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 毫秒
1.
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的创作比较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弘扬,同时在很多颇具社会影响力的影片中融入了丰富的佛教元素.本文将这种佛教元素分为显性存在和隐性存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进而探讨影片借助这些佛教元素在价值伦理上表现出来的共同点.希望能为当下中国电影的文化格局、价值建构,特别是与好莱坞电影的话语争夺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中西文化交流的误读在影视领域广泛存在着,在好莱坞电影中表现得最为典型.下面,笔者以好莱坞动画电影为例试作分析.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陌生化” 近年来,好莱坞为了得到更多中国观众的票房支持,在影片中添加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以满足其文化需求.虽然好莱坞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颇为用心,但影片中的中国还是“美国化”了的中国,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难以完全认识清楚和理解,再加上对中国还存在一种有意无意扭曲的微妙心理,于是就不可避免地产生对中国文化的误读,从而打上了深深的美国文化的烙印.①  相似文献   

3.
冯肖应 《今传媒》2015,(3):108-109
好莱坞电影的热映往往能引发大批观众的围观甚至追捧,如今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日渐崛起,好莱坞也将视角转战中国,多部诉诸于中国庞大电影市场的影片相继问世。这些影片不仅在取景上浓添东方色彩、在角色上不断注入华人面孔,还将中国功夫等元素加入其中,让观众在电影放映前更添了一份期待。事实证明,打着中国元素噱头的好莱坞影片在庞大的中国院线总是能让人格外关注。其实,好莱坞如此"迷恋中国",与中国的迅速崛起以及中国院线的爆炸性扩张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王雁 《青年记者》2016,(32):86-87
好莱坞电影对中国元素的选择,背后有着各种原因,仔细梳理和解读这些原因,是我们思考好莱坞文化传播意义的前提,也是客观和理性地认识好莱坞文化的重要议题.早期好莱坞电影运用中国元素,主要基于审美意图.从美国电影进入中国,就开始了两种不同文化的接触.中美两国文化的差异性、陌生感、距离感,甚至可以拓展到代表古代文化的东方文明和代表现代文化的西方文明的古今对比.这些因素都是刺激好莱坞电影展现中国、使用中国元素的动因.这一意图的动因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分析.  相似文献   

5.
王雁 《青年记者》2017,(27):78-79
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产品,是借由声音、影像、图画、文字等元素组合而成的象征符号与意理信念.在好莱坞,电影的商品属性是第一位的,同时,好莱坞也是美国文化和精神的直接表现和象征.综观好莱坞电影使用中国元素的历史可以发现,在中美两国关系的阴晴变化中,好莱坞也顺势做出种种变化,这种意识形态的政治意图是非常明显的.因此,意识形态是反思和评估好莱坞电影展现中国文化意图的一个重要角度.  相似文献   

6.
华语电影市场持续兴起的魔幻类型片从表征上可以抽象为中国传统文化基因与好莱坞主流商业模式的融合产物。审视这些影片所塑造的景观,无论是历史与现代,或是东方与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都存在一种“消失的边界”,即时间层面与空间层面的双重文化沟壑正被全球化共同市场所统合。通过从宏观上民族电影到华语电影传播语境的变迁,中观上中式神怪与好莱坞模式之整合以及其中传统文化的重构,微观上三部魔幻类型片案例这样三个维度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在好莱坞主流模式的影响下,杂糅了西方元素的魔幻景观是华语影片为适应工业市场与文化审美,权衡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妥协结果,在这一过程中,影片依然呈现了一种多元的“中国的想象”。  相似文献   

7.
华语电影市场持续兴起的魔幻类型片从表征上可以抽象为中国传统文化基因与好莱坞主流商业模式的融合产物。审视这些影片所塑造的景观,无论是历史与现代,或是东方与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都存在一种"消失的边界",即时间层面与空间层面的双重文化沟壑正被全球化共同市场所统合。通过从宏观上民族电影到华语电影传播语境的变迁,中观上中式神怪与好莱坞模式之整合以及其中传统文化的重构,微观上三部魔幻类型片案例这样三个维度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在好莱坞主流模式的影响下,杂糅了西方元素的魔幻景观是华语影片为适应工业市场与文化审美,权衡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妥协结果,在这一过程中,影片依然呈现了一种多元的"中国的想象"。  相似文献   

8.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面孔、中国功夫、中国自然山水等元素频繁出现在好莱坞电影中,掀起了中国元素热潮。入世之后,随着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愈加频繁以及中国的综合国力、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角色地位形象也开始由原来的负面配角向正面不可或缺的角色演变,这一方面是好莱坞电影在全球化背景下产业扩张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也是为进入中国庞大的电影市场好莱坞文化工业采取的商业策略。但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到好莱坞电影对中国文化的解构中存在误读,因此活跃在国际影坛中的电影人应该为中国文化的国际形象传播树立榜样,创作出既有中国民族精神又具有世界格调的优秀作品使中国文化得到正确、有效、正面的传播。  相似文献   

9.
裴铃惠 《新闻世界》2010,(3):100-101
全球化背景下,好莱坞电影在国际电影市场的扩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为了实现商业利益的最大化,好莱坞电影一方面开始淡化影片内容的政治倾向,另一方面,着力为影片注入能够增加观众亲同性的民族元素。在这种创作理念的指导下,轻松幽默的家庭动画电影已成为好莱坞电影全球化进程中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美国不断地将目光投向中国,好莱坞电影也不断地融入更多中国元素.美国电影里的中国元素表征的是西方对东方的"凝视",既是美国对中国"东方主义"异域想象,又是作为界定"他者"、确认自我的文化霸权.在新时代全球化文化对话的演变中,只有寻求电影文化的多元对话,才能使得中国元素在世界舞台绽放其蓬勃生命力.  相似文献   

11.
本文运用符号学的原理,针对一部充满中国元素的好莱坞动画大片《功夫熊猫》,从电影剧本、技术手法、影片风格、受众心理四个方面入手,对影片的成功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传播中符号学在电影创作的具体运用,阐明了电影创作过程中充分运用本土化符号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黄力力 《今传媒》2016,(12):89-90
跨文化传播促进了多元文化的生成和发展,加速了文化全球化进程.本文以好莱坞电影的跨文化传播境况及其产生的影响为研究对象,分析好莱坞电影文化传播霸权的取得,探究如何借鉴好莱坞电影模式使中国电影得到长足发展,以期为中国电影的夸文化传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蔡炜浩 《青年记者》2016,(31):55-56
好莱坞电影作为世界电影工业的霸主,在国际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近年来,随着中国的不断崛起,以及与外界交流、接触的不断努力,好莱坞电影公司不断将目光投向中国,在电影中融人中国元素.从好莱坞电影中中国元素的演变,可以看出好莱坞电影公司乃至西方世界对中国印象的改变.其中,又以迈克尔·贝导演的《变形金刚》系列四部电影中中国元素的演变最为典型.随着《变形金刚5》的开拍和大力宣传,《变形金刚》系列电影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而其中的中国元素,更是人们广泛讨论的话题.已经上映的《变形金刚》系列四部电影中,中国元素有不断增加和深入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刘强 《青年记者》2017,(20):81-82
电影《长城》是好莱坞首次与中国深度合作、完全按照好莱坞工业水准打造的超级大片,也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第一部工业模式下的电影. 由资料得知,这个故事并不是张艺谋带给好莱坞的,而是好莱坞拿着写了三年的剧本,找到了张艺谋.编剧是曾经编剧过《谍影重重》系列电影的托尼·吉尔罗伊,剧本则是“特种部队”打怪兽的典型好莱坞式剧本.影片拍摄筹备历时三年,中途还找过《燃情岁月》的导演爱德华·兹威克,但因为种种原因“夭折”了,最终递到了张艺谋面前.  相似文献   

15.
张杰 《新闻世界》2011,(12):188-189
电影是很多外国人了解中国历史、认知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是艺术传播的主要形式之一。然而外国电影对中国元素的大量借用并反过来出售给中国,这让国人在惊奇赞叹之余,多少都有点别扭的感觉。好莱坞大片对中国元素的运用究竟是一种文化入侵还是中国文化的回归?本文试从符号学角度,以《功夫熊猫2》为例,对电影的跨文化传播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中国新魔幻电影借鉴好莱坞魔幻电影的模式,融合中国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逐渐开辟出一条富有中国特色的魔幻电影之路。本文梳理了当下中国新魔幻电影的发展现状,并对其类型元素进行深入探析,试图为中国新魔幻电影的繁荣发展投石问路。  相似文献   

17.
好莱坞电影成为奥斯卡获奖影片的重要"供应商",当然也是美国文化全球性扩张的典型案例。在好莱坞这样的造梦工厂里,个人英雄主义、美国价值、崇尚自我理想都成为主要的创作意图。美国人崇尚自我价值的实现,生活中强调个体的存在感与重要性。电影中就会把这种个人主义与英雄主义相结合,完成现实生活向虚拟空间的完美转化。电影产业的发展成熟与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密切关联。凡是获奖影片,至少政治倾向的绝对正确是判断前提,这也是美国软文化全球扩张的重要体现。当然,最重要是透过奥斯卡现象,对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真实判断和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8.
曲转  刘婷 《今传媒》2012,(4):86-87
李安是一位具有深厚艺术功底的电影导演,他的中西结合的文化背景、国际化的商业眼光,令他在好莱坞创作出了众多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商业影片。本文将李安电影《断臂山》放在跨文化的背景下,通过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对其进行分析,解读其艺术构思及美学特点。意义在于通过此影片作为一个案分析揭示中西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与碰撞,并对未来优秀的国际性影片趋势作一个建设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唐昊 《今传媒》2012,(3):88-89
2012年,《黑夜传说4》成为新年的一记重磅炸弹,在年初再次引爆好莱坞的吸血鬼狂潮。不可否认,吸血鬼与超人,蝙蝠侠,钢铁侠一起,延续着好莱坞的炫酷题材。自1913年美国影片《吸血鬼》开始,吸血鬼就在好莱坞银幕上不断出现,每个时代的吸血鬼形象皆不相同,却又异常成功。在数字手段无所不能的今天,好莱坞电影中的吸血鬼形象变得更为丰满,故事讲得更为引人入胜。本文整合好莱坞历史上优秀的吸血鬼题材影片,解析影片成功的因素,提炼出好莱坞对于某一文化的运用技巧和惯用手法,使中国的优秀文化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银幕空间提供有价值的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以2013年度中国电影市场作为考察对象,研究本年度中国观众对于好莱坞传统大片爆发集中审美疲劳和国产中等成本影片异军突起的原因。这一现象背后的文化逻辑是市场因素在电影工业中的大获全胜,其制造出的影像世界折射出的社会症候和文化困境清晰可见。当消费成为电影世界的伦理,电影在艺术和文化上的意义应被深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