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去山西省洪洞县旅游的人,有两个地方是必去的:一是海内外数以亿计的大槐树后裔寻根祭祖的圣地——古大槐树遗址;二是戏剧《玉堂春》中主角原型苏二三的囚禁之地——“苏三监狱”。“苏三监狱”在洪洞县城内县衙(今县政府)西南隅,始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距今已600多年了,它是我国唯一的、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县衙监狱,1959年被列为山西文物保护单位。那脍炙人口、妇孺皆知的“苏三起解”的故事就发生在这儿。  相似文献   

2.
“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问我老家在那里,大槐树下老鸹窝。”这首民谣自明代以来的数百年间,不仅在我国各地民间广泛流传,甚至在海外华人、华侨中亦有所闻。洪洞县大槐树何以使中华儿女魂牵梦萦?让我们循着历史的足迹,去追溯那扶老携幼,挥泪离乡的移民往事。  相似文献   

3.
去山西省洪洞县旅游的人,有两个地方是必去的:一是海内外数以亿计的大槐树后裔寻根祭祖的圣地--古大槐树遗址;二是戏剧<玉堂春>中主角原型苏三的囚禁之地--"苏三监狱"."苏三监狱"在洪洞县城内县衙(今县政府)西南隅,始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距今已600多年了,它是我国唯一的、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县衙监狱,1959年被列为山西文物保护单位.那脍炙人口、妇孺皆知的"苏三起解"的故事就发生在这儿.  相似文献   

4.
据《山西晚报》报道,山西省政府通报称,洪洞县霍宝干河煤矿在瞒报一人死亡事故后,向记者发放矿难“封口费”,领此钱的多是冒牌记者。  相似文献   

5.
将身来到洪洞县 “苏三离了洪洞县,将身来在大街前,未曾开言心伤惨,过往君子听我言……”一曲《苏三起解》,回肠荡气地抒发了良家女子苏三沦落风尘、身陷囹圄后对黑暗时代的一腔悲愤,也使山西洪洞县驰名大江南北。时过境迁,记者哼着京剧来到洪洞县,看到的是另一番景象。  相似文献   

6.
黄海 《现代传播》2001,(6):107-108
近几年,谈话节目在中国大陆可谓风起云涌,光中央台频道就“陈列”着《实话实说》、《对话》、《朋友》、《聊天》、《讲述》等纯谈话节目,全国几乎各省电视台、城市白都有数档谈话节目。我想兴起的原因有二:一是社会的急剧变革,竞争给每一个人带来前所未有的心理压力,人们需要倾诉、聆听,通过语言的交流达到焦虑的释解;二是当下兴起的解构主义哲学,使任何试图对真理的阐释成为众多话语体系之一,很难有一种话语进入绝对中心。现实环境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极端开放性话语环境,多数观点是无绝对对,也无绝对错,因而说话者的说话空间大…  相似文献   

7.
吴之如 《报刊之友》2008,(12):42-42
据《山西晚报》报道,山西省政府通报称,洪洞县霍宝干河煤矿在瞒报一人死亡事故后,向记者发放矿难“封口费”,领此钱的多是冒牌记者。  相似文献   

8.
一个女作家的自白戴厚英长篇小说《人啊,人!》曾是一部引起争议的小说。它的作者戴厚英女士在新近出版的自传《性格——命运——我的故事》一书中,又一次对往事作了“真诚”和“真实”的回忆和思考。女作家坎坷多舛的生活经历,既为同时代的中国知识分子都可能有的遭遇...  相似文献   

9.
现在恐怕是新闻照片产量空前高的时期,原因明摆着,报纸多了,版面多了,摄影记者多了,加上方便的、无须担心浪费胶片的数码相机。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大部分照片被人遗忘了,只有少数照片深深地留在人们的记忆中。这少数被人记住的照片中,有一幅是《三秦都市报》摄影记者杨小兵拍摄的《孩子上学“走钢丝”》。  相似文献   

10.
说说《中国消费者》的特色经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中国消费者》杂志的编辑,我有幸经历了刊物从 1997年发行 2万份、 1998年 4万份到 1999年 10万份,再到 2000年发行 30万份的发展过程。我以为,刊物的迅速发展是与“特色”经营分不开的。下面,我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认识。 第一,开掘品牌效应,用品牌优势确定自己独有的特色   《中国消费者》杂志是由中国消费者协会主办的刊物,是中国消费者协会惟一的一份媒体。这一隶属关系决定了《中国消费者》自一诞生就有着与众不同的品牌优势和影响力。在全国 8000多种刊物中,《中国消费者》无疑是一个“黄金品牌”。如果说,…  相似文献   

11.
一个好譬喻     
一个深奥的道理,由于打了一个恰当的比方,一下子就变得生动易懂,易于为读者所接受了。秦牧同志说:“精彩的譬喻,仿佛是童话里的魔棍似的,它碰到哪里,那里就忽然清晰明亮起来。一个精彩的譬喻,你看上一次有时可以终生记住。”通讯《牙齿的哲学》引述任仲夷所说的关于牙齿的譬喻,就是一个精彩的譬喻。具有智慧的虹彩和艺术的闪光。你读它一次,真的可以使人“终生记住”。任仲夷仿佛是信手拈来,侃侃而谈:“我昨天掉了一颗牙,我的孙子最近也掉牙。我们两人掉牙有本质上的不同,我掉牙是衰老的表现,而他却是成  相似文献   

12.
侯耀晨 《今传媒》2005,(1):28-28
人们记住“傅艳”这个名字,不需要太多理由,仅凭四川这个人口大省终于有了自己的骨髓库就足够了。从2001年7月1日,《成都晚报》那篇引起轰动的《我要活下去,骨髓在哪里》报道中首次倡议“建立四川自己的骨髓库”,到2004年四川骨髓库成功挽救两个白血病人的生命,为此事奔走了两年多时间的傅艳总算可以长吁一口气了。如果天使真的有两个翅膀,我想,傅艳的第二个翅膀比第一个翅膀更美丽。  相似文献   

13.
朱虹 《河北广播》2005,(3):59-60
我第一次接触《阳光热线》,是有一次上国土资源厅网站查一个相关的法律法规,突然看到下面有一个《阳光热线》的链接,我一点开发现是河北电台《阳光热线》的处理反馈。当时我就对《阳光热线》产生了兴趣。我很喜欢“阳光”这个名字,“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而黑暗则是腐败的温床。美国的“行政程序法”就叫“阳光下的政府法”。  相似文献   

14.
读2月3日一家晚报,二版有一个标题《将扫雪进行到底》,让我感觉总有点“别扭”,这可能是“将……进行到底”这种句式的标题出现频率过多的缘故吧,把人弄“腻烦”了。不就是扫个雪吗,犯得着这么小题大做吗? 为弄清此类标题的使用频率到底有多高,我上网检索了2000年的三家晚报,结果是:有两家用了8次,一家则用了多达17次。标题的内容五花八门,什么《将女足进行到底》、《将“贺岁”进行到底》、《将“新概念彩电”进行到底》、《将炸酱面进行到底》、《“美少女”能将青春进行到底吗?》真是没完没了。 自从电视连续剧《将爱情进行…  相似文献   

15.
我这个人,天资一般,“运气”却不错。10年前,我这个不知军报大门朝哪儿开的部队基层新闻工作者,被《新闻与成才》编辑部点名要来帮助工作。从此,我的军旅生涯中,在《新闻与成才》工作的两年多时间,成为最值得我回味和珍惜的日子。那时候,杂志上有一个《报坛人物》专栏,刊登的都是对中国报坛知名人士的专访。这些专访文章,一靠来稿,二靠编辑部约稿和亲自采写。能亲自采访这些名人、专家,聆听他们的思想观点,探寻他们的成功之路,是我蓄志已久的愿望,我跃跃欲试。记得是1988年深秋的一天,袁良主编对我说,小盛,你不是写过几个…  相似文献   

16.
俗话说:“题好一半文”,新闻标题怎样制作才能生动、活泼?一位老编辑告诉我:“标题要想做得活,动词一定不可缺。”他还给我举出两个例子:一是《参考消息》报曾经登过一则标题,叫《中国鞋在德国“踩”住意大利》。你看,他不说中国鞋在德国多么畅销,已经超过意大利了。而是用了一个动词“踩”字,既形象,又贴切,对比鲜明,把意大利“踩”在下面了,映衬出中国鞋的畅销。二是《北京晚报》有过这样的标题:《记者盯上了中国入世》,一个“盯”字把记者们对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关注程度充分显现出来,“盯”住不放了。老编辑的经验对我很有启发,我便…  相似文献   

17.
戏看     
韩阳 《出版参考》2010,(2):34-34
我喜欢看戏,是从小时候开始。故乡在霸州,出了个唱老生的李少春,家乡人以他为荣,他唱的《野猪林》至少无人能超越,“大雪飞扑人面,朔风阵阵透骨寒,往事萦怀难排遣……”那时我外公天天唱这几句,我外婆唱苏三,一张嘴是“苏三离了洪洞县”,外婆人又美,好像她真是苏三一样。  相似文献   

18.
多年来的不懈追求,果然得到了聊以自慰的些许回报。近10年来,我采写发表了一批较有影响的通讯和报告文学作品,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了《盛世风采》一书,共有60多篇新闻作品荣获全市、全省和全国新闻奖,其中长篇通讯《献给祖国的赤诚》、《金色的拐棍》、《位卑未敢忘忧国》分别荣获山东省第二届、第四届、第五届“精品工程奖”。我笔下的新闻人物,经我报道后,有4人先后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有8人被评为全国先进个人和劳动模范。下面我就如何采写新闻精品谈点粗浅认识和体会。  相似文献   

19.
中国有一个词叫“投入”,形容人情绪饱满,全神贯注于某一事物时的情景。如果针对工作而言,它表现了一种忘我的精神。一个人要想做好某桩事情离不开这种状态,一个单位若要取得成绩,也离不开这种状态。这种状态若推广到一个系统里,则将形成系统的效益。30集系列节目《中国家庭》就是在这种状态下完成的一部大型节目。从中央电视台的编辑部到全国各地的摄制组,人人都十分投人地工作,所有的工作目标都指向“精品”二字。在这个群体内,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从来没有什么事情,使这样多的人紧紧地凝聚在一起。宋陟刚十上霸桥找出…  相似文献   

20.
汪志 《新闻三昧》2004,(5):43-43
笔是一家化工企业的员工,闲时我最大的爱好就是:喜欢“爬格子”。工作十几年来,本人已先后有2000多篇各类体裁的章在《工人日报》、《人民日报》等全国100多家新闻报刊发表,其中有30多篇在全国获奖,而获奖的章又都是些“豆腐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