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进步,新媒体的传播模式被不断突破,以突飞猛进的速度发展,传播渠道与传播速度不断扩张。探讨新媒体时代党报党刊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可以促进传统纸媒向多元化发展,促进新媒体为党报党刊提供更加广阔的平台,从而使人们更加方便、快捷、多渠道深刻地理解党报党刊的主旨内容,提升党报党刊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2.
逆反现象从心理学的观点看,逆反心理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在任何场合下都与他人相对立的心理倾向。这种心理的产生,是社会生活作用于人脑的结果。具有逆反心理的人,经常采取一种与他人相反的观念、态度。具有逆反心理的受众,往往采取与传播者相悖,甚至对抗的态度和行为。实际上,这种受众是极少的。目前人们常说的“逆反心理”已大大超出了心理学规定这一概念的原义,而泛指传播活动中出现的对传播内容的怀疑、抵制乃至对立的倾向。这种倾向并非对所有传播内容抗拒,而仅对某些传播的抗拒,是由  相似文献   

3.
新闻受众的逆反心理是新闻传播活动中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矛盾产物,它作为一个新闻现象和心理现象,广泛而长久、渐进而深刻地影响着新闻传播的效果。它可使受众对新闻信息的接受值为零或负值,即产生零效果和负效果。作为传播者都在努力避免受众产生逆反心理,克服这两种效果的产生,但还是避而难免。原因何在?本文试从新闻传播学、心理学和信息学角度予以分析,并提出几点相应的对策。 受众逆反心理的概念、类型及特征 逆反心理属于态度范畴,是个体对外界态度的一种持相反方向的反应,是受众在接触、接受传播信息的过程中,产生与传播者…  相似文献   

4.
邓辉林  易雯 《新闻窗》2011,(6):38-38
在2011年第1期《青年记者》期刊上,论文《提升党报党刊在青年中的公信力和影响力》提出,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党报党刊在青年中的公信力和影响力"课题组最近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党刊在当代青年中的知晓度、公信力和影响力明显偏低,党报在青年中的知晓度略高,但影响力和公信力也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5.
提升党报党刊在青年中的公信力和影响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党报党刊在青年中的公信力和影响力"课题组最近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党刊在当代青年中的知晓度、公信力和影响力明显偏低,党报在青年中的知晓度略高,但影响力和公信力也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在新媒体崛起的背景下,作为传统媒体的党报党刊越来越受到来自新媒体的竞争压力.  相似文献   

6.
当代国外政党中,有些政党既有党报又有党刊,党报、党刊二者互为补充,都是政党的喉舌之一,如日本共产党;有些政党有党刊无党报,如英国工党;有些政党有党报无党刊,如乌克兰基督教民主党;有些政党既无党报又无党刊,如美国的共和党和民主党。在政党主办的带有浓厚政治传播色彩的杂志中,依据杂志在政党组织结构中的地位和职责,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机关刊物、理论刊物、一般刊物。  相似文献   

7.
王洁 《青年记者》2007,(6):47-47
党报党刊具有宣传、传播、舆论监督、适用和化积累五个功能,而在这五种功能中,读最为看重的是其适用功能。读的心理是希望通过党报党刊看到最适合、最需要、最解渴而最具权威性的新闻和章。因此,党报党刊的适用性来源于党报党刊所应有和显现出来的权威性、指导性和可读性上。因此,增强党报党刊的适用性就必须从加强其权威性、指导性和可读性入手。[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孔灵 《今传媒》2013,(4):148-149
1953年针对“宜山地委机关报事件”中宣部明文规定“党报不能不经请示擅自在报纸上批评党委会”.这条禁令颁布60年来,备受争议,诸位学者从不同角度阐述了该禁令的弊端并呼吁提倡废除该禁令.本文以传播效果为理论出发点,从改变受众态度、强化支持者态度、抵制反面宣传和提高传播者可信度四个层面,探讨允许党报批评同级党委在党报传播效果方面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蓬勃发展,正在奠定全新的传播格局,党报党刊在舆论宣传引导中具有主体地位,应大力推进新媒体战略,引领"舆论引导新格局"。这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加强内容多重开发,推动内容多屏呈现;二是实施全媒体发展,推动生产流程再造;三是在新媒体战略中培育党报党刊内容品牌;四是打造互动平台,新老媒体合作引导舆论。  相似文献   

10.
受众的逆反心理是指受众由于受某种原有立场、思维定势的影响,而产生与传播者的传播意图相反的一种心理倾向.受众的逆反心理主要表现为对传播内容或传播者的不满、怀疑、反感、抵触乃至否定、排斥,是一种对媒介信息做简单的感情的逆向思维和反向理解的心理意识,因而能在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筑起一道抵御信息的心理防线,使媒介信息的含义扭曲、变形,使信息传播的力度减弱、转向,致使传播受阻甚至产生负效应.受众的逆反心理广泛而长久、渐进而深刻地影响着大众传播的效果.它可使受众对传播信息的接受值为零或负值,即产生零效果和负效果.对此,本文试从传播学、心理学角度予以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