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媒介文化研究方面贡献甚巨的有两 大学派,即德国法兰克福学派和英国文化研究学 派.他们基本上构成了媒介文化研究上的"双 璧"。本论文重点比较了两个学派的差异,认为 相同点有三:他们属于广义的批判学派;都不仅 仅是种单纯的媒介文化研究理论,更是一种参与 政治的方式;都运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不同之 处有四:研究视角与旨趣的不同;截然不同的受 众观;悲观派与乐观派的分野;具体方法论差异 等。最后,笔者总结出了从法兰克福学派到文化 研究学派的转变过程中,实际上发生了三个方面 的转变,即从文化精英主义转向文化民粹主义, 从政治性转向方法论,态度上从悲观转向乐观。  相似文献   

2.
法兰克福学派的传媒批判是传播研究批判学派的理论源头,其核心观点是,资本主义大众传媒是国家控制的意识形态机器,资本主义传媒文化是麻醉人们的精神鸦片,在资本主义大众传媒的包围和灌输下,人们成为了缺乏批判和否定之维的"单向度的人"。对大众传媒成为德国法西斯残暴统治的帮凶的记忆,以及目睹美国资产阶级利用大众传媒进行温柔统治的现实,是法兰克福学派传媒批判的生成语境。不理解这一点就不能正确理解和评价法兰克福学派的传媒批判。  相似文献   

3.
"媒介文化"概念在西方学术语境中被提出,显示出研究者对法兰克福学派和文化研究学派进行整合的努力,意味着批判理论研究新路数的开创。"媒介文化研究"在中国本土学术语境下被倡导,既是西方理论在中国折射的结果,也显示出一种研究思路的新动向。  相似文献   

4.
阿多诺上篇从法兰克福学派史入手,勾勒出该学派在学术和地理两方面的迁移,即一方面是从工人运动史和政治经济学向批判理论和文化批判的迁移,一方面是从德国向美国的移民。这种迁移产生的距离,是该学派的批判精神的来源。作者显然有意凸显法兰克福学派的思想谱系,并在这种关系中展开对阿多诺的家庭研究计划(《权威人格》)和辩证法研究计划(《启蒙辩证法》)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在阅读哈特的著作基础上,本文重点关注了美国本土传播批判研究状况,分析了法兰克福学派前后期代表人物在传播研究上所持观点的差异,以及文化研究在英国与美国关注视角的区别.总结了法兰克福学派与英国文化研究传播批判研究的异同.最后,整体对照了实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两种批判路径的传播研究.  相似文献   

6.
罗瑞芬  余亭 《新闻世界》2013,(6):315-316
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是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重要内容,该学派认为大众文化具有商业性、控制性和虚伪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艺术从高雅走向平庸,从精英走向大众,这一过程中,艺术的独特性和创造性丧失,沦为资本主义社会通过欺骗性的宣传来进行意识形态灌输的工具。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的反思,对于我们认识资本主义社会大众文化的本质具有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西方的社会批判、文化批判和媒介批评理论中,意识形态理论以其强烈的批判性又被称之为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在过去两个世纪内,在西方的媒介及其文化批判领域,随着不同时期的学者对"意识形态"这个概念的内涵的不同阐释,先后形成了法兰克福学派、伯明翰学派、全球主义以及后现代学派等四种媒介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形态.  相似文献   

8.
自从法兰克福学派提出了批判理论以来,批判理论作为一种与经验学派相对立的理论类型在整个社会科学领域影响很大,并在不同国家生根发芽,并形成了传播政治经济学、文化研究等多种流派和研究取向,促进了人们对于当代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多样化反思。而这个对话则考察传媒批判理论在中国的发展,并思考传媒批判理论对当代中国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孙靖贤 《东南传播》2018,(8):109-112
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人物霍克海默和阿多诺,从思想方法和组织管理层面确立了该学派的成员、发展乃至最后的末路.作为学派的灵魂人物,霍阿二人既有很多相似,也有互补之处,即便在"批判理论"的内部,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最后的挽歌声中,笔者依然发现,这二人迥异的方法和诉求.故本文从二人的生平交集入手,主要阐释他们作为整体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和作为个体的思想特点及二者异同.  相似文献   

10.
从法兰克福到伯明翰--电视批评理论的西方思想资源再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时统宇 《现代传播》2002,1(4):10-16
法兰克福学派和伯明翰学派是电视批评理论的两个重要的西方思想资源。前者的社会批判理论是解剖电视的一把利刃 ,对我国思想理论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而后者则将经济学的一些基本范畴引入电视研究 ,看到了电视传播背后的市场这支“无形的手”的作用 ,从而更深刻地“读”懂了电视。对于电视批评而言 ,这种经济学视角具有特别特别重要的意义。本文认为 ,电视批评不应当是一种“纯粹理性批判” ,必须考察电视传播、文化生产与市场经济的共谋关系。从法兰克福学派到伯明翰学派 ,包括电视业在内的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 ,才是西方电视批评理论的进步与完善的根本原因。本文提出 ,处于被肯定和被批判这种“双重视域”中的中国电视 ,面临产业化与商业化的碰撞与紧张等四个悖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