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此文为李启先生在“中国与世界:面向21世纪的传播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1996年8月14日—16日,北京)上的发言,文中较为详尽地介绍了传播学引入中国的来龙去脉,及其它相关问题。为使读者清晰地了解这一背景,我们特将此文附录于“第五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专辑”之后,以为参考  相似文献   

2.
2001年10月18-21日,全国第七次传播学研讨会,也是新千年全国传播学界的一次盛会在江苏省南京大学召开。研讨会的主题是“新世纪的中国传播研究:创新与发展”。 本次研讨会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传播研究所、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系联  相似文献   

3.
2007年世界华人传播学学术研讨会于6月1日-6月2日在四川大学文华活动中心召开。此次研讨会以“中国西部与全球化”为主题,共有180余位海内外专家学者和业界精英参加会议,  相似文献   

4.
2001年10月18日—21日,全国第七次传播学研讨会在南京大学召开。此次大会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和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系共同主办的,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系承办。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新闻学院院长郭振羽教授特邀为大会研讨作了精彩的评点。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是:“新世纪的中国传播研究:创新与发展”。浓郁的时代气息,愈发显出新世纪的中国传播学研究与时俱进的鲜明特征。传播“全球化”研究阔大闳深与国际接轨,进行国际交流,要求我们处在一种全球化视野中来审视中国的传媒事业发展和传播研究…  相似文献   

5.
第三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于1993年5月26日至29日在厦门大学举行。研讨会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和厦门大学新闻传播系共同发起主办的。与会代表来自全国新闻传播界教学、科研和实践领域的18个单位,共35人。4天研讨会期间,共有31位  相似文献   

6.
2010年12月10日-12日,由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研究中心参与主办的2010中国传播学论坛全球传播,本土视野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香港城市大学举行。本届年会由中国传播学会、国际中华传播学会和香港城市大学媒体与传播系联合主办。  相似文献   

7.
12月18日至19日,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和泛媒研究院共同主办的传播学与认知科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本次研讨会邀请了多位国内外认知神经科学和传播学研究的知名专家学者,旨在拓展传播学研究方法视野,提升传播学科研究的整体力量,促进多学科间的交流融合。  相似文献   

8.
第三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于1993年5月26日至29日在厦门大学举行。研讨会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和厦门大学新闻传播系共同发起主办的。与会代袭来自全国新闻传播界的教学、科研和实践领域的18个单位,共35人。其中有教授、研究员、高级编辑7人,副教授、副研究员等11人,讲师、助理研究员等14人,博士3人。开幕式由厦大新闻传播系副主任吴伟主持。厦门大学常务副校长郑学檬教授亲临大会致词并介绍了5月初在厦门召开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播学问题研讨会”,给与会者以启示和鼓舞。厦大新闻传播系主任  相似文献   

9.
第四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论文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四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论文综述潇湘1995年6月26日-3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四川广播电视厅和四川省社会科学院联合在成都金牛宾馆召开第四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会上.来自全国传播学界、新闻界的专家学者宣读了58篇论文。70年代末.中国引进西方...  相似文献   

10.
1999年11月7日至8日,第6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复巳大学新闻学院主办)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召开。来自全国各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的新闻传播学者,和来自英国、日本、新加坡、香港、台湾的海外传播学者、嘉宾70余人参加了会议。本次研讨会的主题定为“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信息与传播的中国与世界。”与以往相比,会议在组织方式,理论话语、关注焦点和研究方法诸方面,都体现出一些特点和进步。会议的组织工作,是国内新闻传播界第一次按照较规范的国际会议的操作方式进行:大部分提交的论文都经过专家组的匿名…  相似文献   

11.
张宸 《新闻记者》2001,(12):69-70
10月18~19日 ,全国第七次传播学研讨会在南京大学隆重举行。本次研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和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系主办。来自全国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和海外的70多位传播学者出席了这次盛会。这是新世纪的第一次传播学盛会 ,其主题为 :“新世纪的中国传播研究 :创新与发展”。研讨范围包括传播与全球化 ;WTO与中国传媒 ;外国传媒与政府如何应对WTO ;网络传播与人际传播 ;网络传播与组织传播 ;新世纪的传播学理论 ;传播学基础概念的界定与创新 ;新世纪的新闻传播大趋势 ,以及其他相关主题。…  相似文献   

12.
张毓强 《现代传播》2004,(6):103-104
20 0 4年的下半年 ,新闻传播学界盛会频频。继复旦大学“2 0 0 4年中国传播学论坛”以及中国传媒大学“中国传播论坛”之后 ,2 0 0 4年 10月 2 3日至 2 4日 ,以“传播学研究融合与创新”为主题的第八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在清华大学召开。来自美国、英国、日本、新加坡和韩国以及中国内地、香港、台湾的 2 80名专家学者共聚一堂 ,就传播理论、实践、以及传播文化研究等多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本届研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共同主办。在为期两天的研讨会上 ,共讨论了 15个议题 ,包括传播学理论、传播…  相似文献   

13.
李晓峰 《现代传播》2001,(6):122-124
2001年10月17日至21日,本世纪第一次、即全国第七届传播学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大学召开、此次研讨会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系共同主办。与会学者向大会提交了65篇论文。此次研讨会的主题为“创新、发展”。 创新:前进的脚步 传播学是一门年轻和充满活力的学科,始终敏感地站在社会发展的前沿,社会的每一个变动都会直接影响到传播学理论的发展走向。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尹韵公在大会开幕词中指出:“对于学术研究来说,由现实发生重大事件而提出的问题,远远…  相似文献   

14.
第四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开幕词(1995年6月26日于成都)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喻权域各位专家、学者,各位来宾:第四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经过将近一年的筹备.今天开幕了。首先,我代表三个主办单位──四川省广播电视厅、四川省...  相似文献   

15.
第三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于1993年5月26日至29日在厦门大学举行。此次研讨会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和厦门大学新闻传播系共同发起主办的。与会代表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国际关系学院、暨南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郑州大学,杭州大学等新闻院系和黑龙江、四川、陕西等省的新闻研究部门共18个单位。  相似文献   

16.
2010年12月18日至19日,"传播学与认知科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于中国人民大学举行.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和中国非营利性媒介智库泛媒研究院共同主办.会议汇集了新闻学、传播学、广告学、营销学、神经经济学和心理学界等多学科的前沿力量,共同围绕传播学与认知科学之间的交流融合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学术研讨.  相似文献   

17.
在韩日两国连续举办12年的传播学研讨会基础上,2005年由中国传媒大学主办的“第三届东北亚传播学国际研讨会”不仅首次以中国为主办方,而且将中日韩三万的学术研讨正式确立为一个定期的开放的学术平台8月26日-28日来自三方逾20所大学、科研机构的传播学专家、学者以对亚洲事务的热情和对东北亚交流的文化责任。围绕‘东北亚的文化交流”的会议主题,展开了为欺三天的积极而热烈的研讨。  相似文献   

18.
本刊讯第五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于4月22至25日在杭州大学举行。这次研讨会由中国社科院新闻研究所和杭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联合主办,浙江省广播电视厅、浙江日报、杭州日报协办。这次传播学研讨会共有60多位专家、学者与会.收到学术论文60多篇.是历届传播学研讨会与会人数和收到论文最多的一次。论文涉及问题广泛,既有对传播学基础理论的研究.也有对传播学应用理论的研究,而且一般都尽量贴近这次研讨会的主题——一传播学与经济发展。这次研讨会第一次邀请香港、台湾的7位知名传播学学者参加,使这次会议代表性空前广泛。海峡两岸三地…  相似文献   

19.
1997年4月21日至2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杭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联合在杭州大学召开第五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会议首次邀请了境外学者与会。来自全国及港台传播界、新闻界的专家学者宣读了58篇论文,以其最新的研究成果展示了中国传播学不断升腾的强劲势头,标志着我国传播学研究开始进入高层次、宽视野、大纵深的新境界。综观杭州会议论文,其研究内容主要关注如下五个方面。一、信息高速公路多媒体与传括业的未来命运中国社会科学院氰同研究所研究历明安香认为,真正的信息社会必须符合这样的标准:人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战…  相似文献   

20.
第三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于1993年5月26日至29日在厦门大学举行,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和厦门大学新闻传播系共同发起主办。与会代表来自全国新闻传播界教学、科研和实践领域的18个单位,共35人。研讨会集中探讨了以下几个问题。(一)关于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传播理论体系问题。有这样几种看法:①“中国特色”不宜到处套用;②应强调传播理论的“中国特色”;③应实事求是。经过研讨,与会者基本同意,所谓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