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焕姣  林建 《出版广角》2023,(15):21-26
近年来,古籍出版社在贯彻落实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立足主业,抓住机遇开拓文博考古板块,抓住优质文博资源,做好顶层策划思路和框架,创新出版的内容、形式,探索多层次、多角度考古文博图书出版,塑造了考古文博品牌,开拓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构建了新时代传统文化出版的新格局。对古籍出版的新驱动和出版新实践进行探讨,展望古籍出版社文博考古图书的出版发展方向,有助于古籍出版推陈出新,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作为"传承性"文化景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民间声音"的身份渐入传媒视野。本文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媒化的表现、影响以及弊端进行浅析,为大众传媒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民族文化精神方面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公众对文博领域的关注度日益提升,“文博热”“考古热”蓬勃兴起。文化遗产、历史文物逐渐走出博物馆等场所,走近人们的日常生活。在此背景下,人民日报文化新闻版(文化时间工作室)持续探索文博类报道的创新表达,在版式设计、视频创意、报道角度等方面求新求变,彰显文化遗产的时代新义。  相似文献   

4.
<正>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民族文化的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成为新时期文化工作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初步建立了符合我国国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工作离不  相似文献   

5.
高校作为对公民进行高等教育的专门机构,既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动的应然主体,也是实然主体。一方面,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确认、建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传承、振兴等诸多环节的参与,高校在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续力、提升其可见度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动也是高校担当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五大使命的有效路径。高校的使命担当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种耦合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和专业性需要高校积极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建设需要"新文科"视角,也是"新文科"建设的重要突破口。当前亟需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纳入我国《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  相似文献   

6.
王晓燕 《兰台世界》2019,(z1):26-27
<正>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其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使数以万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民间流传,有些已濒于失传。为了使这些民间文化瑰宝存活下来,世代相传,不断发展,国家不仅启动了"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明确规定:"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认定、记录、建档等措施予以保存。"[1]可见,传承和保护祖国文化遗产并为其建档,是当代人责无旁贷的责任。  相似文献   

7.
日本在1950年就出台了《文化财保护法》,在世界上第一次提出非遗保护且认识到文化遗产活用的重要性。以人口过疏化、少子高龄化等社会状况变化为背景,2018年日本政府再一次修订了《文化财保护法》,其中重点强调了文化遗产的活用。日本文化遗产的活用大体经历了"公开、普及与教育""应用于城市建设""追求经济效益"三个阶段的变化。近年来随着日本经济长期停滞不前以及新自由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产生了利用文化遗产经济价值的活用想法,如日本遗产认定制度及活用文化遗产振兴观光。日本文化遗产的活用经验对我国非遗保护的可持续性发展以及推进非遗保护传承,助力乡村振兴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城建档案是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记录,是文化遗产申报的凭证与参考,城建档案与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更为直接,相比之下,城建档案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较为间接。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简称《世界遗产公约》),包括历史文物、历  相似文献   

9.
综合考察自2004年中国正式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我们不难发现,随着近年来相关活动的开展以及各种制度与法律法规的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尤其是2011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正式施行,标志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正式步入法制化阶段,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一个重要里  相似文献   

10.
魏峻 《文化遗产》2008,(1):148-153
"南海Ⅰ号"南宋早期沉船是我国迄今为止最重要的水下考古发现,作为一项重要的文化遗产,"南海Ⅰ号"本身具有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双重属性。本文首先回顾了"南海Ⅰ号"整体打捞的基本思路和实施过程,指出针对该沉船的考古工作是水下考古与海洋工程的有机结合,开创了我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的一种全新模式。这一考古项目提倡的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思路完全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保护"原真性"、"完整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正>地处皖东大地的明光市,是明朝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诞生的地方。境内的淮河岸边、老嘉山下、女山湖上、明光老街,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很多流传于民间的文化艺术,凝聚着当地普通劳动人民群众的心血与聪明才智。2008年以来,明光市文广新局、明光市文化馆在明光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全面普查、积极抢救、保护为主、传承发展"的方针,认真贯彻《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精  相似文献   

12.
朱伊文 《兰台世界》2016,(16):26-27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升到一个更高的阶段。如何在信息时代,利用现代科技,让古老的非遗"时尚"起来,用现代人更容易接受的方式,传播、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下一步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实施,为图书馆等社会机构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也提出了义务要求。贯彻落实《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发挥图书馆在非遗工作中的独特作用,是当前图书馆的一项重要任务。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新形势,图书馆应提高认识,充分利用人员、技术等优势,积极投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等具体工作之中,为推动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开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随着科技考古、文物保护工作的大力发展,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新体系正在形成,其最大特征就是科技考古、文物保护、博物馆三位一体协同发展。中国丝绸博物馆2017年举办的"古道新知: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科技成果展",突破以往展品题材上的限制,将展品从单一纺织品拓展到丝路文化遗产的全领域,从科技考古和文物保护成果的视觉角度,讲述科技在丝路古道上探索出的新故事,并通过组织一系列相关体验和教育活动,实现宣传历史文化的同时,拉近科技考古、文物保护工作与观众之间距离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付潇 《黑龙江档案》2013,(4):102-102
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的档案既是人类文化与文明发展的产物,又是最宝贵最直接的记忆资源,它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是文化展现和继承的媒介与载体;另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又是文化发展与传承的产物,其本身即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从一定意义上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对于文化的记录、传承、研究和保护,具有非同寻常的价值和意义。所以从档案工作的角度来说,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收集、保管与利用工作,就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最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16.
正《文物天地》月刊1972年5月创刊,以专业、面向大众为特质,关注文博领域和文物艺术品收藏动态,传承历史文化,普及鉴赏知识,汇聚市场资讯,引领收藏风尚。2018年度《文物天地》月刊每月1日出版发行,每期128页全年定价:300元全国各地邮局随时均可订阅邮局发行代号:2-29国内统一刊号:CN11-1533/K  相似文献   

17.
陈乐道 《档案》2014,(9):24-25
甘肃雄踞茫茫雍梁大地,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地域辽阔,风光旖旎,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被誉为"河岳根源,羲轩故里",举世闻名。境内丝绸之路横贯东西1600余公里,是古代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孔道,今天的甘肃,无疑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黄金段。今年7月,我省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锁阳城遗址、悬泉置遗址和玉门关遗址5处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是继1987年敦煌莫高窟和万里长城—嘉峪关以后,我省首度新增世界文化遗产。至此,我省共有7处的世界文化遗产,已跃居全国世界文化遗产大省前列,这对2600万陇原儿女来说,无疑是一桩值得自豪和铭记的喜事。为积极推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展示独具魅力、积淀深厚的甘肃历史文化,本刊特辟"丝路文苑",专门刊登讴歌陇原大地的诗词歌赋。本期刊登陇上著名诗人陈乐道《咏甘肃世界文化遗产》组诗22首,《敦煌赋》1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8.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记忆的根,是民族文化的魂,是捍卫国家文化主权和维护国民文化身份的基本依据。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培育民族精神、建设先进文化、全面推动人类文明对话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是文化展现和继承的媒介与载体,是文化发展与传承的产物。从一定意义上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对于文化的记录、传承、研究和保护。具有非同寻常的价值。所以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工作,就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最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19.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共同创造的,是以"人"为承载者的活态传承的文化遗产。如果脱离了人民的社会实践,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会失去生命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要坚守人民立场,人民是遗产的创造者、拥有者、守护者、传承者,也应该成为遗产保护传承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相似文献   

20.
湘西边陲的茶峒具有丰富的文化遗产,由于保护意识缺失和传承手段相对落后,很多文化遗产正濒临灭绝。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提供了更多选择和优化路径。本文从数字传播角度探讨以边城茶峒为代表的古村古镇文化遗产在保护和传承方面更为有效的方法和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