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亚里士多德说:"人们为了活着,聚集于城市:为了活得更好,而居留于城市。"5000多年前,两河流域最早出现了城市,那是为神而筑的。在高耸如云的埃兹泰克(Eztec)神坛之下庙堂台阶之下,人是神的奴仆。之后,城为君主和权贵而设计。进入工业革命后,城被机器占领,塞满了汽车和厂房。城市的历史告诉我们,城市并不一直是为普通人而筑。1977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通过《马丘比丘宪章》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古代,城与市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城,本意是由夯土垒成的、封闭型的墙。也可以作为动词,就是筑这样的墙。所谓城,就是由一道墙围起来的居民点、聚落。等到城的名称用得普遍了,墙的名称只能称为城墙,以示区别。为了防卫需要,有的城筑了不止一道墙;或者在城市扩展到墙外后又需要有新的墙加以防卫,因而再筑了一道;于是有了不同的名称,里面的一道称为城,外面的一道称为郭,形成所谓"三里之城,七里之郭"。重要的城,如王都  相似文献   

3.
北京的街巷胡同,与北京城的规划建设和历史发展密切相关。北京城在规划建设上,是以南北中轴线为依据,两翼对称来安排和布置的。街巷依托城市,造成人与皇家建筑乃至整体北京城的“对话”,从而带来了老北京人生活方式独有的“京味”特色。  相似文献   

4.
<正>虎神营是甲午战争时期出现在北京城的一支新队伍。之所以叫虎神营,民间的说法是“虎能食羊,神能治鬼”,而虎神营设立的目的便是抵抗西方列强,因此便将“虎神”冠之营称。那么,历史上真实的虎神营是怎样的?它又在清末北京的历史上留下怎样的足迹?让我们依据档案资料,寻找尘封于历史背后的虎神营真实面貌。  相似文献   

5.
一、城市精神是城市化的核心。城市精神是城市的核心和灵魂,是一个城市通过历史积淀而成的精神品格,是一个城市在现实生活中形成的价值体系。城市精神是一个城市的精、气、神,它渗透于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城市发展能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城市精神也是一个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城市精神既以观念形态、心理状态等形式存在于城市居民的精神层面,如城市居民的价值观、精神境界、理想信念、伦理道德、思维方式、化传统、风俗习惯等,同时也表现为市民的行为方式、行为规范。  相似文献   

6.
扬州唐罗城因河而市、因市而城,既是一座因运河而生的城池,也是一座因地制宜规划而成的城市。本文介绍了扬州唐罗城的城墙和城壕、中轴线、城内格局以及相关运河概况,探讨了隋唐时期淮南运河过扬州唐罗城段之位置,认为扬州唐罗城四至范围和中轴线与隋唐及其以前开凿的运河有关,扬州唐罗城的形成与其周边水系的发展变化相辅相成;隋唐时期扬州城的形制既受当时两京形制影响,又具有以运河为中心围筑城池、交通水陆并行等诸多南方城市的特色,还带有从中古封建封闭型里坊制城市,向以近世经济生活为主的开放式城市格局过渡的特征;隋唐时期淮南运河过扬州唐罗城段之位置,或即在扬州唐罗城中轴线的汶河一线,然尚不能排除在汶河西侧二道河一线的可能性。唐扬州城因其处运河咽颐的特殊地理位置,随着水运贸易的繁荣而逐渐发展成为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  相似文献   

7.
<正>明清时期,北京是一座皇权之城、天子之都,城市的所有职能都必须让位于此,服从于此。在空间布局方面,由于一座规模巨大的封闭性皇城的存在,直接影响了内城南北及东西之间的交通连接,进而限制了城市活力的释放。清朝定鼎北京之后,实施旗民分治,满汉分治。满人圈占内城,将普通汉人尽驱外城,北京的都城功能进一步强化,皇权压倒一切。为确保八旗军队战斗力及区域内部的安全,内城中形成了诸多禁令,如不准经营商业、不准有娱乐场所等。自清中期开始,中央对京师的管理逐渐松弛,一些相关的制度规定出现松动,  相似文献   

8.
作为中外驰名的古都,北京是一座开放多元、人文荟萃的城市.从战国时期燕昭王为延揽人才而筑黄金台开始,这里就以其博大的胸襟和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普天下的才子汇聚于此.近代以来,北京更是在吸收、传播先进文明方面贡献良多.以宣南诗社、强学会、新月会、伊斯兰学友会等为代表的一批文化学术团体在北京诞生并成长,成为近代文化史上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即使是一些并不诞生于北京的团体,其发展也与北京息息相关.如作为中国最早的地理学研究组织,中国地学会在成立后不久即迁至北京.在此后近40年的悠长岁月中,它与北京结下不解之缘,生动地诠释了北京独特的文化性格.  相似文献   

9.
北京城内部,正在海纳百川地包容着各种差异极大的文化气质,当东边的人开玩笑说西边“有知识没文化”时,西边的人却揶榆东边的人“有文化没知识”。 CBD衍生的“东边”和中关村辐射的“西边”各自经过20年的垒筑后,再抬头对望时,已是遥隔两岸,古都北京的性格和文化,就在东岸和西岸夹峙而成的新河道中间、汇集、冲撞、流向将来。 通过考究北京城的人文差异,也窥斑见豺豹体察到我们国家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处境。[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北京东西     
北京城内部,正在海纳百川地包容着各种差异极大的文化气质。当东边的人开玩笑说西边“有知识没文化”时,西边的人却揶揄东边的人“有文化没知识”。CBD衍生的“东边”和中关村辐射的“西边”,各自经过20年的垒筑后,再抬头对望时,已是遥隔两岸。古都北京的性格和文化,就在东岸和西岸夹峙而成的新河道中间,汇集、冲撞,流向将来。通过考究北京城的人文差异,也窥斑见豹体察到我们国家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处境北京东西  相似文献   

11.
再看第四城     
《新闻界》2004,(4):100-100
中国公认的三大城市是北京、上海、广州,在新一轮的城市赛跑中,谁将是京、沪、穗之后的中国第四城?许多城市都渴望着这个位置。而这第四城必须和北京、上海、广州一样,财富、生活质量、文化魅力、城市声誉一个都不能少。  相似文献   

12.
蜘蛛城 1950年到1954年,经过中外专家多方案研究和综合,市委、市政府推出了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第一稿,即《改建和扩建北京市规划草案要点》。1957年又在1954年规划的基础上,对总体研究方案进一步完美。  相似文献   

13.
费力 《新闻前哨》2004,(6):19-20
对于城市,人们不难理解,旧时有墙垣,有商品交易;如今钢骨林立,忙碌而繁华……然而城事,她比城市更立体,更鲜活,更丰厚,她有日出日落的喜怒哀乐,也有经年累月的百事沧桑……城事既是物化的都市也是人化的故事。  相似文献   

14.
北京城的内城原有城门九座,民国初期,在前门与宣武门之间又开辟了一座和平门.和平门之辟,为北京城市历史地理上的大事,打破了传统的城市空间格局.鉴于一些著作中有关和平门的历史讲述得不够完整,甚至有些错误,本文依据一些历史档案、报刊材料,试对和平门的开辟过程做一简明的梳理.  相似文献   

15.
北京建城三千多年,建都800多年。北京寺庙的兴建,有的要比北京建城、建都的时间要早得多。北京俗谚云:"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潭柘寺兴建于晋代。其实,早在它100多年前,今北京密云云峰上,就有了供奉关帝的寺庙。  相似文献   

16.
北京有着3000多年的建城史,860多年的建都史,但北京作为近现代城市的开端不过100多年的时间。20世纪初,民国建立后,随着国体和政体的变化,北京的城市功能也逐渐由皇城向西方现代化城市转型,以市民社会为主导的城市管理体系也在逐渐酝酿成型。民国以前,北京的城市建设和管理主要是由内外城巡警总厅负责,但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巡警总厅已不能承受繁重的城市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17.
《全国新书目》2023,(8):76-77
<正>本书既是亲子共读的原创城市通识绘本,也是面向广大普通读者的城市人文绘本。作者从具有代表性的风物、建筑、生活场景入手,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清新活泼的插图,介绍北京的历史文化、城市特征、代表建筑、传统和都市生活,对街道、博物馆、公园、建筑、车辆、居民生活等北京城的样貌展开细致描绘。书中包含城市全景、北京中轴线、胡同四季等三个大折页,在主文叙述外埋藏知识点,在大插画中埋藏局部故事,让家长、孩子在不断发现中阅读。  相似文献   

18.
唐瑾 《编辑之友》1998,(4):44-45
Babel是英语中的一个单词。当首字母大写,中文按音译译成“巴别”,巴别是基督教《圣经》中的城市名,战又释义为“巴别城”。首字母小字的babel意为“混乱、嘈杂声”。这两条释义都与《圣经·创世记》中通天塔的故事有关。说的是自从神按照神的形象,神的样式创造了人之后,“天下人口音言语都是一样。”(见《新旧约全书》第11章)当他们移住东方时遇见一片大平原,就在那里定居,并商量在那里建一座城和一座塔,塔要建得高高的,一直通往神(上帝)住的天上.因而又叫通天塔。天下人这种狂妄僭越的想法使神——耶和华十分担忧,只得“变乱他们口音,使他们言语被此不通”又“使他们从那里分散在全地上”(见《新旧约全书》第11章)。  相似文献   

19.
今年,是北京建都860年,建城3058年。史载,公元前11世纪,周王朝建立。为加强对北方的统治,在今北京地区先后“封黄帝之后于蓟”(今广安门一带);“封召公于北燕”(今房山区董家林村)。春秋时期,“蓟微燕盛”,蓟被燕所灭。因蓟城处于华北平原的北端,是中原与塞上往来的交通枢纽,地理位置明显优于燕城,所以燕将都城迁移到蓟城。蓟城是北京市的源头,在北京城市发展史乃至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具有特殊意义。1995年,为纪念北京建城3040年,原宣武区人民政府立蓟城纪念柱以为铭记。纪念柱位于广安门桥北侧滨河公园内,高8.5米,壮如汉阙。其上隶书“北京城区,肇始斯地,其时惟周,其名曰蓟”。  相似文献   

20.
潘贤强 《新闻战线》2012,(10):31-33
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说过:"人们为了活着而聚集到城市,为了生活得更美好而居留于城市。"城市不仅成为工业经济、商品经济的中心,而且成为人类文明对话的中心。适应城市社会的文明对话,大众传播环境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