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近年来,国内许多电视台纷纷推出新节目,尝试进行电视与网络、与移动通信的各种功能互联与互动.本文以电视情感访谈节目为研究对象,聚焦于这些试图整合网络功能的电视节目,从传播理念、媒介手段、功能调整和价值实现几个层面分析其中的多媒体复合元素,并进一步提出了从业者和研究者调整、更新电视媒介传播观念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访谈类的新闻要求采访者既要拥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和各种灵活的访谈技巧,又要有明确的访谈目的和访谈规划,这就对当代新闻记者的专业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闻记者在采访时要根据采访的对象和现场的具体情况来设定相关的访谈内容,确定并调整最佳的访谈方式,从而进一步拉近与访谈者的距离,这样才能够获取到更有价值意义的新闻信息。本文从不同的方面入手,深入分析并探讨了在进行新闻类访谈时需要注意的几项技巧。  相似文献   

3.
2007年5月,奉化市广电中心为改变农村群众收听广播难的实际状况,以电视为平台专门开辟了专用频道,把电台节目搬上电视,使两台资源得以综合利用.与此同时,在电视综合频道重点打造广播舆论监督访谈类节目"阳光热线".节目从形式、内容和播出方式上都进行了很大的调整,播出模式采用电视(电台同步)直播.这种广播节目实行电视直播的模式创新,走在全省前列.  相似文献   

4.
任玲 《东南传播》2018,(3):128-130
智能手机以及Ipad等一系列移动媒体的出现,标志着移动传播时代的到来。移动传播时代的到来促使节目创作者积极调整自己的节目内容与形式,以更好地适应整个时代趋势,赢得受众的青睐。《和陌生人说话》作为陈晓楠入职腾讯的首档访谈节目,其最先采用的竖屏形式是在移动传播时代下对访谈节目的创新,同时其采取的"轻量化输出"模式,也值得我们思考。作为首档竖屏访谈节目,在发展过程中也呈现出不足。因此,本文以《和陌生人说话》为例,分析访谈节目在移动传播时代的突破与困境,并尝试提出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5.
访谈的关键     
新闻采访中的访谈是复杂的人际传播过程,访谈的定义为:双方提问和回答的互动传播过程,至少有一方有预定和严肃的目的.[1]访谈的概念涵盖了如下关键词:互动,过程、目的、问题,双方,角色转换.  相似文献   

6.
口述校史研究工作在一些高校已得以陆续开展,为保证口述校史研究的科学性和历史真实性,须把握口述校史研究的基本环节,即"问"、"答"、"录"和"理"四个环节;应遵循口述校史研究的基本原则,即建立访谈双方的信任关系原则、明确角色定位与动态调整访谈策略原则、尊重口述者的观点和信息的原则与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扬弃"原则。  相似文献   

7.
电视新闻访谈以对话为节目的主要元素,难免会让受众感觉枯燥.为此,它必须做好"看的文章",即通过营造访谈空间、使用相关道具、连接访谈现场与资料影像、使用后期编辑手段等方式强化视觉效果.  相似文献   

8.
刘嘉 《传媒》2017,(22)
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起,电视访谈节目以其相对较低的制作成本优势和较大的影响力,吸引了从中央电视台至地方电视台的众多电视媒体争相运作.然而,随着媒体融合不断演进升级,电视访谈节目在努力求新求变的过程中也呈现出同质化严重等诸多问题,众多电视访谈节目主持人受不良风气影响表现出逐利性失态.基于此,笔者借费孝通先生提出的"文化自觉"构想,来探讨文化自觉在电视访谈节目主持传播中的重要作用,以期为我国电视访谈节目的发展提供参考,助力其创作出更多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兼具强大传播力和影响力的精品电视访谈节目.  相似文献   

9.
论口述档案的搜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涛 《档案学研究》2008,22(5):12-15
口述档案的搜集是一项学术性和社会性都很强的工作,不仅要有严肃认真的态度,还要有深入细致的工作作风.为了提高口述访谈的指导性和针对性,确保口述档案的质量,探索科学有效的口述档案的搜集方法是十分必要的.口述档案的搜集主要包括访谈准备、执行访谈和访谈结束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0.
在访谈节目的创作过程中,编辑与主持人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而在各司其职的基础上有效履行自身职责,则是推进访谈节目能够得以有序开展、提升访谈节目质量的基本要求.本文从访谈节目的编辑和主持人角色定位方面,对编辑与主持人在访谈节目创作过程中所需要承担的职责进行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11.
闫伟 《今传媒》2007,(2):55-57
我国的名人访谈节目,大致存在着两种类型:一种以央视的"艺术人生"、凤凰卫视的"鲁豫有约"等为代表,参与者由主持人、嘉宾和现场观众三部分组成.另一种以央视的"面对面"、"高端访问"等为代表,通过主持人(记者)与嘉宾一对一的双向交流完成.本文试图以前不久"面对面"和"鲁豫有约"对易中天的访谈为例进行比较分析,以期从两档优秀节目的个案对比中总结我国名人访谈节目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2.
媒介迁移引发信息生产和传播机制的调整,并深刻影响着受众接收信息的心理和方式.作为与新媒体共同成长的青年群体,他们在碎片化、视频化、移动化的媒介环境下养成了特殊的信息获取习惯,并构建出电竞、二次元、弹幕等亚文化景观.与此同时,依托传统媒体阵营的主流媒体在青年传播格局中不断被边缘化.在此背景下,《中国青年报》从媒体站位、传播内容、工作机制着手,重视新型主流媒体建设要求,实践全媒体精品战略,打造新时代青年服务平台,更好地提升主流媒体在青年读者中的传播力.  相似文献   

13.
2007年第十七届中国新闻奖新增加了电视新闻访谈节目的评选,至今,中央电视台的<沙祖康:我是中国派>等共15件电视新闻访谈作品获得殊荣.近年来,人们对电视新闻访谈节目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喜爱的程度也越来越高,其中不少电视新闻访谈节目已成为电视台的名牌栏目.依托电视媒体优越的传播手段,电视新闻访谈节目为其他媒介提供了一些新颖的采访理念,对记者而言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口述历史档案与传统文本档案不同,是构建于访谈的基础上的,通常表现为录音或录像的记录形式,访谈计划的执行效果直接决定了口述历史档案形成的质量,基于此,文章以口述历史访谈准备环节为切入点,对口述历史计划的选题、团队组建、程序规范、知识储备、法律文书等前期细节展开论述,试图建构更规范、科学的口述历史访谈准备机制,为访谈的执行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一、电视访谈节目中主持人的价值定位 电视访谈节目是建立在以主持人为主体的一种艺术样式.与一般主持人不同,对于电视访谈节目来讲,主持人是节目的灵魂,集节目的策划者、节目方针的体现者、节目内容的组织者和节目播出的主持者四种角色于一身.一名优秀的电视访谈节目主持人要能够正确的引导受众、传播思想理念,在节目的舆论引导中成为节目定位的体现者、信息传播的引导者和话语权的掌控者.  相似文献   

16.
电视访谈中,主持人和嘉宾、观众之间的互动组成了基本的构成模式.而主持人拥有绝对的自主权,驾驭着整个访谈的节奏和进程,话题的提出、展开、转折和结束等等都需要主持人的灵活引导和控制.主持人作为代表媒体面向观众的传播者,作为访谈节目的组织驾驭者,需要在访谈的环节中恰当地、不失时机地进行点评、解读、强调或提炼归纳某些观点.尽管嘉宾具有较多的话语权,访谈目的是展示嘉宾的经历或观点,但主持人是协调访谈的核心人物和关键.评论性话语表明主持人是以个人身份直接面对观众的,它体现了主持人的主体作用,可以用来提升访谈的意义和价值,凸显主持人作为大众传播机构代言人的角色.  相似文献   

17.
文化差异能够清晰体现出公共档案馆和企业档案馆所处的不同环境.文化差异的分析能够为档案馆建设提供借鉴.本文的研究目标是探索我国公共档案馆与企业档案馆之间的文化差异,并据此为我国档案馆建设提供意见和建议. 一、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方法为文献调查法和访谈调查法.本研究对2家公共档案馆,3家国有企业档案馆的20名工作人员进行了访谈.最后,通过关键语句分析法对本文的定型数据进行分析和比较得出本文的研究结论和建议.在本文的数据分析环节,对访谈者的语言进行引号加以标识.  相似文献   

18.
论文通过对发表在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领域核心期刊上的116篇样本文献进行文献计量和内容分析,探讨访谈方法在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领域中的运用现状,其中包括论文统计、期刊载文、基金资助情况、研究主题分布及研究过程.最后就访谈方法运用现状的特点和存在问题提出针对性建议,以期为今后访谈方法在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领域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谈话节目是电视访谈节目中最为常见的形式,近年来《鲁豫有约》、《艺术人生》等名人访谈节目的成功激发了电视访谈尤其是名人访谈的热潮,但是以普通百姓为访谈主角的节目还是凤毛麟角。如何以普通人的生活琐事为题材、以平民轶事为内容、提高此类访谈节目的制作投入和收视效果,需要访谈节目制作方革新节目定位、观众定位和制作理念。  相似文献   

20.
民生访谈类节目是指以普通市民为主要访谈对象的谈话类节目,注重市民需求、关注市民题材、由市民主要述说.与以政治要人、商界精英、专家学者、文化名人和演艺明星等为主要访谈对象的谈话类节目不同,民生访谈类节目在嘉宾和话题的选择上,表现出对普通人甚至是底层百姓的强烈关注,叙事主体也由以节目主持人为主而转向以当事人嘉宾为主,在一定程度上消减了媒体因过于依赖精英人物而有意无意间形成的对社会底层人群忽视的传媒歧视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