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问 :现在不少出版物中 ,用月日简称表示节日、事件时 ,越来越多地使用了阿拉伯数字。请问这种不用汉字数字的做法正确吗 ?答 :GB/T 15 83 5— 1995《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对这一问题是这样规定的 :“含有月日简称表示事件、节日和其他意义的词组”时 ,“要求使用汉字”。“如果涉及一月、十一月、十二月 ,应用间隔号‘·’将表示月和日的数字隔开 ,并外加引号 ,避免歧义。涉及其他月份时 ,不用间隔号 ,是否使用引号 ,视事件的知名度而定”。例如 :“一二·九”运动 ,七七事变 ,五一国际劳动节 ,“九一三”事件。然而 ,由于阿拉伯数字…  相似文献   

2.
林永友 《青年记者》2005,(11):66-66
200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国内各家媒体都以显著篇幅报道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事件与人物以及评论,让读者更好地了解抗日战争这一段不可忘记的历史。但美中不足,令人遗憾的是,有许多媒体将“九一八事变”误写成“九·一八事变”。根据1996年6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GB/T15835—1995》5.2.3中规定:含有月日简称表示事件的词组,如果涉及一月、十一月、十二月,应用间隔号“·”将表示月和日的数字隔开,并外加引号,避免歧义。涉及其他月份时,不用间隔号,是否使用引号,视事件的知名度而定。在…  相似文献   

3.
敏感有余 质疑不足——从“高露洁风波”说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露洁事件”已落下帷幕,事实最终在媒体的报道中得以澄清。但我们仍不禁要发出这样的疑问:在与公众利益息息相关的事件面前,媒体把关人的质疑精神和敬业精神哪儿去了?国内媒体对此事的报道主要经过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4月17日——4月18日,新闻误报阶段。众多媒体纷纷报道了“高露洁牙膏被疑致癌”这一失实消息,立即引起消费者的极大关注。新浪网18日当天的网上调查显示,91.3%的网民表示将不会考虑再买高露洁牙膏。第二阶段:4月19日——4月20日,新闻追踪阶段。媒体的关  相似文献   

4.
敖良飞 《青年记者》2006,(19):57-57
75年前,日本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东三省,拉开了对中国、进而对亚洲及太平洋地区全面武装侵略的序幕。作为中国的“国耻日”,这一天应当为所有中国人铭记。然而大多数的地方媒体尤其是报纸,在面对“九一八”这个每年必做题材时,报道被弱化处理了。为什么说是弱化处理呢?  相似文献   

5.
王国川 《新闻记者》2002,(11):36-36
通常 ,针对某一事件的批评报道公开传播后 ,新闻评论者会从不同角度去审察事件 ,发掘事件背后所潜藏的意义。由于批评报道受到各方面制约 ,有些内容难以在报道中交代清楚 ,只能以潜台词的形式蕴含其中 ,从而既弥补批评报道无法说清楚的缺陷 ,又达到舆论监督真正的目的。如2002年3月27日 ,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播出《“毒”害生命的黑作坊》后 ,当地执法者负有何种责任 ,成了舆论关注的焦点之一。在这则报道中 ,并没有点明“执法人员” ,但“执法部门”即为这则批评报道的隐性对象 ,并为其他媒体所点破。4月1日 ,“人民网”发表盛…  相似文献   

6.
4月1日发生的中美撞机事件,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作为新闻研究人员,我们注意的不仅是事件本身,而且更注意美国媒体对这一事件的报道,虽然我们透过一些美国媒体了解到美国一些有识之士在这一事件上对美国政府的批评,但总的来说,美国媒体在对这一事件的报道中,基本上是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充当美国政府的“喉舌”。本文尝试通过对《今日美国》(4月2日—5日)和《国际先驱论坛报》(4月2—8日)40余篇有关报道的分析,探讨一下美国媒体是如何为国家利益服务的。  相似文献   

7.
林锦 《报刊之友》2012,(11):41-43
框架分析是媒介效果研究的重要方法,主要用以剖析新闻的文本框架和受众框架的建构和互动。本文从框架分析的视角出发,对VOA、CNN以及《纽约时报》这三家美国媒体的网络报道中,对我国“7·23”动车事件在事发半年内的报道议题与报道方式进行分析,探析美国媒体在这一事件中,对我国官方媒体形象、新媒体形象以及事件受害者形象的呈现。  相似文献   

8.
2014年3月8日,一架载有239人的马来西亚航空公司客机从吉隆坡飞往北京,从雷达屏幕上消失了,这一消息随后占据了各国媒体的头条要闻。在接下来17天里,这一消息持续性地引发国内外各大媒体的竞相报道。直到3月24日晚10点,马来西亚总理宣布失联客机终结,媒体的报道焦点才慢慢转移。然而,相对于国外媒体“倒逼反证”的表现,中国媒体在马航失联事件中的“集体失语”现象让国内网民们大加鞭挞。部分国外媒体挖掘出不少此事件中的关键信息,而国内媒体则相对表现欠佳,国内民众真正要了解事件进展,多数时候只能“据外媒报道”。  相似文献   

9.
《传媒》2002,(4)
自“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美国每周出版的新闻杂志的销售量都有增加。《时代》周刊和《新闻周刊》在报摊的销售量增加了80%,《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销售量增加了42%。这是美国报刊发行审核局(ABC)2月15日公布的数字。它是截至200年12月31日6个月的平均统计数字。  相似文献   

10.
李凌 《记者摇篮》2007,(6):72-73
随着电视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技术、卫星新闻采集技术的大量应用,电视直播技术越来越成熟,现场直播已经成为电视媒体报道新闻事件最快捷的手段,也成为了电视媒体提高新闻节目竞争力的重要报道形式。收看过“9·11”事件电视直播的观众一定难忘  相似文献   

11.
2002年1月11日,台州市椒江区发生了一起特大拎包盗窃案,100万元现金在光天化日之下被窃,犯罪嫌疑人在逃窜时遭遇车祸,有几十万元现金撒落一地。巨款面前,椒江白云山加油站广大职工和许多市民见利思义,捡回31.7万元,而少数市民则见利忘义,大肆哄抢,引发了震惊省内外的椒江“1·11”特大现金哄抢事件。“1·11”事件发生后,省内外许多媒体都对这一事件迅速作了报道,台州市民社会公德问题顿时成了各界关注的焦点。这一事件发生在全围《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颁发不久、全省各地正在深入宣传贯彻《浙江  相似文献   

12.
1999年5月8日中国驻南联盟使馆遭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后,全国上下群情激愤,掀起了抗议浪潮。一向以客观公正自居的美国媒体对这两个事件是如何报道的呢?笔者对5月8日至5月15日一周内的美国主流媒体如《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CNN、ABC等的相关报道进行了整理分析,从中可以看出美国媒体———民意塑造者对该事件的立场和观点。一、美国媒体报道的几个聚焦点美国主流媒体对中国驻南联盟使馆被炸事件以及由此引发的中国各地的抗议浪潮,都进行了集中报道。通过分析发现,美国主流媒体这次似乎贯…  相似文献   

13.
贵刊2005年第九期刊登了《“九一八”·柳条沟》一文,作者李辉以翔实的史料,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在“九一八”事变中的奸诈。在广西永福县档案馆的馆藏档案中,也有一些记载“九一八”事变的照片,同样可以充分证明日本军国主义在“九一八”事变中的奸诈和凶残本性。永福县档案馆馆藏档案中,有一本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一月一日出版的《东方  相似文献   

14.
报道失实,向来是一件丢脸的事。西方一些新闻机构终于意识到,西方记者在1989年夏中国北京风波的报道中,大大地丢了一次脸。4月2日至12日,澳大利亚“特播电视台”就西方舆论工具去年报道北京“六·四”事件严重失实问题,先后三次组织反思专题讨论。这三次专题讨论的主题是:对北京“六·四”事件的报道为什么失实?西方国家凭错误的情报和失实的报道,匆忙对中国采取制裁措施是否明智?主要责任由谁来负?是否应该对北京“六·四”事件的报道进行反思?有40年驻外工作经验的英国广播公司记者默里·  相似文献   

15.
吴军 《新闻实践》2006,(11):49-50
8月底,成都某高校武术系两学生因为一点小事在大街踢死一人,这一事件经当地媒体强势报道后引起社会强烈反响,不少市民对两名“武夫”的暴力行为表示谴责。本文无意讨论事件本身的是非曲直,而是当地两家有名的报纸在报道内容上的巨大差异让笔者惊叹记者的“求证意识”竟然如此淡薄。  相似文献   

16.
从1999年下半年到今年上半年,广东新闻界显得 非同寻常。一个响亮的声音──人大监督惹人注目地出现在广东所有重要的媒体上,这一萌芽于《广州日报》的“人大代表之页”专栏的人大监督,在1999年8月份天河体育中心主任失职事件露出端倪,在去年11月底12月初的钛白粉厂迁移事件、环保费用挪用事件、南沙炸山采石事件中迅速聚集能量,今年1-4月则将人大监督推向了高潮。而《南方周末》2月25日、4月20日的两次大篇幅报道又将这一系列事件的影响波及全国。 这种舆论监督的意义是极其深远的。它是继“渤二事件”、《焦点…  相似文献   

17.
2014年11月30日,四川泸州一位19岁小伙子在微博上直播自己的“自杀”,此事引发了网友与媒体的集中关注,最终这位年青人选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在整个微博直播中,网友围观、留言评论,其中的冷漠、观望和幸灾乐祸的观点充斥网络,这显示出此次事件中的失范者并不只是存在传播伦理的问题,更存在公共道德的问题.媒体如何遵从职业伦理规范去报道这样的“自杀”事件,如何从伦理角度去规划有责任的报道,成为自媒体时代媒体和网络在对“自杀”事件的报道和传播中应着重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从“三鹿”奶粉事件反思媒体责任与政府信息公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鹿”毒奶粉迄今已经发生了数月,但是因这一食品安全问题而引发的社会危机,足以引起我们对政府信息公开和媒体责任的思考,特别是政府信息公开执行力度不够,不仅严重影响媒体对事件的介入和报道,造成许多相当负面的效应,而且也直接或问接地削弱了国内外公众对我国政府的评价,削弱了奥运会形成的正面效应。本文通过分析“三鹿”毒奶粉事件中媒体在政府信息公开前后相关报道的特点和效果,阐明政府信息公开在处理社会危机中的作用,探讨媒体如何突破报道社会危机的困境,为今后政府和媒体处理类似社会危机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3·14"西藏拉萨暴乱事件发生之后,一些西方媒体曾对这一事件进行了虚假不实的歪曲报道:后来对"藏独"分子对奥运圣火传递的破坏、扰乱事件,不少西方媒体又一次进行了大量不客观、不公正的报道.这一系列事件引起了我国政府和广大民众的强烈愤慨.  相似文献   

20.
灾难性事件的报道.是对媒体能力和水平的重大考验。2009年的台湾莫拉克风灾是两岸媒体工作者继“5·12”汶川大地震后.又一次通过“媒介事件”亲身参与的一场“历史的现场直播”。灾难是一幕幕令人扼腕垂泪的悲剧,及时、透明地报道灾难,能够满足受众的知情权,是媒体义不容辞的责任;而理智、科学地分析灾难,能够较好地传递情感信息.是媒体收到传播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