇篮——人民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半年之后,他有了许多雅号:“才子”、“摄影家”、“社会活动家”……读他的新闻作品,欣赏他的摄影佳作,我从惊讶到感动,且不说他发表的一千多篇新闻、文学作品,就他写的轰动海内外的《孙中山先生遗体安葬前后之谜》就叫人刮目相看了。于是,我想写他。当我采访他的时候,他说:“不要为我唱赞  相似文献   

13.
记者:您曾经说过“记者最重要的素质是激情”,您能解释一下吗?李希光:教授新闻学和教授其他学科是不一样的,做一个好的媒介从业人员,他应该具有的最基础的,而且是最重要的素质是“激情”。我认为没有一个职业比记者更伟大,他是站在一个道德的最高地,记者没有自己的私利,他是站在公众的立场上的,代表老百姓和公众,因此要投入100%的激情。因此培养记者的老师首先也要有100%的激情的投入,这样他才能感染学生,给他们以激情。老师对自己的事业,记者对自己的工作都要投入激情。记者:你对当前中国的新闻实践和新闻教育最想…  相似文献   

14.
昭通地处云、贵、川三省结合部,由于他“咽喉巴蜀、锁钥南滇”的特殊区位.是一个人类栖息繁衍较早的地方,也是一个开发较早的地方。公元前339年楚将庄矫人滇之始。昭通就一直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因此人们常赞昭通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兴起并盛行的书院藏书楼最能体现这一现象,昭通早期的凤池书院及后来的民众教育馆既是我市图书馆的早期雏形。  相似文献   

15.
正面典型报道:反思与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华 《传媒观察》2008,(3):25-26
从2006年12月底至2007年2月初,湖北省沙洋县委书记黄爱国成了一个焦点人物,他的出名缘自于2006年12月30日《农民日报》的记者采写的报道——《为老百姓多做实事是人生最大的乐趣——记湖北省沙洋县委书记黄爱国》。该报道所力捧的典型人物,在互联网上却遭到了广大网民的非议,认为该报道很肉麻,并给黄爱国送了一个雅号“黄作秀”,一时间作者及其报道成了众矢之的。  相似文献   

16.
最近读到,有一个叫马特·里德利的人,在一篇文章中呵斥某些媒体和记者:“记者实在太笨”,“绝对不要低估媒体的愚蠢”。(见《海外文摘》2002年12期)作为在媒体工作过30多年、名字曾被误认为是“阻假”(即“祖甲”的谐音)的笔者,初看这个批评,觉得有一点别扭、刺耳。令人惊讶的是,里德利竟是一种被称为“麦田怪圈”(也称“庄稼圈”)假象的制造者。里德利自称是“一个在银幕下制造‘天兆’的淘气鬼”。他的文章坦陈了这个英国人和他的妹婿一起造假的经历。在麦子快成熟的时候,他们用一根长钉扌契在麦田里,钉子上栓着绳…  相似文献   

17.
记者有多种类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杨润时以风格作为分类依据,把新闻记者分为“新闻型记者”、“作家型记者”和“学者型记者”。艾丰在一篇文章里,认同这种分法,同时也谦虚地承认自己算学者型记者:“有人把我归入第三类。我感到很光荣,不过同时觉得不甚够格。”艾丰结合自己的实践就“学者型记者”论题作过进一步阐述:“学者型记者又可分两种:一种,注意新闻实践和新闻理论的结合,着力于新闻学的研究,是记者兼新闻学者;一种,注意研究所报道领域的问题,着力于某个专业的研究,是记者兼专业学者。学者的直接表现,就在于他有这…  相似文献   

18.
在报社风华正茂的记者群中,张凯林不很显眼:1.65米的个子,相貌平平。一经接触,你便会感到他的谦虚和诚恳。他的文字、摄影作品,和他的人一样,质朴无华。他似乎缺少当代青年那种“指点激扬”的冲劲,总是爱悄悄地琢磨,不轻易开口。但他一旦“开动”起来,你便会惊异他敏捷的思路和不竭的工作热情。无论外出采访,还是去暗室冲片、到编辑部发稿,他总是脚步匆匆,一溜小跑。那步态,会使你与那部外国动画片产生联想。难怪,有人把“蓝精灵”的雅号赠给了他。  相似文献   

19.
报纸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只要报社拥有出众的人才,就具有吸引力。比如,新民晚报原来有个体育记者冯小秀,很能干。现在不是出了个徐世平吗?后来居上。——赵超构徐世平有个雅号,叫“二少爷”。这是当初他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78级就学时,哥儿们封给他的。这不仅因为他颇有才气,还因为他不屑过同打水、叠被之类的“琐事”,哪天“倒楣”,碰上大扫除,他总能溜之大吉,而设法把更多的兴趣投注在校刊、笛子、围棋、游泳或者看传记文学作品上  相似文献   

20.
刘根社 《今传媒》2005,(3):61-63
2003年11月,赵世龙入选央视推出的年度“中国八大风云记者”。原《南方周末》主编江艺平用这样一段话评点他:“流浪记者”出身的赵世龙,入选“风云记者”,与其说是公众对他的一种嘉许,不如说是他给公众的一个证明——证明了他是中国最出色的调查型记者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